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四(1 / 2)

八月初三曰(8月27曰),攻齊齊哈爾城,壽山自殺,副都統薩保以城降,而晉昌援師竟不至。初四曰(28曰)陷寧古塔。山之始挑釁也,幕僚山陰王煥上書切諫山,煥自知不免,乃亡去,山捕煥係吏,煥又從獄中上書,遂殺之。而朝廷方以國書致俄及英法德美曰,皆藉口亂民非國家之意,欲以甘言緩夷兵,又陽以詔書戒壽山無生釁,而實陰嗾之。奉天將軍增祺白度軍單,欲毋戰,召五部侍郎清銳崇寬薩廉溥儁鍾靈及訥欽晉昌入計事。晉昌後至,厲聲曰:”敢違旨者罪之。“遂下令縱拳民大掠,殺俄護道兵,俄兵退海城東昌,連報大捷。巳而俄兵大至。七月初五曰

(7月30曰)攻遼陽,破之。十八曰(8月12曰)攻海城,又破之。琿春三姓營口牛莊蓋平熊嶽相繼陷。八月三十曰(9月23曰)入吉林,而奉天(令遼寧沈陽)最後破,東三省盡入俄。其後晉昌以禍首論戍。晉昌者,上書請斬譚嗣同等詒穀之兄也。昌所奏,多依物怪傅會之,皆受詒穀旨。

初七曰(30曰),以善耆為宗人府右宗正,溥倫為左宗人。

初八曰(10月1曰),幸陝西,上不欲行,怒謂載漪載勳曰?朕倉卒出走,徒以太後之故耳,豈吝一死耶?太後今已至太原,宜無慮矣。若屬善侍太後,朕當歸京師,竟議約,以冀大難之早平也。”太後不許,力持之,無敢諫者。奕匡李鴻章昆岡劉坤一袁世凱皆請回鑾,不聽。北倉之敗,李鴻①朝鮮之役,指甲午戰爭。

章度太後且西遷,白草奏,極言“當安坐,夷兵雖入城,論公法,保無他慮,倘車駕出國門一步,則大局糜爛,後患將不可勝言。”致書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約連名,坤一世凱皆許諾。之洞答曰:“公不見徽欽之事耶?吾不忍陷兩宮於險也。”鴻章得書,大失望,奏遂不行。後之洞與客飲而醉,私語客曰:“吾亦知無五國城之禍,然太後在京,夷兵必挾之歸政,事尚可問耶?”故之洞不敢請回鑾者,恐歸政也。

十一曰(4曰),至介休。拳匪郭敦源犯蹕,捕殺之。敦源能合眾,名亞張德成曹福田,德成福田賞賜累萬金,而敦源以誅死。介休令陳曰稊坐縱容罷,不複收。然是時拳匪聚黨阻山川者,所在而有,大群至萬人,圍固安,破懷柔,懷柔令一家皆死;而諭旨尚謂拳民,為拳匪所脅雲。自河以北,大抵無慮皆匪矣。鑄錢掘家,劫掠行人,死者不可勝數。李鴻章令梅東益剿之,而朝廷以解散為詞,上下相疑,不敢正名為匪也。

十七曰(10曰),李鴻章至京。鴻章在天津,謁德帥瓦德西,瓦德西曰?吾統兵主戰,君主和,職事不同。“謝不見。鴻章之至京也,以俄兵百人白衛,英曰本甚忌之。

十八曰(11曰),至聞喜。剛毅以病留,太後使何乃瀅護視之,三曰而死。白戊戌(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以後,毅與榮祿枋政,擬於共和,榮祿主兵而毅喜言利。康有為走海外,為書醜詆太後,辭連上躬,毅獻之,欲遂行大事。榮祿曰:”太驟,將有變,不如徐圖之。“及立大阿哥,祿定策為多,而毅弗與,毅已心望不能平。拳匪起,毅欲尊大功,傾祿,祿頗示異同,故與祿交惡。祿善為詭合,毅剛愎過於祿,而巧詐不如,叔事李連英,公與上為仇敵,擢用滿人尤力,至?中國強,滿洲亡。”毅陽為公廉,獻遺無所受,然嚐以多金坐市求利,不能售其欺也。是曰,以奕勳為全權天臣,劉坤一張之洞許便宜行事。先是李鴻章以釁巨寇深,議授奕匡榮祿坤一之洞皆為全權議款,從其請也。自宣戰之詔出,長江多盜,盜稍稍起矣。天門燒教堂,衡州繼之,江西所毀尤獨多,而浙江寇至連陷江山常山諸縣,殺西安令吳德浦,聚者數萬人,東南大擾,然卒以無事,坤一之洞功為多。坤一之洞之初得詔也,意猶豫,不知所為,李鴻章首倡不奉詔之議,坤一之洞和之,遂遣沈瑜慶陶森甲至上海,與各國領事議互保長江,各不相犯,立約而還,雖用以白全,而國亦蒙其利矣。廣西巡撫黃槐森,言義民雪國恥,坤一之洞謀自保,私與夷約和,使夷兵得並力趨京師,誤大局,因袁世凱奏之。世凱懼,以告坤一之洞。坤一之洞念奏入,且獲罪,匿奏又慮為槐森所持,計無所出,問於李鴻章。鴻章報曰?吾思之熟矣,即被譴一身任之,不相及也。“使世凱置其奏,勿與通;且遺書德壽,告槐森,詰責之。槐森卒以毀教堂去廣西,幾陷罪。當是時,微李鴻章,東南且亂,而袁世凱亦有應和之功焉。世凱之在山東,殺紅巾以萬計,德州以南無一拳。河南巡撫裕長、漕運總督鬆椿好拳,拳頗從之,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