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大臣魏征說:“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隻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間以誠相待,誠實守信,就能和睦相處,達到“家和萬事興”的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忠誠、互不信任,家庭便會逐漸崩潰。
一、讓孩子贏在誠信的起跑線上
誠實是一個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東西。——(英國)喬叟
父母們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麼人生的起跑線是什麼呢?明禮誠信、老老實實地做人,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線。
幾年前,美國一所學校的多名學生在完成生物作業時抄錄了某網站提供的一些材料,任課老師就毫不客氣地判這些學生的生物課為零分。這位老師說,第一天上課她就和學生訂下協議並由家長簽字認可,協議說,所有布置的作業都必須完全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欺騙或剽竊將導致課程失敗。支持她的老師們說,教育學生成為一名誠實的公民比通過一門課程更加重要。所以,選擇一個能當國王的人不難,難的是選一個誠實的人。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誠信的習慣,不喜歡孩子撒謊。但是,許多孩子卻是說的一個樣,做的另一個樣;當麵一個樣,背後另一個樣。麵對孩子的這種行為,許多父母是既生氣又著急,對孩子來回訓斥甚至是懲罰,但是,這種方法有時卻促使孩子更擅長於撒謊了。
其實孩子的這種不誠信的行為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後天的某種需要引起的,比如為了滿足吃的需要、玩的需要甚至是為了逃避受批評、受懲罰。從心理學來看,兒童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道德意識決定著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又反過來體現著道德意識。但是,由於兒童認識水平跟不上道德行為,常常會造成認識和行為的脫節。許多孩子明知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但由於意誌力薄弱、自製力不強無法控製自己的行為,造成他們說話不算數,答應人家的事卻又不做。
孩子是否誠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教育。對於孩子經常出現言行不一、不履行諾言的行為,家長應該多從兒童的認識發展上來找原因。不要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看成是道德敗壞而打罵孩子。如果父母從小就注意對孩子進行誠信的教育,孩子是可以養成誠信的習慣的。
在誠實教育上,很多家長都有自己的方法。例如,培養孩子誠實待人,以真誠的言行對待他人、關心他人,對他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嚴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說謊話,作業和考試要求真實,不抄襲、不作弊等。
某報在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之前,做了一項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父母們認為,入世後家庭麵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教育好子女。隻有15%的父母和17%的孩子認為,入世後,誠信和社會責任感比競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更重要。這就是說,還有絕大多數的父母和孩子沒有意識到誠信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這確實值得我們反省。
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沒有責任感,在社會的競爭中,他的心態是扭曲的,很難在競爭中取勝。也許更多的是“一錘子買賣”,他會在“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過程中被淘汰出局。
記得德國有一句諺語:“一兩重的真誠,其值等於一噸重的聰明。”中國也有句古話:“人無信不立。”我國古代思想家對“誠信”非常重視,認為“不誠無物”,也就是說任何存在物,都是在“確實如此”的情況下,才可能是他(它)自己,才能讓別人(物)相信。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一個人要想讓別人信任你,首先你應該是一個真誠而守信用的人,否則是不會持久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幾個孩子在玩軍事遊戲。其中一個男孩當哨兵,他接到了長官的命令,“看守”公園的大門。也許是其他孩子忘了這裏還有一個“哨兵”,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園裏沒有一個孩子了,可這個小哨兵卻還依然站在公園門口。一位作家看到了,他讓小男孩回家,可他很認真地對作家說,沒有接到長官的命令不能離開。作家叫來了一名路過的上尉,讓他走到小男孩的麵前,對小男孩命令,他可以下崗了。小男孩鄭重地接受了上尉對他的命令,放心地離開了他的崗位。
小男孩兒的倔強和堅持看起來似乎有些幼稚,但在這個孩子身上體現的對於責任的這種堅守和對於諾言的堅守是很多成年人無法做到的。
誠信宣言: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孩子是家庭的未來,孩子是家庭的價值體現。沒有一種教育不是雙向作用的。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員首先要做到自我誠信,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誠信氛圍,能使每一個家庭成員從中獲得收益。
二、誠信的父母才能培養出誠信的孩子
馬先馴而後求良,人先信而後求能。《淮南子》
作為成人,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曆:一個月前,老板說要給你加薪,為此你興奮、期待,並以二十倍的熱情努力工作著,但是至今,你的工資分文未漲。而作為父母,你也一定做過這樣的事:孩子想要買一架遙控飛機,你當時答應了,可是最終這個承諾你都遲遲沒有兌現。作為前者,你鬱悶,生氣,甚至可能喪失工作熱情;可是,作為後者,你是否想過孩子在想什麼?
不要以為孩子受到的傷害比你要小,也不要以為孩子麵對失信時的承受力比你要大,更不要忘記孩子有樣學樣,將來他所做的事有可能就是你的翻版。因此,雖然承諾是每個人都常做的事,可是對孩子,如果自問不能言必信,行必果,就不要輕易承諾。
“沒這麼嚴重吧?孩子哪會記得這些?”很多父母對此不以為然。那麼,心理學家的調查會讓你很震驚:隻要是孩子喜歡的東西,包括電視節目、書本、玩具以及父母的郊遊承諾,孩子起碼可以牢記半年以上。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北京、上海等六省市進行了一個針對中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現狀與期望的調查,結果顯示,43.8%的小學生和43.6%的中學生最渴望得到父母的信任,最不滿父母說話不算數。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安撫孩子一時的情緒,隨口許下諾言事後卻拋到腦後的家長更是比比皆是。也許你並不是存心,可當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望時,父母在他們心中就會變成“狼來了”,不僅不再信任父母了,父母對他的教育,恐怕他也無法再接受。
自古問題出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成長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行為舉止。
在一個農貿市場,有一位婦女帶著一個年約10歲的男孩在旁邊的魚檔買魚。當時,那檔主一時疏忽,多找了5塊錢給那位婦女,剛巧被男孩發現了,他正要出言提醒,那婦女卻連忙把錢塞進口袋,將男孩拉到一邊,悄悄說:“別做聲,待會兒我把多出的錢買雪糕給你吃。”這位母親如此教導孩子,豈不是把孩子推上不講誠信的歪路。
為人父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德、智、體全麵發展,長大後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但是,有的人並沒有做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像上述那位母親那樣,其結果會如何?
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希望自己的孩子思想品德好,家長首先就得要求自己在孩子麵前做出好樣子來,言傳和身教應該統一起來。
據媒體報道,山東淄博有一個學生因為父親的“考試成績能進前三,就給買一雙運動鞋”的承諾沒有兌現,就鬧到派出所要求更名不再認這個“老爸”了。此類父子之間出現誠信危機的消息最近屢屢見諸媒體。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問題:究竟應該怎樣看待父子之間出現誠信危機?麵對父子間的誠信危機,父母應該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