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美俄攻擊機(4)(1 / 2)

當時,在役的蘇-24主要是蘇-24M型。它載油量大,航程遠,動力裝置為兩台著名的留裏卡設計局研製的AL-2lF-3A渦輪噴氣發動機。M型裝備了先進的PNS~24M瞄準/駕駛係統。為了安裝新的設備,機頭部分加長了750毫米。在風擋前方中央加裝可伸縮的受油探管,垂尾下部弦長增大,使前緣更彎曲,垂尾前緣增裝了一個新天線。機翼的外翼翼刀加大,翼套下的掛架延長,可掛帶幾乎所有的前蘇聯標準戰術空地導彈和火箭發射器。除一般武器外,還可以攜帶4枚As-10“克倫邦”激光製導炸彈,射程20千米;攜帶3枚AS-14“小錨”激光/電視製導導彈,射程10千米,攜帶2枚AS~17“氪”反雷達導彈,射程180千米;攜帶2枚AS-13“大螺栓”電視指令製導導彈,射程90千米。另外,還可使用KAB-1500L激光製導炸彈,以及各種火箭彈。

此外蘇-24各型號還可以攜帶特殊的SPPU-6機炮吊艙。該吊艙結構新穎,性能優異,稱為“靈活機炮吊艙”。與美、英、法國等各型吊艙有很大差異。吊艙內部裝有機炮遙控驅動係統,使機炮能夠俯仰和左右活動,類似活動炮塔,從而可射擊不在飛行軸線上的目標。尤其是對地攻擊時不必實施俯衝機動,有利於實施低空、高速、水平突防攻擊。吊艙尾部加裝4片固定式穩定尾翼,以獲得更好的空氣動力性能。

六、“蛙足”蘇-2/蘇-39近距空中支援攻擊機

蘇-25由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於1968年開始研製,主要用於近距空中支援。前蘇聯自二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伊爾-2攻擊機裝備部隊之後,就一直沒有研製專用的近距支援攻擊機,為了增加大規模摩托化常規地麵戰爭的勝算,推出了蘇-25攻擊機,北約代號“蛙足”。1978年投入批量生產,1980年蘇-25A投入阿富汗戰場試用。1984年,正式定型的蘇-25B裝備部隊,形成全麵作戰能力。

蘇-25的基本技術數據:機長15.53米,機高4.80米,翼展14.36米,最大起飛重量14.6萬~1.76萬千克,著陸滑跑距離600米(正常)、400米(用減速傘),實用升限7000米,航程750千米(海平麵)、1250千米(高空)。

蘇-25兩側進氣正常布局,采用大展弦比梯形直機翼,三梁式結構,具有良好的亞音速性能和低空機動性能。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機身短粗,全焊接座艙底部及四周裝有24毫米的鈦合金防彈裝甲,操縱麵由傳動杆驅動而不是鋼索,可抵抗一般地麵炮火的攻擊。後機身側下方兩側安裝2台圖曼斯基設計局的R-195無加力式渦輪噴氣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為44.18千牛。兩台發動機間裝有5毫米厚的裝甲。

蘇25能在靠近前線的簡易機場起飛,並能與米-24武裝直升機協同,在戰場上配合地麵部隊作戰,攻擊坦克、裝甲車和重要火力點等。1982年蘇軍曾在阿富汗大量使用過該機,效果相當不錯。這次實戰經驗也使得蘇-25從A型演化為B型,B型主要的改進都基於實戰中出現的問題,首先是要改善機載設備。為此先從A型的教練型下手,去掉了後座,空餘出來的空間用於加裝電子設備和油箱,然後又去掉了內置的30毫米雙管機炮,另外在機頭下加裝了1個機炮艙,安裝了1門改進後的30毫米雙管炮。針對夜間和惡劣條件下A型觀測能力不足的問題,B型機在光學和激光觀瞄裝置的基礎上,加裝了紅外觀瞄裝置。全機共有11個掛架,機翼下8個大型掛架可以攜帶4400千克對地攻擊武器,包括SPF,U-22機炮吊艙、UB-32A57毫米火箭吊艙、B-8M180毫米火箭吊艙,240毫米S-24和330毫米S25製導火箭,KH-23、KH-25和KH-29導彈,各種集束炸彈,R-3S或R-60炸彈等。

此外還有多種改型,如蘇-25UB串列雙座教練型,蘇-25UT不帶武器係統的蘇-25UB教練型,蘇-25UTG雙座艦載教練型,蘇-25T/TK反坦克型、蘇-25K出口型等。該機共生產600多架,1992年交付完畢。蘇-25除裝備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外,阿富汗、安哥拉、阿塞拜疆、保加利亞、格魯吉亞、伊朗、伊拉克、哈薩克斯坦、朝鮮、秘魯、捷克斯洛伐克、土庫曼斯坦和烏克蘭等國家也都裝備有該機的不同型號。

蘇-25SM更新了全部機載設備和數種武器使用係統。新型瞄準導彈係統“雪豹”使用新一代快速計算機,可將武器使用精確度提高1~2倍,導航精度提高9倍。在飛機上還安裝了“色粉畫”無線電技術偵察站和SUO-39型火控係統,使蘇-25SM成為可使用高精確製導武器和激光製導係統的先進航空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