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 冕(1 / 3)

2.王 冕

傳略

王冕【1310---1359】,元代詩人、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王冕,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放牛翁、稽外史、梅花屋主、九裏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陰野人、浮萍軒子、竹冠草人、梅叟、煮石道者、老村、梅翁等。浙江諸暨人,出身農家。幼年喪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時間畫荷花,晚至寺院長明燈下讀書,學識深邃,能詩,青團墨梅。隱居九裏山,以賣畫為生。畫梅以胭脂作梅花骨體,或花密枝繁,別具風格,亦善寫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傳是他始創。著有《竹齋集》《墨梅圖題詩》等。

王冕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到學堂去,聽學生們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在心裏。有時傍晚回家,竟然會忘記了牽牛。有人會把王冕家的牛牽回來,並責怪無人看管的牛踐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親大怒,狠狠地打了王冕一頓。可是過後,王冕還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地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於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一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麵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安陽人韓性聽說了這個人後感到驚異,於是把他收作弟子,王冕很快就成為了博學多聞、通曉古今的儒者。韓性死了以後,韓性的門人對待王冕像對待韓性一樣。當時王冕的父親已經去世了,於是王冕把自己的母親迎接到越城撫養。時間長了,母親想要歸還老家,王冕就買牛來架母親的車,自己則穿著古代的衣服跟在車後。鄉裏的小孩都聚集在道兩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著作郎李孝光想把王冕推薦做府衙小吏,王冕罵道:“我有田可以耕,有書可以讀,難道還願意整天抱著文卷站在官府裏,讓人奴役嗎?”他常常住在小樓上,有客人來了,門童來報,他要客人爬上去,客人才可以上去。有使者經過越城,在馬上要求見他,他拒絕了。使者離開不到五十步,聽到他倚樓長嘯的聲音,使者覺得很羞愧。王冕多次考進士,但是都落第了。他歎道:“這是小孩子都覺得羞愧的事,我怎麼可以沉溺於此呢?”於是放棄了科考。他雇了艘船下東吳,過大江,進入淮,楚等地,遊遍名山大川。有時遇到奇士俠客,談及古時豪傑事跡,就在一起喝酒吟詩,抒發慷慨悲憤的情懷,別人罵他是狂奴。當往北到了燕京時,住在秘書卿泰不花家。泰不花推薦他在史館供職,他說:“你怎麼這樣是愚昧啊!這裏不出十年,就會變成狐狸兔子遊玩的地方了,還當什麼官?”將要往南歸時,碰上他朋友盧生死在灤陽,留有二個幼女一個男孩,無人撫養,他就到灤陽,安葬了盧生,帶了二女一男回來,留養在家。

王冕回到越城後,宣稱天下即將大亂。當時國內無事,有人罵他狂妄。他說:“我不狂妄,還有誰狂妄?”於是帶妻兒隱居在九裏山。種梅花千株,搭建了三間茅屋,自己題名為梅花屋。並自號梅花屋主,以賣畫為生。王冕還建造了一隻小舟,命名為“浮萍軒”,在湖上泛舟而行,任其所止。王冕廣栽梅竹,彈琴賦詩,飲酒長嘯。王冕曾經仿《周禮》寫了一卷書,隨時帶在身上,不給別人看。到了深夜就拿出來讀,然後摸著書說:“隻要我不死,拿著這本書遇上明主,象伊尹、呂尚那樣的事業就可以達成了。”風和日麗時,他就拿著紙寫詩,寫上千首都不停,都是很有氣勢的,讓讀的人都激動不已。客人來了也不需要賓主之禮,聊一整天也不累。有食物送來就吃,不用推遲。他很擅長畫梅花,不遜於楊補之。向他求畫的人很多,他以畫卷的長短決定需要多少米來換。有人譏笑他,他說:“我借此以養活自己,你以為我喜歡幫別人畫畫嗎?”沒過多久,汝潁地方發生起義,和王冕說的一樣。

朱元璋奪取了婺州後,即將進攻越城,物色到了王冕,請他為幕僚,任命為谘議參軍,王冕以出家相拒,並擴室為白雲寺。不久死於蘭亭天章寺。王冕相貌魁偉,有副美髯,為人磊落有大誌,雖然沒有得到實現,但他在藝術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王冕以畫梅著稱,尤攻墨梅。他畫的梅簡練灑脫,別具—格。其《墨梅圖卷》畫橫向折枝墨梅,筆意簡逸,枝幹挺秀,穿插得勢,構圖清新悅目。用墨濃淡相宜,花朵清潤灑脫,生氣盎然。其筆力挺勁,勾花創獨特的頓挫方法,雖不設色,卻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動地刻畫出來。不僅表現了梅花的天然神韻,而且寄寓了畫家那種高標孤潔的思想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膾炙人口的七言題畫詩,詩情畫意交相輝映,使這幅畫成為不朽的傳世名作。

王冕的詩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如《傷亭戶》《吳姬曲》《江南婦》《對景吟》《墨梅》等。有《竹齋詩集》3卷,續集2卷。他一生愛好梅花,種梅、詠梅,又攻畫梅,亦善畫竹。求者踵至。畫梅學楊無咎,花密枝繁,行草健勁,生意盎然,尤其善於用胭脂作梅骨體,別具風格。對明代畫梅高手如劉世儒、陳憲章、王牧之、盛行之等影響甚大。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能治印,創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絕妙。《明史》有傳。

拒神

青年時期的王冕,不信神鬼。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王冕家與一神廟相近,他灶下缺柴,就砍了神像當柴燒。然而隔壁一鄰居卻敬神惟謹,遇到王冕毀掉神像,他馬上就刻木修補,如此者凡三四次。可是王冕家人一年到頭倒也平安無事,那戶補像的人家呢,反而禍不單行。一日,補像者召巫降神,並且責問說:“王冕屢次毀神,為何神不歸罪於他,而我每次補神,為何神不保佑我?”弄得那個巫人十分尷尬,一時無話可答,於是發怒說:“你不設像,他怎麼能夠燒它?”從此這個人就不再補像了,廟也逐漸廢毀,後來傳為笑話。

憂民

有一天,王冕看見了一個人,牽著花驢兒,在杭州到處招搖撞騙,說什麼花驢兒能解人意,且懂回族語言。當時江南洪澇成災,人民忍饑挨餓,而花驢兒倒是啖粟如故,貪官汙吏,擲金爭睹。王冕見此怪事,氣得“歸來十日不食飯,扼腕攢眉淚如雨”。這是他對元朝統治確立色目人的優越地位的強烈抗議。

在杭州遊曆時,他憑吊了他所仰慕的林和靖墓。當時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加發掘南來諸帝後陵墓,孤山林和靖墓也被殃及,然墓中別無他物,僅得到一條白玉簪。王冕對此事深有感觸,因而寫出“生前不係黃金帶,身後空餘白玉簪”的詩句。

壯遊

早年的王冕,也曾一度熱衷於功名事業。他曾專心研究孫吳兵法,學習擊劍,有澄清天下之誌,常拿伊尹、呂尚、諸葛亮比喻自己,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但元蒙貴族統治歧視漢族知識分子的殘酷現實教育了他,他的這一幻想很快就破滅了。他參加過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回來後,滿懷憤鬱,就把所有的文章燒毀掉,表示永絕仕途的決心。正如他在《自感》中所說的:“長大懷剛腸,明學循良圖。石畫決自必,不以迂腐拘。願秉忠義心,致君尚唐虞。欲使天下民,還淳洗囂虛。聲詩勒金石,以顯父母譽。此誌竟蕭條,衣冠混泥塗。蹭蹬三十秋,靡靡如蠹魚。歸耕無寸田,歸牧無尺芻。羈逆泛萍梗,望雲空歎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