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當代大學生的愛情觀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過去相比,現在各高校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越來越早地走到愛情的邊緣,走進愛情世界裏的也大有人在。如今,在全國高校各大校園裏,大學生談戀愛很普遍,但不少大學生對待戀愛不真誠。談戀愛不是為了結婚,成功率隻有10%。在大學生戀愛的動機係統中,性滿足的動機、情感親密的動機、自我確認、自我證明的動機,比結婚的動機占有更大的比例。當代大學生對戀愛呈現非責任化的態度,對戀愛態度不是很嚴肅,更多地抱有一種遊戲心態,多角戀愛,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說,就是“玩玩”而已。缺乏基本法律意識、道德修養。戀愛不成,輕生自殺、傷害對方,幾乎每個高校都有經曆,這其中,女大學生受到的傷害尤為嚴重。
其實,在大學求學,絕大部分大學生還是純消費者,沒有自己的經濟收入,而且身心尚未很成熟,情感和心理承受力相對而言還較有限,甚至是脆弱的。所以,大學生談戀愛是弊大於利的,故筆者認為大學生最好不要談戀愛,怎樣才能避免大學生去談戀愛呢?要使全體大學生都不談戀愛是不可能的,較佳的方法還是在於大學生個人的主觀因素。作為大學生,盡管已是勝利走過獨木橋,但要學的知識更為廣泛,而且學習任務較重,所以大學生不應該自我沉淪,他們應該以民族振興、國家興旺為己任,給自己製定更高的目標、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施加更重的壓力。隻有這樣,才會覺得時間有限而對其格外珍惜,從而不再去考慮消極的問題。“一分汙水一分才”,自己的努力會取得進步和成功的。這樣,你就會覺得過得充實而有意義,同時也增強了自信心,根本不用擔心在人生道路上找不到自己滿意的伴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或許更會使你達到“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崇高和絕佳境界。
退一步來講,如果大學生真的要談戀愛,千萬不能操之過急,要保持慎重。其中最重要的是真誠地對待愛情,因為真誠和誠信就像一座燈塔,照明你愛情路上前進的方向。在交往的過程中,要做到相互尊重、關心、幫助和理解。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心中的情人而改變整個自己,應該本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原則,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多顧及對方的感受,盡量避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和不讓其感到尷尬。
另外,在選擇“對象”方麵,不應過於片麵,身材不應成為決定因素,關鍵在於對方是否具有上進心和善良心、是否跟自己誌同道合和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在追求方麵,在一定程度上,應該相信“隨緣”和“順其自然”之說,因為愛情是可以追求但絕不能強求的,隻要雙方在學習和生活中能相互得到幫助、依托和快樂,所謂的“愛情”就會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最後,還得正確處理愛情與事業關係。大學生正確認識,對待和處理愛情與事業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如何正確認識,對待和處理戀愛和學業的關係,正確處理戀愛與集體活動、與社會工作的關係,正確處理戀愛與其他同學團結的關係等方麵。肩負重任的大學生應處理好愛情與學業關係,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使青春更美好,更富有積極意義。
誠信宣言:
大學生談戀愛時,遵守戀愛道德的主要內容是相互尊重戀愛自由、彼此忠誠,行為端正文明。舉止文明,有分寸,不可隨心所欲,無視社會公德。
三、助學貸款,檢驗大學生信用的一塊試金石
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南宋)朱熹
“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阿基米德的自信令人激動。“幫我一把,我將上完大學。”貧困生的無奈同樣令我們動容。
常常記起一則漫畫,第一幅畫麵是一堵牆,用油漆刷著幾個大字:“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第二幅畫麵牆隻剩下一部分,留下了“窮教育,苦孩子”幾個字。教育不能窮,孩子呢?作為孩子中的大學生呢?象牙塔是那麼美好,並不是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在這裏安穩地度過4年,很多農村貧困家庭承受不起高昂的學費,以致十年寒窗,功虧一簣。
於是,從1999年開始國家實施助學貸款製度,它是黨中央、國務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國普通高校資助政策體係,加大對普通高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項重大措施。
國家助學貸款是借助國家信用而向貧困學生提供的一種無擔保信用貸款,它是建立在誠信基礎之上的。與其他個人消費貸款相比,國家助學貸款最大的特點是不需擔保,而是一種以個人的身份、人格和信譽為保證的信用貸款。貧困生隻需提供借款介紹人和見證人即可,但介紹人和見證人沒有連帶責任。這種形式的貸款在其他國家是很少見的。
國家之所以提供助學貸款,一方麵體現了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另一方麵也是以學生能如期還款,信守諾言為前提的,即學生會恪守誠信,按期還款。正是在這樣一個假設前提之下,國家才得以實施助學貸款計劃的。若沒有誠信這個前提,很難想象國家會將國家的錢或人民的錢任意打水漂。
從國家實施助學貸款的將近10年來,大多數大學畢業生能誠信守諾,主動還貸,但還有不少大學生畢業後不還款,甚至惡意逃款。麵對國家助學貸款還款這一令人尷尬的局麵,一些銀行紛紛收縮甚至取消這項業務,銀行的理由很簡單:貸款無法收回,部分大學生不講信用。大學生信用度的下降,直接影響到國家助學貸款這一政策的推行。這樣,對多數經濟困難的大學生而言,助學貸款由雪中炭,旱天雨而變得有些像鏡中花和水中月了。所以說,一個人不還貸那是小事,但造成的壞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大學生不講誠信是銀行發放貸款的最大顧慮。銀行對開辦助學貸款業務的主要擔心在於其風險性,一是貸款周期長,按照規定學生借貸款本息原則上須在畢業後4年內還清,如果畢業後找不到工作,還貸必將會受到影響;二是流動性大,學生畢業後各奔東西,增加了還貸難度;三是貸款人一旦發生失蹤、死亡或喪失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和勞動能力,將有可能成為難以收回的呆死賬。這樣銀行便將助學貸款的風險防範完全寄托在大學生的個人信用上,大學生的誠信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現代大學生不僅僅要學習課本的知識,更重要的還是學會做人。做人自古以來就有一條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誠信,誠信在人們交往時的重要程度不可估量。目前我國的助學貸款製度,在沒有法律約束的條件下,特別靠學生們的自覺,這時候更體現了誠信為本。在貸款還款過程中,因為沒有法律約束,大學生可以違背誠信原則,甚至背離誠信,在目前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但是大學生都是有遠見的,違背這種誠信原則,在以後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甚至是懲罰,都是顯而易見的,所以這種無法律約束的助學貸款特別能夠考驗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大學生們要以誠信為本。
小文是北京某高校的畢業生,在一家公司上班已經兩年多了。因為家境貧困,四年的大學時光有一半是依靠國家助學貸款完成的。按照小文和銀行的約定,他應當在畢業四年內全部償還銀行貸款。根據他現在的收入水平,兩年內就可以完全還清。但小文沒有這樣做,他決定按照合同約定,一筆一筆的還清貸款。對於還款,小文有著自己的想法。
事情還得從小文第一次貸款時說起。當時,學校邀請到銀行的專業人士,為所有貸款的同學講解有關貸款的知識。講座給小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知道了一個從來沒有和銀行打過交道的人,他的信譽不如在銀行有過信用紀錄的人;一個按照約定還款的人,比其他方式還款的人,在銀行的信用度要高。細心的小文敏銳地感覺到良好的個人信用對日後成功的重要意義。他決定認真地把握現在,從眼前的事情做起。
很快,小文就獲得了銀行貸款。與別的同學不同,小文非常重視與銀行的聯係和溝通。家庭地址變了,聯係電話變了,小文總會及時的與銀行聯係,對自己的信息進行修改。畢業時,小文主動向銀行通報了自己的工作單位以及聯係方式。他認真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努力維護自己的良好信用。原來,小文早就想好了,不久,他將開設屬於自己的公司。肯定需要得到銀行的支持。小文很慶幸自己能在大學期間就能有機會為自己在銀行的信用記錄不斷加分。他自己對未來能從銀行獲得一筆新的貸款充滿信心。
古人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誠信品格的鍛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小文的故事告訴我們,誠信品格的鍛造,良好信譽的形成,需要我們把握每一次遵守誠信的機會,成為一個誠信社會的合格人才。
誠實守信是一個簡單而普遍的行為規則,在個人資信登記係統完善的國家,每個公民都有一個集身份證號、社會保障號和銀行賬號於一體的個人信用檔案,這份檔案一人一號、終身使用。個人收入通過銀行劃轉到私人賬號,金融機構以及相關機構很容易了解人們的信用和收入狀況。一旦有不良的信用記錄,個人將遭遇無處不在的阻力:買房不能抵押,注冊不到公司,甚至得不到任職、升遷,人們不願意與他交往等。在這些國家,不守信者將付出極高的成本。
對學生個人來說,拖欠貸款會帶來嚴重的後果。美國自20世紀40年代就開始建立個人信用係統。依托高度發達的電子網絡,美國的個人信用係統十分完備,銀行或政府擔保機構一旦把拖欠者的有關情況報告給社會上的信用評級部門後,拖欠者的信用評分就會大打折扣,今後無論在就業、辦信用卡、貸款買車、購房等方麵,都會處處受阻。助學貸款違約記錄還會存在於個人資信係統中,並終身相伴,這在以個人信用為基本生存和發展條件的社會裏,幾乎是除法律製裁之外最嚴厲的懲罰了。當然,對於那些惡意拖欠貸款的,還會被訴諸法律,由法院強製執行,並由拖欠者負擔審判費和高昂的律師費。
如此堅決、嚴厲的懲罰,令人望而卻步,起到了應有的作用,讓學生和整個社會更加注重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