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陳洪綬(1 / 3)

3.陳洪綬

傳略

陳洪綬(1598---1652),明末清初書畫家、詩人。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因愛好畫蓮而自號老蓮,別號小淨名、晚號老遲、悔遲,又號悔僧、雲門僧。漢族,紹興諸暨市楓橋鎮陳家村人。祖上為官宦世家,至其父家道中落。幼年即喜繪畫,不滿二十歲時,父母先後去世,他哥哥一心想鯨吞家產,陳洪綬就將自己的一份拱手相讓,離家出走,客居紹興。

陳洪綬曾隨藍瑛學畫花鳥。成年後到紹興蕺山師從著名學者劉宗周,深受其人品學識影響。1616年冬,洪綬作《九歌》人物十一幅,又畫《屈子行吟圖》一幅,僅用兩日完成。天啟三年(1623),洪綬妻蕭山來氏染病亡故,後繼娶杭州韓氏。崇禎三年(1630)應會試未中。崇禎十二年(1639)到北京宦遊,與周亮工過從甚密。後以捐貲入國子監,召為舍人,奉命臨摹曆代帝王像,因而得觀內府所藏古今名畫,技藝益精,名揚京華,與崔子忠齊名,世稱“南陳北崔”。但由於目睹政權的腐敗,當崇禎帝任命他為內廷供奉宮廷畫家時,他抗命不就。崇禎十六年(1643),南歸隱居紹興。明朝覆沒後,清兵入浙東,陳洪綬避難於紹興雲門寺,削發為僧,,自稱悔僧、雲門僧,曾自雲:“豈能為僧,借僧活命而已”,“酣生五十年,今日始見哭”。一年後還俗。晚年學佛參禪,晚年自號悔遲,亦稱老遲,在紹興、杭州等地鬻畫為業。這是他一生創作最盛時期。他雖然窮困潦倒,卻對金錢看得很輕,對豪強權貴“雖千金不為動筆”。相傳一位官員為騙取陳洪綬的畫,便聲稱自己有件古畫,不知是宋畫還是元畫,請陳洪綬到他的船艙中去鑒定一下。不料那官員拿出來的不是畫而是絹,執意要陳洪綬為他畫畫。陳洪綬一麵破口大罵,一麵脫衣服準備往水裏跳,弄得那官員隻好作罷。但是能濟貧。無論小夫稚子,還是歌妓老卒,他都樂於作畫相送。有一次,一個老兵請他喝酒,要他作畫題詩,他慨然應允。他去世前的秋天,朋友戴茂齊送他一幅文徵明的花鳥畫,一個朋友因兒子生病,他就把畫抵押一些錢,給朋友兒子做藥費;自己畫了“博古葉子”,回贈給戴茂齊。

晚年曾在浙撫“田雄坐,嚐使酒大罵”,順治九年,“跌坐床簀,喃喃念佛號而卒”。一說他“才多不自謀,有黃祖之禍”,被田雄所暗殺,一說是被杭州盧子由所害。逝後葬於紹興謝墅官山。

陳洪緩擅長各種題材,人物、山水、花鳥都可入畫,融合古今,自成一格不從俗變,人物形象略為誇張,類似早期印象派畫家,山水畫有裝飾趣味,花鳥挺勁堅硬。當時人評他的畫風變化為“少而妙,壯則神,老而化”。畫的格調“奇怪近於理”。清代張庚《國朝畫征錄》評陳老蓮:“其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隋唐之上,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也。”

陳洪緩的畫作常采用對比和誇張的手法,表現內在的生命力。如畫古梅,樹幹淡而粗,分枝濃而細,有力地襯托出古梅的特質;畫荷花,荷葉畫得近乎圓形,然後用肥大的花花來衝破荷葉的邊緣,顯得生機勃勃。陳洪綬所畫的人物,體格高大,衣紋細致、清晰、流暢,鉤勒有力度,整體效果在仇英、唐寅之上,人稱三百年間沒有他這樣格調的筆墨。明清之際,摹仿陳洪綬的畫家多達數千人,其作品和技法遠播朝鮮和日本。

陳洪綬的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版畫方麵。明代至清初是中國版畫的黃金時代,尤以蕭雲從、陳洪綬兩位主持畫壇的大家之作為最。蕭的傳世木版畫以山水為佳,而陳洪綬則獨霸人物畫壇。陳洪綬一生從事版畫藝術,以書籍插圖的形式廣泛流傳於世。他的作品數量很多,流傳下來有《九歌圖》、《西廂記》、《鴛鴦塚》、《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五種,都由與他同時代的著名刻工雕刻,是明清木刻版畫的代表作。研究中國版畫及版畫史的作者,在涉及明代時,都不會不提到陳老蓮及其所作的《水滸葉子》等等作品。陳洪綬的版畫藝術,對清代畫家蕭雲從、任熊等名家從事版畫創作,都有著明顯的影響。

陳洪綬雖不以書法名世,但其於書法藝術方麵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相當驚人的。陳洪綬作書嚴循中鋒用筆之法,他深諳掌豎腕平執筆的奧秘。從其書作中,我們可以感到,陳洪綬作書,心態是愉悅恬靜、輕鬆歡躍的,書寫過程對他來說似乎是一種甜暢的享受。

陳洪綬還善寫詩,著有《寶綸堂集》。另外,陳洪綬還著有《避亂草》、《筮儀象解》等。

神童

相傳陳洪綬幼年聰穎過人,從小喜歡畫畫,並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

陳洪綬曾在舅父家裏念私塾。一天,房間四壁剛剛粉刷一新。舅父要離開家辦些事,臨行前吩咐侍童:“你們小心看著,別讓人弄髒了。”

陳洪綬進屋看到粉白的四壁,頓生畫意。陳洪綬見侍童在一旁小心看護,便靈機一動,說道:“現在是該吃午飯的時候了,你先去吃,我幫你看著。”等侍童被哄開,他便立即取來筆墨,又把屋內的凳子疊放在一起,爬了上去,在壁上畫了一幅拱手而立、赤臉、長須、單鳳眼的關羽像。畫像足有八九尺高,畫中關羽一手捋髯一手執《春秋》,形象神采奕奕,維妙維肖,等那侍童回來,抬頭一見這麼大的畫像,嚇得大哭。不多時,舅父回來了,進屋一眼看見了關羽像,還以為是關羽顯靈,又驚又喜,慌忙下跪,頂禮膜拜,並從此把這間房子作為專門供奉關羽像的地方。

虛心

更可喜的是,這位“神童”,非常虛心,有一次,他被杭州府學裏宋代李公麟畫的72賢石刻吸引住了,就閉門畫了十天,臨了個副本,人們都說臨得很像,陳洪綬聽了很高興。後來他又去臨了十天,邊臨邊加以改造,結果人們都說臨得不像,而陳洪綬聽了卻更高興。因為他認識到,光臨摹不是目的,能創新,才是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