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五(1 / 3)

其一,中國應遣親王赴德謝殺使臣克林德罪,克林德死所應立碑,用辣丁德文中文各一,述中國皇帝惋惜慚悔之意焉。二,中國首禍諸臣,各國所名索,皆應以罪輕重,用中法蹤治之。各國人民被害各郡縣,不得行文武試五年。三,曰本使館書記生杉山彬被戕死,中國應以優禮謝曰廷。四,各國填塋或被汙或掘,應各立碑,命之?滌垢雪侮“。五,中國所需軍械火藥,及製造軍械火藥諸器機,不得概運入。六,各國教士商人,及中國人之給事各國者,被亂以來所損失貲財,中國應盡償;又應他籌歲入,以當償款。然非各國所許不得行。七,各國應留兵衛使館,並設防;中國人民不得居使館域內。八,自中國京師通道至於海,大沽礮台以十數,盡削平之。九,自海至京師,恐道斷,應留兵。十,中國應禁人民結會仇視他國人,違者論死。各省文武大吏以下所轄境,倘複有戕害外人,及凡他違約事,應嚴懲。已革職,不得借他事關脫複用之。懲治首禍及淩虐各國人之城鎮,罷文武試,皆應以諭旨曉示各省,凡二年。十一,凡通商行船各約及通商各事宜,各國謂宜修改者,中國應聽從,不得持異議。十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曹章應盡變。各公使覲見儀節,由各國議改,照會中國允行之。以上諸約,中國非盡從,則京畿所在各國兵不複退。

太後得約,度不許,兵且西;又方以首禍當議己,常悁栗不自安;及見約無之,喜過望,詔報奕匡鴻章盡如約。張之洞獨疏爭不可許,尤斷斷於約中奉內廷諭旨攻使館雲。之洞亦知不能爭,特以是為名高,附太後。其後這醇親王載澧往德為謝罪使,德誌也。德皇欲令載澧拜。載澧至瑞士,留不前,久乃得免。曰本遣那桐往謝,且歸賻焉。償兵費四百五十兆,期三十九年償,為息四厘,得九百餘兆。抵以鹽課鹽厘,及凡通商曰岸五十裏內之常關稅改歸稅務司。俄許增進口稅,英持之久,乃令稍稅他食物之免徵者。又海關稅名雖直百抽五,物價曰漸騰,實不逮,亦許取杯焉。皆以抵償款。

黃村郎坊楊村天津軍糧城唐沽蓿台唐山灤州昌黎秦皇島山海關皆駐兵,兵八千人:而京師守使館兵二千餘人不與焉。使館拓地廣袤至數裏,翰林院、詹事府、兵部、工部、鑾儀衛、太醫院、欽天監、理藩院堂子皆失。築壘為壁,守甚嚴。軍械火藥各機器,不許入二年。浚治大沽口黃浦江,中外均其費。黃浦江年四十六萬金,大沽口年十二萬。總理衙門改外務部,班列六部前。諸所立碑,償使館侵地,墮炮台費,皆取於我。使臣覲兒,輿轎加黃,至景運門外換椅轎至乾清門,他如故。

許景澄袁昶徐用儀立山聯元,令議恤,許還原官。而詔書頗護前,瓦德西以書相詰問,李鴻章權詞解之。其後英美又請雪張蔭桓,久乃許。蔭桓嚐使英,英女皇維多利亞在位六十年,而蔭桓為賀使,故英美請之。宣戰以後,嚐所詔,皆坐罪諸拳臣矯擅,盡毀之,謂之為偽。白議講以來,明年七月畫約用璽焉。撤兵約大定,其他所請,大抵皆盡從之矣。令盛宣懷議商約,語甚多,不能盡記也。約既粗定,俄議歸我東三省,別為約,為目亦十二:一,俄許以滿洲全省還中國,中國設官辦事悉如前。二,中國應許俄留兵,一以護鐵路,一以衛地方,中國將軍都統及故他官,侍俄人應益加輯睦,並管理所在糧食焉。三,滿洲有變,俄得助中國用兵;中國兵一皆遣散,未失之軍械火器炮台營寨火藥庫,盡拆毀之。四,中國不得駐兵滿洲,亦不得再練兵。久後若練及駐兵,應先告俄,限其數。軍械火器車不許運入滿洲。五,滿洲各地方官,應歸俄指派,辦理失宜,俄得請中國懲辦,中國皆應從。六,中國訓練北方水陸軍,應歸俄:他國不得預。七,自旅順口以北及金州,中國不能悉自主。八,滿洲蒙古新疆伊犁一帶礦川鐵道輿其他利益,非俄所許,不得讓輿他國人,中國亦不得自辦。除牛莊外,不得賃人為租界。九,中國應償俄兵費,俄兵退有期,乃議。十,鐵路被毀,皆於中國取償之,他產業視此。十一,俄白用兵以來所失及所費,中國應以滿洲全省或一省之利益為抵償。十二,中國應許俄由滿洲支路及幹路,再造鐵道至長城及中國京師。

約既出,英曰大,為書爭尤力。而上海士人會者數百人,上書奕匡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辭甚危,坤一之洞連疏請無許。之洞尤以爭俄約自名,鴻章頗厭之,置不答。遂以國書與俄,請改約。俄乃稍許得練兵、還金州,為答書,書辭甚巽。鴻章又以國書請曰:”敝國東三省已失守矣,而大國計見還,朕圖報不遑,何忍違異。無如東三省主權一失,各國皆從而生心,中國將無以白立,大皇帝欲尋舊好,而不免各國籍口紛爭,度必不忍出此也。況來書所雲‘仁至義盡’,敝國自度如天之福,大國必昭大信之言,前此之釁,朕知過矣,今曰之事,惟大國實保全之。“俄得書,亦以各國起相持,久之不複問,乃與增祺為守約,益發兵至五萬人。而朝廷以詔書責劉坤一張之洞,居南方久,初英,置京師根本,不諒朝廷苦心。令李鴻章主俄約,俄亦許改前議。會鴻章病,約不成。英曰益造為詭辭陰撓之,幸議不成,有他變,蔽罪俄始禍,得割地攘他利益遂其私;張之洞劉坤一又固爭,朝廷不能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