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值得我們永遠尊敬的羅素(2 / 2)

作為一個西方人,在那個時代,麵對當時西方人對待中國的方式,羅素更是用一個學者的良知寫道:“中國人到西方尋求知識,希望知識能夠為他們提供獲得智慧的途徑。而白種人帶著三種動機到中國去:去打仗、賺錢、教中國人改信上帝”。

作為一個享譽世界的學者,在他離開中國到了西方以後,他是這樣說的:“當我前往中國時,我是去教書的。但我認為我在中國逗留的每一天,我要教給中國人的東西甚少,而需要向他們學習的東西甚多”。

可以說,驕傲的西方人是從羅素這裏真正了解中華民族的。在羅素之前,他們一直相信中國是一個羸弱的民族,中國文化充滿了腐朽之氣,中國人懶惰、貧窮、不思進取。也就是在讀了羅素的文章之後,許多西方人,包括一些政治領袖,改變了他們以往對中國人的觀點,開始試探著了解中國人。更有許多充滿良知的文化人步羅素的後塵來到中國,成為中國人的朋友。

當然,我們敬佩羅素,我們不能夠忘記羅素,並不是僅僅因為他向西方公正地介紹了中國,他對於中國充滿了敬重和善意,他是我們民族的知音。我們更敬佩他一生對學術文化追求的孜孜不倦,一生為和平呐喊的精神。

羅素在1950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沒有寫過純文學作品。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之所以在大獎設立50周年之際把這個重要的獎項頒給他,是為了表彰他所寫的捍衛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種多樣意義重大的思想作品。這一年羅素已經78歲高齡。也許是受了這個獎項的激勵,羅素開始寫起小說來。不久,他的小說《偉大人物的夢魘》和《郊外的撒旦》問世了,寫得非常成功,轟動了世界文壇。而六十年代末出版的《羅素自傳》更成為不可多得的傳世名著。而這個時候他已經88歲了。

但是,偉大的羅素並沒有僅僅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裏,他在1961年為反對美國發展核武器,與夫人一起到英國國防部門前靜坐示威。1964年,在他92歲的時候,他帶頭參加抗議活動,抨擊美國越戰升級。他活了98歲,但是,就在他去世前一個月,他還發表政治聲明,譴責以色列空襲埃及和巴勒斯坦難民營。

無論作為一個學者,還是一個藝術家,還是一個充滿良知的人,羅素都是一個偉大的豐碑,值得我們永遠敬仰,並引為自己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