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45無人駕駛作戰飛機的造價大約為1000萬美元,是新一代戰鬥機的三分之一。它的問世並不意味著空軍不再需要駕駛員,而是對坐在地麵任務控製台裏進行指揮的駕駛員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必須具有比飛機駕駛員更加豐富的戰略和戰術知識。
現代攻擊機有亞音速的,也有超音速的,正常載彈量可達3噸,機上裝有紅外觀察儀或微光電視等光電搜索瞄準設備和激光測距、火控係統等;有的新型攻擊機已具有垂直和短距離起落能力,如蘇聯的雅克36和英國的“鷂”式攻擊機。
一、伊爾-2攻擊機
伊爾-2由伊留申設計局設計,是“二戰”期間蘇軍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單翼單發雙座機,也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軍用飛機之一。它於1939年底首次試飛,1942年裝備蘇軍,共生產了36163架。
1943年7月7日,在改變蘇德戰場局勢的庫爾斯克會戰中,伊爾-2在20分鍾之內擊毀了德國第9裝甲師的70輛坦克。在與第三裝甲師的作戰中,伊爾-2在持續2個小時的攻擊中,消滅了270輛敵方坦克,為地麵部隊的進攻掃清了障礙。
二、LaGG-3戰鬥機
LaGG-3戰鬥機是由蘇聯著名設計師拉沃契金領導的設計小組,在拉格-1的基礎上研發而成的。它和雅克-1以及米格-3戰鬥機一起逐步取代老式的伊-15和伊-16成為蘇聯紅軍空軍戰鬥機部隊的主要作戰機型。
20世紀30年代中期,歐洲局勢相當緊張,蘇聯許多能為航空服務的企業都轉向飛機製造業,其中包括莫斯科郊外的一家家具廠。1937年,該廠被正式命名為301航空工廠。隨著飛機設計師拉沃契金、戈爾布諾夫和古德科夫三人的上任,該廠迅速蛻變為一個全新的航空公司。1939年,他們提出了自己的高速殲擊機設計方案——LaGG-3。
三、米格-25“狐蝠”
米格-25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馬赫數3的高空高速截擊機,1967年參加前蘇聯航空節表演首次露麵,1969年開始裝備部隊。該機問世以來,共打破和創造了8項飛行速度世界紀錄,堪稱“米氏三傑”(米格-25、米格-29和米格-31),米格-25作戰最大速度馬赫數2.8,作戰半徑1300千米。最大載彈量4000千克,機上無航炮,可掛裝4枚空對空導彈。
米格-25蹲伏在跑道上,看上去像一隻巨大、凶狠的猛獸。70年代初,該機曾兩次飛抵以色列占領的西奈半島上空,以色列當即派出最先進的F-4“鬼怪”起飛攔截。相比之下,“鬼怪”顯得笨拙,以色列飛行員眼睜睜看著米格-25風馳電掣地掠過而一籌莫展,就連發射“響尾蛇”導彈也難追上。
四、米-27“支點”製空戰鬥機
米-27為單座引擎的MiG多用途戰機發展型,執行戰術打擊與近距空中支援任務。MiG-23製空戰鬥機的發展是前蘇聯首次嚐試製造的高性能戰術飛機。作為戰鬥機,在航空電子及性能方麵,較其想與之相提並論的美國幽靈式為差。單座機型提供由座艙向外望的視野,具很少的後向可視性,以及被厚重的前擋風屏及艙罩框架阻礙的前方視野,雖然前蘇聯的飛行員聲稱他們早已習慣這種情況。
MiG-23的確有它的優點:它堅固,易於生產(代表它可廉價及大量製造),而它可變後掠角主翼可以人工設定在160、450或720等角度。最小後掠角降低起飛及降落速度,連帶產生減短跑道、增加航程及續航力,且允許有較重的負載;中度後掠角提供最佳轉向性能;而最大後掠角減少加速上及高速飛行的阻力,在高速及低空領域減低陣風反應及提供平穩的駕乘感。
第1種攻擊衍生型是MiG-23BN,本質上是戰鬥機型經重新設計的前機身,較原來的為短,看似美洲虎而且很快被前蘇聯飛行員取了“烏特卡諾”,也就是“鴨鼻”的綽號,座艙經過改良以提供透過前方90°扇形方向的較佳下向視野,且裝甲化以對抗地麵炮火,而新的機鼻,不再有裝載大型空對空雷達的負擔,明顯向下傾斜並容納1台激光測距儀。
最初掛載硬點安置在主翼的可動部分:隻能掛副油箱,且不會隨後掠角改變使行進方向的平行軸向旋轉。造成油箱在任務初期掛載,當需要把後掠角改至最小時,隻好拋掉。航空電子裝備較MiG-23BN複雜,包括多普勒雷達、無線電測高儀及裝在機鼻的地形追沿雷達。裝載1隻激光測距/標定目標尋標器,據信為空對地導彈製導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