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範式來到了那片樹林。當年的小樹已經長大了,樹枝高聳入雲,樹幹粗得一個人抱不過來。他撿起一片樹葉,放在嘴裏吹了起來,悠揚而傷感的樂聲又回蕩在樹林裏。
天色漸漸地暗下來了,範式見沒有等到張劭,心裏很是難過。就在他放下樹葉準備離開樹林的那一刻,身後忽然傳來悠揚的樂聲——張劭正坐在一棵大樹下,嘴裏也銜著一片枯黃的樹葉在吹著……朋友相交,重在義氣,貴在誠信,範式與張劭之交,就是這樣的君子之交。他們交以義氣,所以張劭能在範式受困之時出手相助;範式能為朋友的清白不顧自己的前程。他們交以誠信,所以都能不忘十年之約。
孔子說過:“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他主張交益友,去損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與見聞學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友便辟,友善柔,友偏佞,損矣。”與習於歪門邪道的人交朋友,與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與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我們要與那些正直的人、誠信的人、見聞學識廣博的人交朋友,遠離那些習於歪門邪道、善於阿諛奉承、慣於花言巧語的人。誠信宣言:
孔子說:“朋友交而無信乎?”誠然,朋友相交最重以心換心,誠以待人,人才更實在。一個贏得人們滿意的商店,出售的不是最昂貴物品,而是最讓人放心的信譽;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不是為別人做盡任何事,而是盡力做好答應別人的事。
五、守信好學,必成大器
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美國)富蘭克林
古今中外的許多名人,偉人,他們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尊重,在事業上有所發展,獲得成功,探其原因,他們都具有守信這一品德。可以說,守信是成功的條件。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屬浙江)人。明代文學家。在明朝開國文臣中,宋濂是知識最淵博的一個,深得太祖寵信。
宋濂是明代的名臣,他的學習經曆可以給我們很多教益。他不但謙虛好學,而且有著誠實守信的品質,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清苦的環境下博覽群書,求師問道,才能學有所成,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宋濂小的時候家裏很窮,沒有錢讀書,酷愛讀書的他隻能向有藏書的人家借書來看。每次借閱,他總能按期歸還,很守信用,人們都樂意將書借給他看。有一次,宋濂借了一本好書,越讀越喜歡,於是他就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馬上就要到了,於是他決定夜以繼日地抄書,隻有這樣才能夠按時歸還。當時正是深冬,家裏清貧,沒有餘錢買很多的柴,人住在屋子裏都經常打冷戰。天寒地凍,寒氣襲人,家裏又沒有其他取暖之物,在抄書的時候他的手凍得冰冷僵直,握不住筆,他不得不放下筆,兩手相搓一陣,再把雙手放在嘴裏哈氣,如此反複幾次,覺得手稍稍暖和一點,便再接著抄。
在還書的前一天晚上,宋濂的母親一覺醒來,發現兒子屋裏的燈光還亮著,就掀開門簾進來說:“孩子,你怎麼還不睡覺啊?都後半夜了,天這麼冷,小心凍壞了身體。”宋濂答道:“娘,我抄書呢!”娘說:“今天太晚了,趕快睡覺吧,明天再抄。白天天氣暖和些,屋裏也亮堂。”宋濂說:“明天來不及了,今天晚上必須抄完才行,我答應明天還書的。”娘又說:“他們家裏那麼多的書,不會急著要你這本書看吧?”“那倒是!”宋濂一邊抄書一邊回答:“不過,不管人家是不是等著看這本書,到期了就要歸還人家,一天也不能耽誤。”
宋濂的母親見他堅持繼續抄,也就沒再說什麼,心裏覺得有這樣一個好學的兒子很欣慰。就這樣,宋濂一直抄到天亮,總算把那本書抄完了。第二天,他把書還給了主人家。那人接過書一看,幹幹淨淨,不卷不折,還是那麼平整,非常高興,就對宋濂說:“快過來看看,這一排都是好書,你想借哪一本就隨便挑吧。”就這樣,經過長年積累,宋濂讀了許多書,大大增長了學識。
宋濂漸漸長大,意識到隻靠自己埋頭苦讀固然是個好習慣,但書中許多重要之處不能領會,融會貫通,不能化為自己的知識。他認為有人給他指點很重要,於是決定去尋訪名師。不久宋濂打聽到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他給學者寫信要求拜師。當學者收到他的信之後,知道了他的情況,覺得宋濂是可造之材,便和宋濂約定了拜望時間。
就在出發前幾天,接連下了幾場鵝毛大雪,最後好不容易等到天晴了,卻又刮起了強勁的西北風。冰天雪地中,天地一片白茫茫,人們都躲在家裏,路上幾乎看不到行人。宋濂的母親看著天,心裏犯愁:“那位學者的家離自己家很遠,宋濂怎麼去呢?”
出發這天的早上,宋濂裝好書籍捆好行李,準備出發。母親心中有些可憐宋濂,想讓他晚幾天再去拜師,便說:“兒子,這麼大的風雪,怎麼能出遠門呢?”宋濂說:“娘,今天不出發,就會耽誤了拜師的日子。”母親勸他說:“兒子,你想想,去老師那裏得經過深山大穀,山裏的雪恐怕更深了,哪能邁得動步啊!再說,你就穿這麼一件舊棉祆,難以抵禦寒氣呀!”宋濂說:“娘,約定好了拜師的日子,我做學生的怎麼能失信呢?再大的風雪我也得去!”母親雖然覺得兒子的話有道理,但還是忍不住勸他說:“兒子,碰上這樣的天氣,就是遲到了,老師也不會責怪你的。”“老師可能不會責怪我,這個我也明白。可是我必須守信用,不能因為老師不會責怪我就失信啊。”說完,宋濂告別了母親,冒著刺骨的寒風上路了。母親站在門外,目送著兒子消失在雪地裏。
冒著狂風,頂著飄雪,經過幾天的跋涉,宋濂準時到達老師家裏。當他見到老師時,老師非常吃驚,這麼遠的路,這麼冷的天,大雪封山,連獵人都很少進山來,他一個文弱書生竟穿著單薄的棉衣進山拜師。老師見了這種情景,心裏很受震動,同時還有一點竊喜,認為收到這樣一個好學且守誠信的學生是做老師的最大收獲。此後這位學者對宋濂知無不教,教無不細,宋濂也不負老師的厚望,最後終於學有所成,成為一代名臣。
有人說過:“擁有誠信,也就掌握了成功的方法。”宋濂守信好學的故事告訴我們:宋濂之所以能成為知識淵博的一代名臣,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他具有誠實守信和堅忍不拔的品格。我們一定要記住:
誠實守信,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時應該遵守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準則,更是獲得成功的重要方法。
誠信宣言:
守信是成功的條件,無論是個人的人生發展還是社會的普遍進步,無論是推銷企業產品還是維護企業形象,有了守信就可能成功,沒有守信,則無成功可言。願朋友們做守信之人。
六、事事務真求實,問心無愧
我要求別人誠實,我自己就得誠實。——(英國)莎士比亞
誠信就是求“真”,就是追求務真求實。古人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唐太宗,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君主,在他當朝期間,廣開言路,善於納諫,社會政治清明。同時唐太宗從不隱瞞曆史真相,事事務真求實,表現了他作為一代君主的誠實和開明。
有一天的朝後,唐太宗李世民和宰相房玄齡在閑談。他們正說著別的什麼事時,唐太宗忽然問道:“自古以來,國史為什麼都不讓本朝的君主看呢?”
房玄齡回答說:“因為一個正直盡責的史官總是如實地記下君主的功過得失。本朝的君主如果看到國史中記著自己的過失,很容易惱羞成怒,懲辦史官,國史就很難撰寫了。”
唐太宗不以為然地說:“有什麼寫什麼,這又沒有做錯,怎麼會得罪君主呢?你去把國史拿來給我看看,朕正想知道自與以前都有哪些錯誤,好拿來作為鑒戒呢。”
房玄齡這下可犯愁了。國史是由他負責監督撰寫的,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裏麵記載著玄武門之變。當時,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殺死了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讓唐太宗看到這一段記錄,他能不生氣嗎?
因此,房玄齡心裏非常不安。但是皇上已經下令了,又不能抗旨不遵。沒有辦法,房玄齡隻好硬著頭皮、提心吊膽地把國史拿給唐太宗看。
唐太宗把國史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後,對房玄齡說:“其他都還好,隻有玄武門之變這件事沒有寫清楚……”
房玄齡一聽,暗暗著急,心想這下真的糟了,看來皇上果然對此不滿意。他正琢磨著該怎麼回答,忽然聽唐太宗又吩咐道:“來人,去把史官叫來!”
房玄齡越發著急了。他正想為史官辯解,唐太宗已接著原先的話題說了下去:“撰寫國史是為了記錄曆史,給後人以借鑒,所以一絲一毫也含糊不得,不能因為怕得罪皇上就對真相有所隱瞞。朕要把當時的情形詳細地給他們講一講,好讓他們把遺漏的地方補上。”
房玄齡沒有想到唐太宗會說出這樣一番話來,真是又驚又喜。他由衷地說道:“陛下真是心胸寬廣,臣深感佩服!”
唐太宗認真地說:“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是迫不得已,這是關係國家安定的大事,沒有必要隱瞞。寫曆史就要告訴後人真實的情況,這樣才能夠使人們從中吸取教訓。朕是一國之君,更要做出表率。朕有責任將曆史的真相告知後人。”
唐太宗的誠實贏得了滿朝文武的尊敬。以後再有什麼事,大臣們都敢於直言,朝廷上下逐漸形成了一種良好風氣,從而才有了曆史上的“貞觀之治”。
寫曆史就要告訴後人真實的情況,給後人以借鑒。所以必須以事實為準,秉筆直書,據實而錄,而不能以個人好惡隱匿真相,否則就是對後人的欺騙,從而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唐太宗作為一國之君,對於史官修的國史還要親自過問,務真求實,確實難能可貴。關於玄武門事件當時社會上有好多的傳言,唐太宗知道,如不能澄清曆史真相,對自己,對後人都不好交代。為了真實地麵對曆史真相,做到問心無愧,他主動要求說清當時的曆史真相,表現了一代君主的偉大和誠實。
誠信宣言:
誠信、務實是做人辦事的基本要求,待人以誠、處事有信、求真務實、不事張揚、說到做到。誠信和求真務實是相輔而成的,不求真,鑒別不出真偽,談不上誠信;不務實,隻說不練、飛揚浮躁、不幹實事,怎能取信於人?
七、該坦白的,絕不刻意隱瞞
惟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民國)蔡鍔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一個人隻有立身為誠,把誠信、誠實、誠意視為立身做人之本,襟懷坦白,就能夠得到他人對你的真誠。
劉若宰,明朝人,祖籍山東水泊梁山。他學問大,在讀書人中威望很高,可是一連幾次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但他仍不灰心,還是一次又一次地參加科舉考試。
明朝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劉若宰又參加了那一年的科舉考試,這是他第五次參加科舉考試了。在筆試中,他發揮得很好,被主考官選出來參加熹宗皇帝親自主持的麵試。
劉若宰經常和一些當時很有聲望的文化名人交往,見過很多大世麵,於是在熹宗皇帝麵前一點兒都不害怕。熹宗皇帝一連提了幾個問題,他都對答如流,而且聲音渾厚清晰。熹宗皇帝聽了非常高興,於是就又隨口問了一句:“祖籍哪裏?”
劉若宰知道皇帝最忌諱起義軍,水泊梁山又是三歲小孩都知道的起義軍的老窩,要是對皇帝說了實話,皇帝肯定會不高興的,於是就想編個謊話騙過皇帝。
可是劉若宰又想一想,“我怎麼能不承認自己的祖籍呢?這可是不孝。再說我怎麼能說謊呢?”於是,他挺起胸膛說:“回陛下,小民祖籍水泊梁山。”熹宗皇帝一聽,臉上的笑容立刻就消失了,嚴肅地問:“你從小就住在水泊梁山嗎?”
劉若宰知道熹宗皇帝已經不高興了,依然照實回答:“小民的祖父和曾祖父都住在梁山,到了我父親時就搬到江蘇去了,我是在江蘇出生長大的,從來沒有去過梁山。”
就這樣麵試結束了,劉若宰知道自己已經不可能被選為狀元了。第二天,皇榜貼出來了,第一名是一個遠遠比不上他的叫餘煌的人。他從第二名開始看,到最後一名也沒看到自己的名字。這件事對劉若宰打擊很大,可他還是決定參加三年以後舉行的下一次殿試。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熹宗皇帝去世了,思宗皇帝即位。在那一年的科舉考試中,劉若宰中了頭名狀元。
劉若宰無疑是誠實的,他當時如果隱瞞祖籍,說個謊,很可能那次的狀元就是他了;但是,他沒有那麼做,而是很真誠地坦白說出自己的祖籍。在誠實與狀元這二者之間,他選擇了誠實,這是難能可貴的。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幹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題目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
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隻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隻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隻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通過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麵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晏殊因為誠信坦白,不隱瞞事實,而被人信任有加,誠信對一個人來說是最可貴的品質。擁有誠信,就能建立起別人對自己的信任,擁有了誠信,就擁有了成功的一半。
誠信宣言:
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說的話:“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誠信守約應是我們每個人必修的品德。
八、勇敢承擔責任,誠信做事
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征,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美國)艾琳·卡瑟拉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有責任心,就要敢於承擔責任。石墨與金剛石,是同一種碳元素,石墨很軟而金剛石卻是世界上最硬的元素,石墨要變成金剛石需經過幾幹度高溫和上萬個大氣壓的錘煉。我們每一個人的潛能都差不多,隻要你能經受得住“高溫高壓”,那麼你也就能夠創造出輝煌。
惟有責任,才能擔任;唯有擔任,才能付出;唯有付出,才能收獲。因此,要學會做人,必須要有“責任心”。
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裏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怪可憐的,因此格外疼愛他。
皇甫績的外公叫韋孝寬。韋家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家裏很富裕。由於家裏上學的孩子多,外公就請了個教書先生,辦了個家庭學堂,當時叫私塾。皇甫績就和表兄弟們一起在家庭學堂裏上學。
外公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尤其是對他的孫輩們,更是嚴加管教。私塾開學的時候,就立下了規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就按照家法重打20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後,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躲在一個已經廢棄的小屋子裏下棋。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上課的時間。大家都忘記了做老師上午布置的作業。
第二天,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幾個孫子叫到書房裏,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然後按照規矩,每人打了20大板。
外公看皇甫績年齡最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父親,不忍心打他。於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不過,以後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不做功課,不學好本領,將來怎麼能成大事?”
皇甫績和表兄們相處得很好,表兄們都很愛護他。看到小皇甫績沒有被罰,心裏都很高興。可是,小皇甫績心裏卻很難過,他想:我和表兄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外公沒有責罰我,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縱自己,應該也按照私塾的規矩,挨20大板的打。
於是,皇甫績就找到表兄們,求他們代外公責打自己20大板。表兄們一聽,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皇甫績一本正經地說:“這是私塾裏的規矩,我們都向外公保證過,觸犯規矩甘願受罰,不然的話就是不遵守諾言。你們都按規矩受罰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們都被皇甫績這種誠心改過的精神感動了。於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績20下。
後來皇甫績在朝廷裏做了大官,但是這種從小養成的信守諾言、勇於承擔責任的品德一直沒有丟,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責任”是什麼?它是指當沒有做好分內應做的事或是做錯了事時,應當勇於主動承擔過失。我國的皇甫績是這樣,美國前總統裏根也是這樣的人。1920年,11歲的裏根踢足球時不小心踢壞了鄰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賠12.5美元。裏根向父親認錯後,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裏根為難地說:“我沒錢賠人家。”父親說:“借你12.5美元,一年後還我。”從此,這位美國男孩開始了艱苦的打工生活。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掙足了12.5美元,還給了父親。裏根後來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誠信宣言:
誠信不僅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責任;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種準則;不僅是一種聲譽,更是一種資源。對一個人來說,遵循規則是為人處世的必要準繩,誠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用誠信為自己贏得信譽,才能站穩腳跟,才能恪盡對自己、對他人、對國家的職責。
九、守信踐約是誠信的具體要求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戰國)孟子
誠信的基本含義是守諾、踐約、無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與他人和社會發生諸多關係。處理這種關係必須遵從一定的規則,有章必循,有諾必踐;否則,一個人就失去了立身之本,社會就失去運行之規。誠信自古便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是人類文明精華的思想。孔子曾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民無信不立”。曆代中國人奉行的是“以信為本,以誠立業”。誠信作為一種重要的道德實質,是我們民族最寶貴的精神遺產。
季劄,春秋時期吳國人,是吳國國君的小兒子。他博學多才,品行高尚,甚至是自己在心裏許下的諾言,也要竭盡全力去做。
一次,季劄遵照國君的旨意出使各諸侯國。他中途經過徐國,受到徐國國君的熱情款待。兩人意氣相投,談古論今,十分投機。
幾天後,季劄要離開徐國繼續趕路,徐國國君設宴為季劄送行。宴席上不但有美酒佳肴,而且還有優雅動聽的音樂,這一切令季劄十分陶醉。酒喝到興處,季劄起身,抽出佩劍,一邊唱歌一邊舞劍,以助酒興,表示對徐國國君盛情款待的感謝。
這把佩劍不是一般的劍,劍鞘精美大方,上麵雕刻著蛟龍戲珠的圖案,鑲嵌著上等寶石,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精致。劍鋒犀利,是用上好的鋼製成的,看起來寒光閃閃,令人不寒而栗,揮舞起來更是銀光萬道,威力無窮。徐國國君禁不住連聲稱讚:“好劍!好劍!”
季劄看得出徐國國君非常喜歡這把寶劍,便想將這把劍送給徐國國君作紀念。可是,這是出使前父王賜給他的,是他作為吳國使節的一個信物,他到各諸侯國去必須帶著它,才能被接待。現在自己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怎麼能把劍送給別人呢?
徐國國君心裏明白季劄的難處,盡管十分喜歡這把寶劍,卻始終沒有說出,以免讓季劄為難。
臨分手的時候,徐國國君又送給季劄許多禮物作為紀念,季劄對徐國國君的體諒非常感激,於是在心裏許下諾言:等我出使列國歸來,一定要將這把寶劍送給徐國國君。
幾個月後,季劄完成使命,踏上歸途。一到徐國,他顧不得旅途的勞累,直接去找徐國國君。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徐國國君不久前暴病身亡了。
季劄懷著沉痛的心情來徐國國君的墓前,三行大禮之後,對著徐國國君的墓說:“徐君,我來晚了,我知道你喜歡這把寶劍,現在我的任務完成了,可以將這把劍送給您了。”說完,解下佩劍雙手敬到墓前,然後鄭重地把劍掛到了墓前的鬆樹上。
跟在一旁的隨從不解地問:“大人,徐國國君已經去世了,你把劍送給他,他也看不到,你這麼做有什麼用呢?”
季劄說:“在離開徐國之前,我已經在心裏許下諾言,要將這把劍送給徐君。從那時起,這把劍就已經不屬於我了。這段時間以來,我隻不過是借用,現在是來把劍還給徐君的。”
自古以來,聖賢一再地教誨我們,高邁的誌節往往是表現於內心之中。就像季劄,他並沒有因為徐君的過世,而違背做人應有的誠信,何況他的允諾隻是發生於內心之中。這種“信”到極處的行為,令後人無比地崇敬與感動。
一個人成敗的根源,源於我們內心的誠與信。如果連應有的信用都做不到,那很難想象,還有什麼樣的事情,能夠成就得了。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沒有信用,就好像車子無法走動一樣。《中庸》說:“不誠無物。”如果缺乏真誠的心,與應有的信義,那任何的事業都很難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