黃連湯
黃連 甘草(炙) 幹薑 桂枝(各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按胸中有熱。則陽邪格於上。故欲嘔吐。胃中有邪氣。則陰邪格於下。故腹中痛。腹中痛。欲下而不得下也。欲嘔吐。欲吐而仍不得吐也。上熱下寒。法當和解。方用黃連瀉胸熱。幹薑散胃寒。複以半夏寬中而開結。佐以桂枝通陽而化陰。然上征下奪。宜從中治。故用人參甘草大棗。創建中氣。而上下之邪。各隨所主之藥而分解。此瀉心之變方。而又與瀉心之取義不同。
黃芩湯
黃芩(三兩)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按合病而至於下利。則邪氣將從少陽。轉陷入裏。
故君黃芩徹少陽之熱。而複以芍藥約之。甘棗和之。使熱清而利自止。雖半表半裏之邪。而裏多於表。故治法不從表而從裏。
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表證為多。主葛根湯。陽明少陽合病下利。裏證為多。主承氣湯。
太陽少陽合病下利。半裏半表之證為多。此方即是和法。同一合病下利。而主治不同。何等深細。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於黃芩湯方內。加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餘根據黃芩湯服法。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按嘔亦屬少陽證。故加半夏生薑以止嘔。即小柴胡加減法也。
幹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幹薑 黃連 黃芩 人參(各三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本自寒下。醫複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幹薑黃連黃芩人參主之。
按此證係陰格於內。拒陽於外。以幹薑開通陰寒。芩連泄去陽熱。複以人參鼓助胃氣。並可助幹薑之辛溫。衝開陰邪。俾格開而吐自止。
旋複代赭石湯
旋複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複代赭湯主之。按心下痞硬。中虛而有留邪也。噫氣不除。
胃逆而兼蓄飲也。主旋複導飲下行。代赭鎮心降逆。而邪之留滯者。複生薑半夏以開之。氣之逆亂者。用人參甘草大棗以和之。虛回邪散。則痞可解而噫亦止矣。
濃樸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濃樸(半斤去皮炙) 生薑(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上五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後。腹脹滿者。濃樸生薑半夏人參湯主之。按汗後陽虛不能化氣。
陰邪內結。壅而為滿。本方主濃樸除滿。而生薑半夏人參甘草。皆醒胃和脾。使氣得化而滿自除矣。
理中丸(並湯)
人參 白術 甘草(炙) 幹薑(各三兩)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
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方。法以四物根據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飲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幹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揭衣被。
經雲。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胃上有寒。當以丸藥理之。宜理中丸。霍亂頭痛發熱。
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宜理中湯。蓋理中者理中焦之寒也。寒在胃上。取丸藥之暖。逗遛於上。以溫胃而散寒。若寒勝熱之霍亂。利在急溫。則不宜丸而宜湯。緩宜丸。急宜湯。此先聖之成法。不可紊也。再理中湯加減之法。與小青龍小柴胡加減法同義。宜當細玩。不得草草讀過。
桂枝附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