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梔子豉湯方內。加入生薑五兩。餘根據前法得吐。止後服。
梔豉湯證具。若嘔者。本方加生薑。蓋嘔則膈上之熱。已犯及胃。生薑升散。領引胃中之熱。一概湧之上出。此導引之藥也。
梔子幹薑湯
梔子(十四枚擘) 幹薑(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幹薑湯主之。喻嘉言謂此乃溫中散邪之法。餘謂不然。溫中不宜用梔子。且中已宜溫。何堪再吐。按誤下多陽邪內陷。此則雖經誤下。而身熱不去。微煩。則陽邪猶未入裏。故可引之上越。必以幹薑斷陽邪入裏之路。而梔子乃得載邪上出。一寒一溫。相反而實以相成。此之謂聖。
梔子濃樸湯
梔子(十四枚擘) 濃樸(四兩薑炙) 枳實(四兩水浸去穣炒)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後服。
此雖取吐而不專恃乎吐法也。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樸湯主之。蓋表邪雖經誤下。心煩則邪半踞於上。腹滿則邪半陷於下。故以梔子湧上邪。而以枳樸通下氣。亦兩解之法也。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二枚) 梔子(十四枚) 豉(一升)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梔豉湯散上焦之結熱。為取吐之輕劑。此則先用清漿水空煮減三升。則水性熟而沉。使梔豉從枳實下行之力。清上泄下。以此通利三焦。營衛得和而病自愈。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則食複之治法。亦不外是矣。因食而複。去其食。而邪自化。從此可悟治病總當責邪也。
梔子柏皮湯
梔子(十五枚) 甘草(一兩炙) 黃柏(一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按身黃發熱。熱已有外泄之機。從內之外者治其內。故用梔子柏皮。直清其熱。則熱清而黃自除。用甘草者。正引藥逗遛中焦。以清熱而導濕也。
按梔豉湯乃取吐之輕劑。此方之用梔子。得炙草之甘緩。黃柏之苦降。而梔子又能從中焦分解濕熱。洵乎處方之妙。乃用藥而不為藥用者也。
瓜蒂散
瓜蒂(熬黃) 赤小豆(各一分)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和散。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之。
凡邪在胸中者宜吐。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三味皆探吐之品。必煮作稀糜。留戀中焦。方得引邪上湧而出。梔豉湯吐虛邪。此方以吐實邪。同一吐法。而所主不同。
五苓散
茯苓 豬苓(去皮) 白術(各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半) 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多飲暖水。汗出愈。
此治太陽表病不解。邪陷入府。凡渴而小便不利者宜之。亦兩解表裏之法也。以其有表證。
故用桂枝主表而化氣。以其有裏證。故用苓澤主裏而利水水不下趨。勢必上泛。故用白術奠安太陰。以土製水。此方不宜湯而宜散。以散能逗遛中焦。通調水道。更借多服暖水之力。使水精四布。上輸下注。熱解津回。則小便利而渴自止矣。
按渴欲飲水。有類白虎加人參證。何以彼宜白虎。此宜五苓。蓋白虎主治陽明經熱。五苓主清太陽府熱。白虎證脈洪大。是表證已解。五苓證脈浮數。表證未解。以此為辨。
諸家皆以導濕滋幹。釋五苓之取義。但以桂枝之辛溫。苓澤之滲泄。即白術亦主燥脾。
與生津潤燥之義。全不相涉。而渴證宜之何也。蓋此證由經入府。水蓄於下。不能輸津於上。故治渴必先治水。且散服而多飲暖水。自有輸精散布之功。
豬苓湯
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滑石(碎) 阿膠(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消。溫服十合。日三服。
同屬渴欲飲水小便不利之證。太陽從寒水化氣。故宜五苓散。主桂枝白術之甘溫。以宣陽而輸精。陽明從燥土化氣。故宜豬苓湯主滑石阿膠之涼降。以育陰而利水。但利小便。還宜相人之津液。若陽明汗出多而渴者。是津液已虛。便不宜重虛其津液也。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何以亦主豬苓湯。蓋咳渴嘔煩不得眠。得之下利之後。是陰津下迫。陽邪上逆。主豬苓湯育陰利水。正以少陰腎與太陽膀胱。一髒一腑。相為表裏。急引少陰之邪。從府而解。則下利得止。而熱去津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