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誠信乃為人處世之道(3 / 3)

誠信宣言:

守誠就是真實不妄、誠實不偽,是誠信的根本。曾國藩說:“誠可以化育天地萬物,求誠須不欺,不欺必能居敬慎獨……是謂天行。”喜歡季劄之劍是徐君的真實感情,贈劍與徐君亦是季劄的真實想法,否則就不會有“掛劍”的故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涵養功夫當以誠為本。

十、真誠待人才會得到真誠的回報

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法國)弗朗索瓦·德·拉羅什富科

關於與人為善和真誠待人,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百姓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真誠相待,要想別人真誠待你,你就應當首先主動真誠地去對待別人。你怎樣待人,別人也會怎樣待你。你與人為善、真誠待人,別人通常也會反過來如此待你。

很多年以前,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有一對老夫婦走進一家旅館的大廳要求訂房。

“很抱歉”,櫃台裏一位年輕的服務生說:“我們這裏已經被團體包了,往常這種情況時,我們都會把客人介紹到另一家旅館,可是這次很不湊巧,據我所知,附近的旅館都已經客滿了。”

看到老夫婦一臉的遺憾,服務生趕緊說:“先生,太太,在這樣的夜晚,我實在不敢想象你們離開這裏卻投宿無門的處境。如果你們不嫌棄的話,可以在我的房間住一晚,那裏雖然不是豪華套房,卻十分幹淨——我今天晚上要在這裏加班。”

這對老夫婦雖然感到不好意思,但是他們還是謙和有禮地接受了服務生的好意。

第二天一大早,當先生下樓來付住宿費的時候,那位服務生依然在當班,但他婉言拒絕了老先生,說:“我的房間是免費借給你們住的,我昨天晚上在這裏已經爭取了額外的鍾點費,房間的費用本來就包含在裏麵了。”

老先生說:“你這樣的員工是每一個旅館老板夢寐以求的,也許有一天我會為你蓋一座旅館。”

年輕的服務生聽了笑了笑,他明白老夫婦的好心,但他隻當它是一句笑談。

又過了幾年,那個櫃台服務生依然站在那家旅館上班。有一天,他忽然接到老先生的來信,信中詳細地敘述了他在那個暴風雨晚上的記憶。老先生邀請服務生到曼哈頓去和他見上一麵,並附上往返的機票。

幾天以後,服務生來到曼哈頓見到了老先生。老先生指著眼前的建築物解釋說:“這就是我專門為你建的飯店,我以前曾經說過的,你還記得嗎?”

“您在開玩笑吧?”服務生不敢相信地說:“我有點糊塗了,請問這是為什麼?”

老先生很溫和地說:“我的名字叫威廉·渥道夫·愛斯特。這其中並沒有什麼陰謀,因為我認為你是經營這家飯店的最佳人選。”

這家飯店就是美國著名的渥道夫·愛斯特莉亞飯店的前身,這個年輕的服務生就是該飯店的第一任總經理喬治·伯特。喬治·伯特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用一夜的真誠換來的竟是一生輝煌的回報。

真誠待人是一個雙贏。隻有真心付出了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賞識,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如果沒有那個年輕服務生的真誠待人,老夫婦在那個暴風雨的晚上可能會出意外,那麼就沒有了那個飯店,也沒有年輕服務生輝煌的成就;如果不是年輕服務生的真誠待人,老先生也不會慧眼識英才,認為他是每一個旅館老板夢寐以求的員工,因此讓他成為飯店的第一任總經理;如果沒有老先生的真誠,想著報恩,回報年輕服務生,也就沒有了年輕服務生這一生輝煌的成就;如果沒有老先生的真誠回報年輕服務生,他也不會因為得到器重而發揮自己的潛能,為了報答老先生,而把這家飯店發展成為美國著名飯店。

他們都因為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真誠地付出,才迎來了雙贏。

但是在生活中,有的人對真誠待人抱懷疑或否定態度,理由是:我真誠待人,人若不真誠待我,那我豈不是很傻、很吃虧麼?

不能否認,生活中有這樣的人:虛偽、狡詐、陰險,一肚子小心眼,玩弄他人的真誠,戲弄他人的善良,算計他人的毫無防備,蹂躪他人的真情實意,以怨報德、以惡報善。

但是,這種人在生活中畢竟是極少數,當他們的嘴臉充分暴露後,必將被眾人所指責和唾棄,並被群體厭惡和排斥。

因此,當我們的善良和真誠被心懷叵測的人愚弄之後,吃虧更多、損失更大的並不是自己,而是對方。傷人的人在承受你憤恨的同時,還要承受他人的蔑視以及被群體排斥的孤獨。

若與人相處中付出的十分真誠得到了八九分的回饋,自然是情有所值、利大於弊。

有的人怕真誠待人吃虧上當,因此想別人主動先真誠待己。你真誠待我,我再真誠待你,這是被動為善的人際關係態度。如果人人都這樣想,人人都不肯首先付出,那這個世界上還能找到真誠嗎?

很多人都覺得,積極主動地付出友善真誠僅僅是講如何對待別人,其實準確地說,友善真誠地待人更重要的是指如何善待自己。你待人以善意,別人以善意相報,你待人以真誠,別人以真情回饋。這也是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將心比心”,“以心換心”。

友善真誠待人的結果是雙贏。深刻的道理,往往是簡單的;而簡單的道理,真正做到了卻很不簡單。

誠信宣言:

真誠是人與人心靈的橋梁,付出了,就能真正走進人的心裏,滋潤人的心靈,贏得尊重和賞識。因為感恩,所以真誠;因為真誠,所以感恩。真誠是一把天平秤,隻有雙方都付出了,才會達到平衡,這個世界才能和平穩定,人類才會欣欣向榮。

十一、誠實守信是成大事的“信用卡”

小信誠則大信立。(戰國)韓非子

美國金融家羅塞爾·塞奇說:“堅守信用是成大事者的最大關鍵。一個人要想贏得人家的信任,一定要下極大的決心,花費大量的時間,不斷努力才能做到。”

如果你擁有良好的品性,能讓人在心裏默認你、信任你,那麼你就有了一項成大事者的資本。

綜觀古之成大事者,無不將誠信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明清時期,晉商、徽商兩大商幫曾利傾九州,鼎足華夏,領數百年風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誠實守信,堅守義利兼顧、利以義取的從商之道。晉商史料中有很多不惜虧本也要保證信譽的記載。而徽州,素有“東南鄒魯”之稱,商人“賈而好儒”。正是由於他們的吃苦耐勞和誠實守信,才享譽天下,把店鋪遍設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古往今來,有多少誠信之人令我們感動,有多少誠信之事讓我們難忘。古人成大事的,沒有一個不是守信的人。

張良,漢代人,從小就是尊敬老者、信守約定的好孩子。

有一天,張良悠閑地在橋上散步。有位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腳上的草鞋丟到橋下,並且看著張良說:“小子,去把鞋給我撿回來!”

張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年老,就到橋下取回鞋子,遞給他。

老人坐在橋頭,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說:“給我穿上。”

於是,張良跪在地上,老人心安理得地伸出腳讓張良把鞋給他穿上,然後老人就笑著離開了。張良非常吃驚地望著老人的背影。誰知,那個老人走了幾步又轉過身來,對著張良招招手,示意張良到他跟前兒去。

張良乖乖地走上前去,老頭和藹地對他說:“我看你這娃不錯,值得教導。五天後天一亮,和我在這裏見麵。”

張良行了個禮說:“是。”

五天後,天剛剛亮,張良來到橋上,那個老人已經坐在橋上了。沒有等張良開口,老人就很生氣地說:“現在天已經天亮了,年輕人這麼不守信用,和長輩約會還遲到,長大後還能有什麼作為。五天以後,雞叫時來見我。”說完老人就走了。

過了五天,雞剛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已經先到那裏了。老人十分生氣地說:“我已經聽見三聲雞叫了,你怎麼才來,五天以後再早一點兒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張良半夜就到橋上等著那個老人。一會兒,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年輕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諾言,說什麼時候到就什麼時候到。”

接著老人又從懷裏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書,說:“讀了這本書,就可以成為皇帝的老師。這話會在十年後應驗。十三年後,你會在濟北見到我,穀城山下那塊黃石就是我。”說完之後,老頭兒就離開了,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

天亮時,張良看老人送的那本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又叫《黃石兵書》。張良非常珍惜這本書,認真學習,從中學到了許多知識。並且他還時刻遵守老者的教誨,嚴格要求自己,立誌永遠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這樣才能讓別人信任自己,從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果真,張良後來幫助漢高祖劉邦完成了統一大業,成為曆史上有名的將領。

張良從那位老人的教導中知道了遵守諾言的重要性,從今以後立誌成為一個守信之人,終於他成就了一番事業。如果張良每次與那位老人約定的時間總是遲到,那麼老人也不會給他兵書,張良也很難養成遵守諾言的品質,結果想成就一番事業也是很難的。所以說,誠實守信是一個人成就大事的必備品質,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通行證”、“信用卡”。

從古至今,成大事者,多是重誠信、有法度的大智大仁者。

三國時,諸葛亮出兵祁山第四次攻魏,在這緊要關頭,蜀軍中有八萬人服役期滿,正整裝待返故鄉。蜀將領紛紛向諸葛亮進言,要求把八萬士兵留下,等打完這一仗再走。諸葛亮斷然拒絕道:“統率三軍必須以絕對守信為本,我豈能以一時之需,而失信於軍民。”遂下令各部,催促兵士登程。此令一下,準備還鄉的士兵開始感到意外,接著欣喜異常,感激得涕淚交流。他們反而不願走了,紛紛說:“丞相待我們恩重如山,我們應誓死殺敵,以報大恩。”他們自願報名,要求留下參加戰鬥,那些在隊的士兵受到極大鼓舞,士氣格外高昂。諸葛亮緊要關頭不改原令講誠信,使還鄉的命令變成了戰鬥的動員令,致使士兵們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從而使得魏軍大敗。

當然,也有一些不講誠信、自食苦果的反麵教材。輕者遭人鄙視,重則招來滅頂之災。西周時期,周幽王寵愛王妃褒姒,因褒姒不愛笑,周幽王就百般討好,竟到用戶燃驪山烽火戲弄諸侯來博美人一笑。如此輕率的做法,不僅將誠信付之一炬,也把自己的前程命運化成了灰燼。

誠信宣言:

一個人一旦失信於人一次,別人下次再也不願意和他交往或發生貿易來往了。別人寧願去找信用可靠的人,也不願再找他,因為他的不守信用可能會生出許多麻煩來。

十二、承諾不可隨意為之,信口開河

虛偽的真誠,比魔鬼更可怕。(印度)泰戈爾

諾言,這個詞不用我說,大家也都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古人就有“一諾千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成語。但是現在,諾言對於一些人來說,時常是“空頭支票”,許下天花亂墜、感天動地的誓言,往往都不能實現。這裏要說的是,不要輕易許下諾言。

成功的人很會注意承諾這個細節。他不會輕易承諾某一件事,即使有把握,也不會輕易承諾。

而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把握不了承諾的分寸,他們的承諾很輕率,不給自己留下絲毫回旋的餘地,結果使許下的諾言不能實現。

國內某高校一個係主任,向本係的青年教師許諾說,要讓他們中三分之二的人評上中級職稱。但當他向學校申報時,出了問題,學校不能給他那麼多的名額。他據理力爭,跑得腿酸,說得口幹,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他又礙於麵子,不願意把情況告訴係裏的教師,隻對他們說:“放心,放心,我既然答應了,一定要做到。”最後,職稱評定情況公布了,眾人大失所望,把他罵得一錢不值。甚至有人當麵指著他說:“主任,我的中級職稱呢?你答應的呀!”

而校領導也批評他是“本位主義”。從此,他既在係裏信譽掃地,校領導也對他失去了好感。

係主任沒有認真地對事情進行分析就輕易地誇下“海口”,結果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在別人的心中留下了隻會“說大話”的印象了,盡管他自己給這事也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但結果事情沒辦成還落下如此“美名”,得不償失啊。

小李是工T公司的會計部職員。到了年終,小李興衝衝來到會計部王經理的辦公室問道:“王經理,你說過隻要我們部將今年的年終報表做好就可以加5%工資的,是吧?”

“我是說過,小李,可是……”王經理說道:“可是你知道公司有自己的一套關於薪金、晉升的規定和程序,並不是我可以隨意更改的,嗯,我向總部申請看看吧。”

“啊?王經理,我們部的員工都是在你這句話的鼓動下才加班加點完成工作的呀,小胡還帶病堅持工作呢,現在這個結果讓我怎麼跟他們說呢……”

“好吧,別不高興,我一定會去向總部提出申請表彰你們的辛苦工作的,一定會的,我保證。”王經理也覺得很尷尬,安慰地說道。

最後,小李還是帶著失望的表情離開了王經理的辦公室。

這個案例中,誰犯了錯誤是很清楚的。王經理不能輕易許諾,“輕諾必寡信”是幹古不變的道理,王經理在下屬的眼中是代表公司的,他不講信用,員工就會認為公司不講信用,在不講信用的公司工作多沒意思?怎麼能做好工作呢?

因此,我們在做人辦事中,不要輕率許諾,許諾時不要斬釘截鐵地拍胸脯,應留一定的餘地。當然,這種留有餘地不是給自己不作努力尋找理由,自己必須竭盡全力去實現諾言。

一個人的誠實與信譽是他獲得良好人際關係,走向成功的基礎,而能否兌現承諾便是一個人是否講信用的主要標誌。

“你的承諾和欠別人的一樣重要。”這是人們的普遍心理。當你要應承別人某一件事情時,你一定要三思而行。

因為,當對方沒有得到你的承諾時,他不會心存希望,更不會毫無價值地焦急等待,自然也不會有失望的慘痛。相反,你若承諾,無疑在他心裏播種下了希望,此時,他可能拒絕外界的其他誘惑,一心指望你的承諾能得以兌現。結果你很可能毀滅他已經製定的美好計劃,或者使他延誤尋求其他外援的時機,一旦你給他的希望落空,那將是扼殺他的希望。

而如此一來,你的形象就會大跌,別人因你不能信守承諾而不相信你了,別人也不再願與你共事,不願再與你打交道,那麼,你隻能去孤軍奮戰。有些人在生活上或工作上經常不負責,許下各種承諾,而不能兌現承諾,結果給別人留下惡劣的印象。如果承諾某種事,就必須辦到,如果你辦不到,或不願去辦,就不要答應別人。

世界上的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你原來可以輕鬆地做到的事可能會因為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而想要再次做到就有一定的難度。如果你輕易承諾下來,不僅會給自己以後的行動增加困難,對方也會因為你現在的承諾而導致將來的失望。所以不要輕易承諾,不然一旦遇上某種變故,讓本來能辦成的事沒能辦成,這樣一來,你在別人眼裏就成了一個言而無信的偽君子。

給人承諾時,不要把話說得太滿,以為天下沒有辦不成的事,那很容易給人留下虛偽的印象。那麼該怎樣承諾才不會有失分寸呢?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承諾方式和方法。以下有三種方法可借鑒:

1.對把握性不大的事兒,可采取彈性的承諾如果你對情況把握不大,就應該把話說得靈活一些,使之有伸縮的餘地。例如,使用“盡力而為”、“盡最大努力”、“盡可能”等較大靈活性的字眼。這種承諾能給自己留一定的回旋餘地。

2.對時間跨度較大的事情,可采取延緩性承諾有些事情,當時的情況認準了,可是由於時間長了,情況會發生變化。那麼,在你承諾中可以采用延緩時間的辦法,即把實現承諾結果的時間說長一點,給自己留下為實現承諾創造條件的餘地。

比如:有人要求老板給自己加薪,老板可以這麼說:“要是年終結算,公司經濟效益好,公司可以給你晉升一級工資。”用“年終結算”一語表示實現承諾時間的延緩,顯得既留有餘地,又入情入理。

3.對不是自己所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應采取隱含前提條件的承諾如果你所作的承諾,不能自己單獨完成,還要求別人幫忙,那麼你在承諾中可帶一定的限製。

比如:的承諾幫朋友辦理家屬落戶的問題,這涉及公安部門和國家有關政策,你不妨這樣說更恰當一點:“如果以後公安部門辦理農轉非戶口,而且你的條件又符合有關政策,我一定幫忙。”這裏就用“公安部門辦理”、“符合有關政策”等對承諾的內容作了必要的限製,既見自己的誠意,又話語靈活,具有分寸,還向對方暗示了自己的難處(也要求別人),真是一石三鳥。

為人處世,應當講究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因此,承諾不可隨意為之,信口開河。明智者事先會充分地估計客觀條件,盡可能不做那些沒有把握的承諾。

須知,有了承諾,就應該努力做到,千萬不要亂開“空頭支票”,不然不僅傷害了對方,還會毀壞自己的聲譽,使你在社會上難有立足之處。

誠信宣言:

從不許諾太圓滑;隨便許諾太輕浮;不輕易許諾才是明智之舉。許諾的多少、輕重和許諾者的實力、品行成正比。相對來說,諾言往往看重的是結果。因此,許了多少諾言是不能說明什麼的;能說明信用的是實現了多少諾言。毀諾者先毀的是諾言,後毀的是自己;守諾者先守的是諾言,後守的是自己。

十三、當誘惑迎麵襲來,仍恪守本分

意誌薄弱的人,一定不會誠實。(法)拉羅什夫利

楊震(?—124),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

楊震公正廉潔,不謀私利。他任荊州刺史時發現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後來他調任東萊太守,途經王密任縣令的昌邑(今山東金鄉縣境)時,王密親赴郊外迎接恩師。晚上,王密前去拜會楊震,倆人聊得非常高興,不知不覺已是深夜。王密準備起身告辭,突然他從懷中捧出黃金,放在桌上,說道:“恩師難得光臨,我準備了一點小禮,以報栽培之恩。”楊震說:“以前正因為我了解你的真才實學,所以才舉你為孝廉,希望你做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可你這樣做,豈不是違背我的初衷和對你的厚望。你對我最好的回報是為國效力,而不是送給我個人什麼東西。”可是王密還堅持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楊震立刻變得非常嚴肅,聲色俱厲地說:“你這是什麼話,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麼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沒有別人在,難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嗎?”王密頓時滿臉通紅,隻得連連認錯,趕忙地收起金子,慚愧地出門走了。

誠信是一個人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唯有誠信才能立足於社會,唯有誠信之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無論是為官還是做人,以誠對己,以誠待人,慎微慎獨,時刻記住“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古訓,時刻牢記“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道理,決不可以因別人不知道就寬容和放縱自己。

我國古代有誠信之士為我們樹立了好的榜樣,同樣在我們的身邊也不斷上演著一幕幕讓人感動的誠信故事。

2003年8月,體育彩票足彩第03025期湖南中得5注一等獎。一位彩票銷售員將這張中得1注一等獎,7注二等獎,21注三等獎,獎金總額三十多萬元的彩票還給了那位中獎彩民。頓時,到處都在傳揚著“活雷鋒”的故事。

這位“活雷鋒”的名字叫鄧立明,是益陽沅江市慶雲路23號的湖南體彩03051號投注站的銷售員。事情的大概經過是這樣的,8月23日下午,銷售員鄧立明又迎來了一周以來最忙碌的一天,下午5點左右,快到足彩銷售截止時間,接到一位彩民的電話,稱其無法抽身到投注站投注,要求電話投注兩張複式票,一張為32注的複式票,一張為128注的複式票,並請求鄧立明為其墊付現金,到8月25日下午足彩中獎結果公布後,該彩民一直未到投注站付款拿彩票。這時,鄧立明已經知道該彩民的128注複式彩票中得了當期足彩的大獎,共計獎金有三十多萬元,麵對這筆唾手可得的巨款,他沒有占為己有,而是打電話通知了該彩民,讓其付款拿彩票。

講究誠信的故事總是相似的,那就是麵對誘惑,仍然恪守本分的誠信品德。其實,自從我國彩票發行以來,在全國各地都不斷上演著感人的誠信故事,在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這就說明在我們的周圍恪守誠信、堅守做人原則的大有人在,是值得我們欣慰的好事情。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且現今的社會是個誠信的社會,沒有誠信,沒有道德,就不可能擁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金錢追求。

誠信宣言:

在社會的變革年代,在物欲麵前,在喧囂聲中,唯有堅持誠實,才能以不變而應萬變,堅持誠實,就是守住本分,堅持誠實,就是守住靈魂,堅持誠實,就能把握自己。誠實,是人的最大保護傘,最有力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