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架AC-130U攻擊機於1990年升空。1992年,美國國會撥款批準生產13架AC-130U,以取代在海灣戰爭中損失的AC-130H。1991~1994年,在美國空軍飛行試驗中心進行了全麵的飛行試驗。1994年7月1日,第一架AC-130U攻擊機交貨。到1998年7月,13架飛機全部交貨。
AC-130U是當今世界上最複雜的航空武器係統平台。在它的任務計算機和電子係統中,共有60.9萬多條軟件編碼。多模式工作攻擊雷達可探測和鑒別超遠距離目標,能夠跟蹤40毫米和105毫米的飛彈並精確定位,供駕駛員進行目標調整和瞄準。火力控製係統具有同時控製兩個不同的傳感器和機炮,攻擊兩個相互分開1千米的目標的能力。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其他對地攻擊的飛機和空中平台具有這種AC-130H“炮艇”的攻擊機力。
AC-130U的導航設備包括慣性導航係統、全球定位係統。飛機具有氣密性,因而可以飛得更高、更快、更加省油,比AC-130H飛得更遠。防衛係統包括對抗措施分配係統,它發射誘餌和曳光彈,以對抗紅外製導對空導彈;發動機下麵有紅外熱能屏蔽層,以避免紅外製導導彈的攻擊。
AC-130U在飛行試驗中也發現了一些軟件和硬件方麵的缺點,美國空軍為此製訂了P31改進計劃。改進的內容包括:提高係統綜合檢驗裝置的軟件性能,改進APQ-180攻擊雷達的硬件和軟件,對“戰術情況地圖”、電子戰係統進行升級,對多用途先進戰術終端/綜合防禦電子係統裝置的核心設備和計算機、可轉動的機炮炮塔的硬件和軟件進行改進。
2000年,美國空軍又決定對安裝在8架AC-130H和13架AC-130U“炮艇”攻擊機上的AN/AAQ-17紅外探測係統進行改進,主要目的是提高其光學性能,使之升級為AAQ-26型紅外探測係統。其他計劃改進的還有AC-130LJ的配線、作戰飛行程序、控製顯示程序、跟蹤管理、母線倍增器、控製麵板等。
美國特別行動司令部還要求對AC-130發動機的紅外信號抑製係統進行改進,以在較低的使用費用的基礎上,為特別行動部隊提供生存力更強的“炮艇”攻擊機。
為裝備AC-130“炮艇”攻擊機而研製中的指向性紅外對抗係統共包括60的子係統,它將用來裝備59架特別行動部隊的作戰飛機,包括AC-130H/U和MC-130E/H。這個係統將和飛機上的其他防衛係統聯合工作,以對付現在和將來使用的先進的紅外製導導彈。據稱,這個項目將和英國一起合作進行研製。
十二、X-45無人駕駛作戰飛機
X-45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和美國空軍無人駕駛作戰飛機先進技術演示規劃部門共同研製的一個項目。它的目的是生產在21世紀使用的無人駕駛作戰飛機,用於壓製敵方的防空體係並執行對敵攻擊的作戰任務。
有人駕駛飛機考慮到駕駛員的舒適、安全和身體能夠適應的極限,必須額外增加許多設備,飛機的重量和費用因此增加不少,機動性能也因此受到很大的限製(如它的加速度不能超過人體所能忍受的極限)。免除了這些因素,將使無人駕駛作戰飛機的重量隻是有人駕駛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大約隻有4500千克,僅是戰斧巡航導彈的2~3倍。而它的造價隻有聯合攻擊戰鬥機的三分之一。作戰性能也將得到提高。
由於有人駕駛作戰飛機80%的飛行時間都是用來訓練飛行員,它們的使用壽命要遠比用於作戰的時間長。免除了用於訓練飛行員的飛行時間,無人駕駛作戰飛機除非執行戰鬥任務,用不著經常起飛,如此一來將節省許多維修的設備、時間和資金。
X-45將裝備美國研製的新一代“靈巧”炸彈,以同時攻擊多個目標,並減少摧毀目標所巧炸彈威力相當於907.2千克級的炸彈能付出的代價。據稱,這種重113.4千克的“靈巧”炸彈能摧毀大多數堅固的目標。全球定位/慣性導航係統將引導飛機準確地命中和摧毀攻擊目標。
美國政府認為,有能力生產這種無人駕駛作戰飛機的公司隻有波音、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門和雷神這四家公司,因而隻準備在這四家公司中招標。據波音公司2000年9月27日發布的消息稱,X-45無人駕駛作戰飛機的使命是在戰場執行危險和艱巨的作戰任務。飛機長8.27米,翼展10.36米,能攜帶多種作戰武器。出廠的飛機將裝在小型的箱子裏,並且可以保存10年。需要的時候隻需一個小時即可裝配完畢並投入使用。一架C-17“環球霸王”-3運輸機可以裝下6架X-45無人駕駛作戰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