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希德P-80“流星”是美國第一種投入使用的噴氣戰機,與英國的同類飛機一樣,這種飛機也采用了常規布局,成為二戰後5年中美國戰術戰鬥轟炸機中隊和戰鬥截擊機中隊的主力。XP-80原型機是圍繞一架德·哈維蘭H-1噴氣飛機設計的,這架H-1飛機於1943年7月交付美國,僅僅143天後XP-80便生產出來了,於1944年1月9日首飛。1945年4月,兩架YP-80被運往英國,並交付英國第8航空隊,另外兩架運往意大利,但是這些飛機在歐洲還沒有進行作戰飛行,戰爭就結束了。1945年底,早期生產型P-80A交付美國陸軍航空隊第412戰鬥機大隊,1946年7月改稱第1戰鬥機大隊,下轄第27、第71和第94戰鬥機中隊。
P-80A之後是P-80B,F-80C(P是英文“驅逐機”的首字母,此時更換為“戰鬥機”的首字母F)是主要的生產型號。在朝鮮戰爭中F-80C是主力戰鬥轟炸機,在前4個月內出擊1.5萬架次。飛行員發現這種飛機非常適合低空掃射,但是P-80卻並不比朝鮮的雅克夫列夫和拉沃金活塞戰鬥機的機動性高多少,更別說美國的噴氣式飛機最初都攜帶著炸彈和火箭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在朝鮮戰爭初期,“流星”攻擊機零星參加過幾次空戰,它曾是美國空軍的防空主力,直至1950年性能更出色的F-86A“佩刀”的到來。
RF-80C是一種照相偵察機。“流星”共生產了1718架,很多飛機後來被改裝為靶機。
九、F-117“夜鷹’攻擊機
神奇的F-117A隱形飛機起源於1973年的“海弗藍”計劃,該計劃是為了研究生產一種雷達和紅外信號很小甚至為零的戰機的可行性。共生產了兩架試驗型隱形戰術“海弗藍”,1977年在內華達州馬夫湖(即51區)首飛。其中一架毀於意外,另一架則於1979年成功完成了全部測試項目。“海弗藍”原型機證實了隱形飛機的小平麵(直角平麵)概念和基本的飛機形狀。“海弗藍”原型機與生產型F-117最大的不同在於內傾式垂尾,該垂尾安裝於主機身外側,位置比生產型F-117的垂尾靠前。機翼前緣呈72.5度角。“海弗藍”采用了很多其他飛機的既有係統,如F-16的線傳飛控係統。“海弗藍”還使用了F-16的側杆控製器,起落架則來自諾斯羅普F-5;兩台發動機來自羅克韋爾T-2“七葉樹”;飛控係統的信息來源於機身前部的3個靜壓傳感器和3個總壓探測器(1個位於機頭,2個位於座艙風擋外框)。“海弗藍”1001的眾多儀表可顯示各基本係統的數據。“海弗藍”排氣口的下唇比F-117還要長,兩個排氣口的指向相交於中心線上的一點。當攻角超過12度時,噴嘴下部形成的雙位板會自動向下傾斜。
“海弗藍”的評估完成後,洛克希德公司獲得了65架生產型F-117A的訂單。其中5架用於評估,但是有1架在交付前墜毀。F-117A首飛於1981年6月,1983年10月服役。F-117A是一種單座亞音速飛機,安裝兩台不帶加力燃燒室的FE-F404渦扇發動機,排氣口采取了屏蔽措施以降低熱排放(如熱屏蔽瓷磚),從而達到紅外信號最小化。小平麵可以散射雷達波;吸波材料和導電塗層的透明化處理進一步降低了F-117A的雷達信號。飛機的機翼前緣後掠角很大,後緣呈W形,尾翼呈V形。武器安裝在兩個內艙的下擺式掛架。F-117A采用了四餘度線傳飛控係統、用於安裝前視紅外和激光指示器的可旋轉掛架、平視和下視顯示器、激光通信器和整合於數字化航電設備之中的導航/攻擊係統。
第37戰術戰鬥機聯隊的F-117A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高優先級目標發起了首輪攻擊;之後又在巴爾幹地區和阿富汗大顯身手。1990年7月,最後59架F-117A交付使用。“夜鷹”與諾斯羅普·格魯曼B-2“幽靈”隱形轟炸機一起,成為美國空軍的首要進攻武器。F-117對空戰的巨大影響,與其瘦小的機體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沙漠風暴”行動中,F-117的首要目標是高價值的指揮、控製和通信設施,通過“斬首”使敵人失去對部隊的控製力。此類目標包括領導層的掩體、指揮所和防空與通信中心。這種目標大都具備良好的防禦能力,並且經過加固,能夠抵禦常規攻擊,而且通常位於居民區,脆弱之處通常隻有1處或2處,如通風井,炸彈很難造成太大破壞。這就需要投擲高能鑽地炸彈,並使附帶傷亡最小化,這意味著飛機的攻擊精度非常高、生存能力非常強。F-117的隱身性能使其可以在不被敵方防空係統探測和騷擾的情況下進入目標區域,由於目視可見度比較低,可以輕鬆尋找最佳攻擊角度;而普通飛機要進入目標區域則需要超低空快速突入,同時還要避開地麵防空火力,投擲精確製導武器的時間非常有限。而F-117的飛行員卻可以從容地操作精密的武器係統發起精確打擊。如果戰略目標逃跑,F-117還可以發起遮斷攻擊,對橋梁、火車站、機場和工業基地的攻擊更為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