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0月16日,瑞典駐日本大使館派了一名文化官員到川端康成家拜訪。這位官員十分禮貌地問詢了一些川端康成健康方麵的事情,然後又漫無邊際地閑聊了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就沒事人一樣地回去了。敏銳的媒體記者知道了這件事情,他們立即預測到,一定是川端康成獲得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了,這個看似隨意的拜訪背後一定不是隨意的。
次日,也就是1968年10月17日,瑞典科學院向全世界隆重宣布:196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他不僅僅是日本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也是繼1913年印度的泰戈爾獲獎之後,第二個獲得這項殊榮的亞洲作家。
所有了解他的人,了解他經曆了多少苦難的人,都帶著美好的祝福從四麵八方湧向川端康成的家。他家的門檻幾乎被踩破了,通向他家的小街被擠得水泄不通,寬敞的客廳裏喜悅的笑聲一直持續到深夜。而此時的川端康成,卻是異常冷靜,他身穿一件藏青色的和服,幾乎沒有開口說話,即使將近30隻話筒放在他的嘴邊,他依然沒有任何話語。
此時的川端康成一定是在想自己早亡的雙親和苦難的童年。他出生在大阪一個破落大家庭裏。父親是個醫生,熱愛漢詩和繪畫,有很高的藝術素養。不幸的是在川端康成不滿3歲的時候,父母相繼去世,家庭也徹底敗落了。祖父母隻得把他帶到故鄉農村。他先天不足,體弱多病,又加父母雙亡,使得他膽小懦弱,害怕熱鬧場麵,不敢參加學校裏的活動,常常逃學。恰恰在這個時候,祖母和姐姐又相繼病逝,從此與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為命。這位敏感的少年沉浸在巨大的悲哀之中,稚幼的心靈裏除了痛苦、黑暗、就是無邊的寂寞。
年幼的川端康成已經記不起父母的模樣,每一天,都是祖父布滿滄桑的肖像畫似的臉在他眼前晃動。這個時候,惟一讓川端康成著迷的,是壁櫥裏祖父和父親的那些漢文書籍。他每天都爬到院子裏的樹上去,騎在樹杈上讀書。家裏的書讀完了,他又把學校圖書館裏的書借來讀。雖然,川端康成在學校裏不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但是,這一個時期的閱讀,卻使他的文學天賦被發掘出來,他的作文成為全學校最出色的學生。他開始對文學產生了憧憬,上中學三年級的時候,就把過去所寫的詩文稿子,裝訂成冊,從這裏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開始具有文人的意識,最初的寫作欲望已經萌發。在16歲的時候,川端預感到祖父將不久於人世時,生性敏感、已經具有了一些文學才華的他決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記錄下來。於是他寫起了《十六歲的日記》。這既是川端康成少年時代痛苦生活的寫照,也顯露了少年康成的創作才華。
1917年,18歲的川端康成考上了大學,他不僅僅在文學上直接得到了老師的指點,也結交了一批文學青年,他們一起談論文學,議論文壇現狀和探討當時日本很流行的俄羅斯文學,使來自農村的他頓開茅塞,眼界大開。他創作的衝動也隨之而來。這期間,他在學校的《校友會雜誌》上,發表了習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同三個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戀愛故事。又在《新思潮》雜誌創刊號上發表了《招魂節一景》,描寫馬戲團女演員的悲苦生活,受到文壇老前輩的稱讚。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文藝年鑒》上,標誌著這位文學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壇。
川端發表了《招魂節一景》以後,由於戀愛的失意,特別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約,他感到幸福的幻滅,經常懷著憂鬱的心情到伊豆湯島,寫了未定稿的《湯島回憶》。此後他為了訴說和發泄自己心頭的積鬱,又借助自己手中的筆,為雜誌寫出短篇小說《林金花的憂鬱》和《參加葬禮的名人》。與此同時,他在愛與怨的交織下,以他的戀愛生活的體驗,寫了《非常》、《南方的火》、《處女作作祟》等一係列小說。這些作品,在當時的日本文壇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川端康成的名字成為日本文壇上一顆奪目的新星。
1924年大學畢業後,川端康成就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活。他發起新感覺派文學運動,並發表了著名論文《新進作家的新傾向解說》,創作了《感情的裝飾》、《春天的景色》、《淺草紅團》等具有某些新感覺派特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