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美俄攻擊機(3)(2 / 2)

最後一項主要改變為采用23毫米6管蓋特林機炮內置於機身中線,取代戰鬥機用的GSh.23。

MiC-27的第一型於1974年進入前線服役,3種主要機型的生產持續至1984年。MiG-23BN為戰鬥-轟炸機的合成,采用許多用於MiG-23上的設備。最新的攻擊型是MiG-27M型,於1984年被確認,且聲稱擁有激光測距儀及激光標定器以和激光製導炸彈共用。

印度機型的生產自1984年開始,印度航空器公司製造的巴哈達是授權生產下MiC-27M的翻版。80年代晚期也製造出專門化的海軍型,在前蘇聯航艦底比裏錫號上測試。

MiC-27M可掛載的軍械超過4000千克,包括AS-7“凱利”無線電指揮製導導彈、AS-14“小錨”電子光學製導炸彈、TN-1200戰術性核彈、FAB-500炸彈、集束炸彈、BEYAB減速炸彈及AA-8“蚜蟲”高爆性空對空熱尋標導彈。

五、“擊劍手”蘇-24對地攻擊機

蘇-24是前蘇聯20世紀60年代為加強前線航空兵的對地攻擊能力而研製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前蘇聯第一種專門為執行對地攻擊任務而設計的戰鬥機,由蘇霍伊設計局設計,因此一般都把蘇-24列入攻擊機範圍,北約代號“擊劍手”。該機1974年試飛,1983年服役,初始生產型編號為蘇-19,後改編號為蘇-24。

蘇-24為三角翼,翼尖下垂,整個外形與美國的變後掠翼戰鬥機F-111相似,采用兩側進氣,座椅並排安裝,發動機並排裝在機身後部。機翼懸臂式上單翼,機翼從翼根開始有下反角,機翼包括三角形的固定翼盒與活動翼段。垂尾是蘇霍伊設計局的典型設計,後掠角大,全動平尾。機身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外形細長,用了一定數量的鈦合金。動力裝置裝兩台P-29-300雙轉子加力渦噴發動機,最大不加力推力8300千克,最大加力推力1.25萬千克。機身下裝4個垂直向下噴射的火箭助推器,以改善起飛性能。座艙並列雙座,兩名飛行員均獲得良好的前方視界,艙蓋從中間一分為二,均向後開啟,裝K36彈射座椅,彈射前先拋蓋。

蘇-24翼展17.63米(後掠角16°),機長24.53米(包括空速管),機高4.97米,正常起飛重量36噸,最大起飛重量3.97萬千克,最大外掛載荷8噸,最大速度(高度1000米)2.18馬赫、(海平麵)1.15馬赫,實用升限1.75萬米。

蘇-24具有高速突防能力和全天候作戰能力,可以攜帶製導和非製導武器對敵方500~1300千米縱深的目標實施遮斷攻擊,也可帶小型核彈進行戰術核轟炸。其續航時間長,航程遠,加速性好,從鬆開刹車爬升到1.22萬米高度隻需1分30秒,高空性能好。蘇-24的研製是在地對空導彈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開始的,它是第一種裝備了以計算機轟炸瞄準係統和地形規避係統為核心的火力控製係統的蘇聯飛機,標誌著蘇聯飛機的火控和電子技術水平上了一個新階級。

蘇-24A型即基本型,使用了可調節的進氣口,以適應高空兩倍音速飛行和低空超音速飛行的不同需要。後來由於在戰術運用上不需要長時間高空高速飛行,加上要節省重量,這一可變進氣口在M型上被放棄了。蘇-24最終大量生產的型號機體空間大,機身寬而修長,並排座駕駛艙可以容納兩人。采用了變後略翼設計,後掠角可在16、35、45、69度這四個角度間調節。水平尾翼為全動尾翼,當兩個平尾同步上下偏轉時,起升降舵作用,當一個向上、一個向下差動偏轉時,起副翼作用。作為前線轟炸機,蘇-24能在泥土跑道上起降。

蘇-24機身下右側裝1門23毫米GSH-6-23M六管機炮,使用爆破、穿甲彈丸。另一側裝攝像設備。共有9個武器掛點:機身下5個,內翼翼套下2個,外翼下2個,采用複式掛架。總載彈量8噸,可掛各種普通炸彈(從100~1000千克級)、凝固汽油彈、穿甲彈、高爆炸彈和子母彈等,也可帶核武器。可攜帶的空-地導彈有AS-7、AS-9、AS-10等,還可攜帶AA-8空-空導彈。導航觀瞄係統被稱為PNS-24,可實現地形跟蹤、武器製導、目標搜索鎖定和指示、水平或上升式投彈、雷達告警和反雷達導彈壓製、自動或半自動降落自動駕駛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