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習慣於稱羅素是英國哲學家。在一般的文獻和教科書中,對羅素稱謂最多的稱呼,他是哲學家、教育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他一生完成了40多部著作,涉及哲學、數學、科學、倫理學、社會學、教育、曆史、政治、文學等各個方麵。他同時因其對人類文化的巨大貢獻和對世界和平運動的不遺餘力而著名,並因此在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世界和平獎。
在今天的中國,尤其是在我們的年輕人當中,對於羅素的了解,大約不過如此。如果對羅素僅僅停留在這樣的認識上,我們就實在愧對羅素。毫不誇張地說,在所有傑出的外國人當中,沒有另外一個人,像羅素那樣真正了解中國。他盛讚中國的傳統文明,對我們這個飽經憂患的民族充滿了同情和期待。他無數次撰文抨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占領,希望我們這個民族能夠自信自強,掙脫曆史的束縛,重新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孫中山先生稱他為“唯一了解中國人的外國人”。
1920年,48歲的羅素應“中國講學會”的邀請,來中國講學一年。這個時候的羅素,已經是享譽世界的大學者了。1872年,羅素生於英國的特裏萊克小城。他有極其不幸的童年,2歲時母親和姐姐因病去世,5歲和6歲時,父親和祖父又接連去世。他與僅存的親人祖母相依為命,祖母給了他嚴格的早期家庭教育。1890年祖母把他送進著名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數學。3年以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數學學位。從第4年開始,羅素改學哲學。1894年,他又以優異的成績從哲學係畢業。大學畢業後,年輕的羅素在開始大量的學術研究的同時,也積極進行社會政治活動和教育實踐活動,在諸多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數學原理》《哲學問題》《社會改造原理》等著作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在《數學原理》中提出的“羅素悖論”,這對於二十世界初關於數學基礎的論戰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為羅素本人贏得了崇高的聲譽。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的學者們向羅素發出了邀請,希望他來中國講學,給二十世紀初了無生氣的中國學術界帶來一些生機。
他在中國期間,除了講學之外,到過很多地方,寫了大量的文章。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有《中國的文化問題》《中西文明比較》《中國人的性格》等。這些文章後來都在美國的一家很有影響的報紙上以專欄的形式發表。在二三十年代,中國不僅僅正在飽受列強的欺淩,內戰頻仍,軍閥割據,民不聊生。這些充滿了正義的從正麵介紹中國文化的文章,毫無疑問,在西方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凡響。
在羅素的眼裏,中華民族是一個藝術家的民族,“我找不到任何理由可以相信中國人比我們西方人低劣”。對於中國和西方發展的方式,他認為“我們西方的繁榮昌盛,以及我們西方人竭力為自己謀取的大多數東西,是用壓迫和剝削其他孱弱民族的手段獲取的。而中國靠發揚自己的長處和自力更生來獲取自己樂於得到的一切東西”。“中國人在我們西方給他們國家造成擾亂之前,一直過著寧靜淡泊而又充滿天倫之樂的生活”。
在這些篇章中間,羅素總是用敬佩的口吻談我們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忍耐性的民族”。“中國在其開化的曆史始端,便屬於人類曆史文明發展的巨流”。“中國人在藝術中追求高雅,在生活中追求合理”。“中國人在本質上有一種寬容和友好的態度,他們謙恭有禮,並希望別人禮尚往來”。“在我看來,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即使他是一個可憐而貧窮的人,也要比一個英國人快活。之所以中國人快活,因為中國是建立在比我們西方人更加人道、更加文明的觀念基礎上的”。“中國人彙聚成這樣一種強大的力量: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撓的剛強偉力,以及無與倫比的民族凝聚力。中國的文明源遠流長,亙古不變;經過幾代人之後,入侵者反變得比中國人更像中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