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誠信乃為人處世之道(1 / 3)

人的一生,一是學做人,會做人;二是學做事,會做事。而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離不開誠實守信的基本原則。誠實,就是忠誠正直、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諾言、不虛偽欺詐。誠實守信是做人之本、辦事之根。

千百年來,我們的民族正是將“無信不立”的格言銘記於心,堅守著一份對於真善美的追求,才使得我們的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一、實事求是乃處世根本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美國)德萊塞

春秋時期,晉國有一位史官,叫董狐。因世襲太史之職,亦稱史狐。

當時,晉國晉靈公在位,是有名的昏君。他在位時,不但搜刮民財,亂收賦稅,還時常站在城樓上,用彈弓射街上來往的行人取樂。有一次,廚師為他燉熊掌沒燉爛,他竟然一怒之下把廚師給殺了。

晉國的一位大臣趙盾,看到晉靈公這樣殘忍昏庸,眼看著晉國就要毀在他的手裏,就勸說他。晉靈公不但不聽,反而在心裏算計著一定要殺掉趙盾,除掉這個讓他不高興的人。

一天,晉靈公請趙盾喝酒。吃飯的時候,早已埋伏好的十幾個士兵突然衝上來把趙盾包圍起來,要殺害他。幸虧趙盾武藝高強,又得到一個他曾經周濟過的人的幫助,才逃了出來。

後來,趙盾的一個族弟找了個機會把晉靈公殺了,為趙盾報了仇。並且立了新的國君,重新把在外避難的趙盾接回來,官複原職。

那時候,君主再昏庸也是不能殺的,臣下殺君主是不忠不義的表現。無論如何誰也不想承擔殺君的罪名,於是趙盾就想看一看,史官是如何記錄這件事的。

一天下午,趙盾來到當時負責編寫晉國國史的太史官董狐那裏。他看完記錄那段曆史的竹簡後,很生氣地對董狐說:“晉靈公死的時候我不在朝中,怎麼能說是我殺的呢?你這樣亂寫,誣蔑朝廷命官,是要殺頭的!”

董狐不慌不忙地說:“您是正卿,逃亡卻不出國境,回朝之後又不討伐國家的亂臣。說您不是這件事的主謀,誰會相信呢?”

趙盾一聽,覺得也是這麼回事,但他還是說:“還是修改一下吧,改了對大家都有好處。”

董狐嚴肅地說:“作為一個史官,最重要的就是誠實,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來不得半點虛假,否則就是對後代人的欺騙。我的職責就是記錄真實的曆史,讓我為了個人私利改寫史書,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丟掉腦袋對於我而言是件小事,丟掉了作為一個史官應有的節操可是大事了。”

趙盾聽了董狐的一番話,被他這種誠實的品德打動了,沒再說什麼就走了,並且以後也不曾為難董狐。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董狐直筆”典故的由來。後來,孔子評論道:“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應受到稱讚;趙盾也是“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實屬冤枉。從此,後人便把“董狐直筆”作為史家秉公直書的典範加以頌揚。

史官董狐冒著殺頭的危險,客觀地實事求是地記錄曆史發生的本來麵目,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但他完成了自己作為一個史官應有的責任和對曆史負責的使命,也展現了他誠信做事的良好品質。如真的被趙盾殺害,我想他也無怨無悔了。

董狐的這種精神已為後世正直史官堅持不懈地繼承下來,成為我國史德傳統中最為高尚的道德情操。唐朝的吳兢同董狐一樣,也是一位誠實正直的史官。

武則天晚年有兩個寵臣,一個叫張昌宗,一個叫張易之。二張恃寵驕橫,宰相魏元忠很氣憤,就對武則天說他們是小人,不該把他們留在身邊。

二張知道了這件事,擔心武則天死後,魏元忠要處置他們,因而對魏元忠懷恨在心,便誣陷魏元忠有不忠於武則天的謀議。武則天遂下令逮捕了魏元忠。

為了置魏元忠於死地,張昌宗暗地裏誘逼鳳閣舍人來說,讓他出麵作證,就說自己親耳聽到過魏元忠的言論,事成之後,定有厚報。張說當時就答應了。

一天,武則天傳召張說。在他進宮之前,同為鳳閣舍人的宋景說:“名義至重,鬼神難欺,可萬萬不能夥同小人陷害君子呀!”張說聽從了宋景的話。

在武則天問及此事時,張說如實稟告,說自己沒有聽到魏元忠說過不忠於武則天的話,是張昌宗逼迫他誣陷魏大人。結果,魏元忠得以免死,張說被流放嶺南。

文館學士吳統在撰寫《則天實錄》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寫上了這一段曆史事實。

武則天死後,張說又回到朝中。從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起,張說一直擔任宰相等要職,並兼修國史。他看到這段記載後,覺得盡管符合事實,但有損自己的形象,所以就動了改史的念頭。

張說明知道這是吳兢寫的,卻故意說:“劉五(即史學家劉知幾)太不相容了!”

吳兢站起來說:“這本是我寫的,這段史文的草稿都在,您怎麼能錯怪死去的人呢?!”他說這話時,與他在一塊工作的史官們都驚得變了臉色。

後來張說又請求吳兢改動幾個字。吳兢就是不答應,他說:“假如順從您的請求,那麼這部書就不能算作正直的,怎麼能夠讓後世相信呢?”

吳統與晉國的史官董狐一樣,認為史官的職責就是記錄真實的曆史,絕不能為了個人私利改寫史書,否則就丟掉了作為一個史官應有的節操。他們的這一傳統美德為後代進步史學家弘揚發展,編著出許多堪稱信史的著作,是我國史著中的精華。他們事實求是的處世作風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誠信宣言:

漢代史學家班固的《漢書·河間獻王傳》說,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本義上講,“實”就是充盈、穩固,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如實在、實際、實話、實幹等,與“虛”、“空”相對。有真,才有善與美;實在,才有誠信與秩序。真與實,自古就是中華民族倫理道德基本規範的重要內容。所謂“不受虛言,不聽浮木,不采華名,不興偽事”,就是千百年來對人們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

二、永遠記住自己的諾言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資治通鑒》

一個成功的人,絕對不會是出爾反爾,說話不算數的人。你自己說過的話,你就應該實現它,不管代價是什麼。你有能力說出那樣的話,你就要有能力去實現它。如果實現不了,當初就不要答應,言而無信的小人是大家最深惡痛絕的。你要記住,信口開河的人會經常忘記自己的許諾。

記住自己的承諾能使你受人尊敬,也能給你帶來很多成功的機會。也許為了這個承諾付出了很多,但是你會在以後收到十倍的回報。

記住自己的承諾會給你帶來尊嚴,有尊嚴,別人才會尊敬你,這是每個人成功的前提!

陶侃,東晉人。有一次,陶侃在武昌宴請殷浩、庾翼等幾個名士。席間,吟詩作賦,講談學問,好不高興。

大家喝過兩杯酒之後,殷浩舉杯說道:“將軍,您最近平定了郭默的叛亂,立下了大功,請讓我敬您一杯!”

陶侃想了一想,痛快地說:“謝謝,喝!”說著,便端起酒杯,將杯中之酒一飲而盡。

接著,庾翼也舉起杯來,說道:“將軍,若論戰功,您上次平定蘇峻的叛亂,功勞更大,請讓我也敬您一杯!”

不料,陶侃卻抱拳作揖,誠懇地說:“先生,對不起,我今天飲酒已經足量了,不能再飲了!”

見此情景,庾翼很不高興,殷浩便附和著說:“將軍,今天大家高興,您應該開懷暢飲!我看得出您有海量!”

令人想不到的是,陶侃卻淚流滿麵,哽咽著說:“實在對不起!不瞞二位先生,家母生前曾給我規定:每次飲酒,三杯為限。今天杯數已足,我不能違背先母的禁約!”接著,他回憶了青年時代的一段往事。

陶侃的父親陶丹本是三國時孫吳的名將,但很早就去世了。陶侃全靠母親紡紗織布撫養長大,後來當上了潯陽縣城一名小小的“魚梁吏”。

陶侃的母親對陶侃的要求非常嚴。有一次,陶侃托人捎幾條鹹魚回家,想讓老人家高興高興。不料陶母將魚原封不動地退了回來,還附了一封口氣嚴厲的信,說:“你現在才當上了個小官,就拿公家的東西回家,那以後當了大官,豈不連皇帝的東西也敢拿了?”

還有一次,潯陽縣衙舉行宴會,陶侃喝得酩酊大醉。酒醒後,母親一邊垂淚,一邊責備他說:“飲酒無度,怎能指望你刻苦自勵,為國家建功立業呢?”陶侃羞愧難當。母親要求他保證:從此嚴於律己,飲酒不過三杯。

陶侃講完往事,又接著說道:“蘇峻、郭默之亂雖然已經平定,但是國家尚未統一,男兒報效國家的路還很長,我怎能違背先母的遺訓呢?”

殷浩、庾翼聽完,肅然起敬地說:“將軍,雖然老夫人仙逝多年了,而您信守遺訓,不減當初,這種美德一定會同功業一起,永留青史!”

誠信是一個人立足社會、成就事業的根本;誠信的最高境界是克己慎獨。陶侃的母親生前曾給陶侃規定:每次飲酒,三杯為限;陶侃也向母親保證:飲酒不過三杯。若幹年後,陶母雖然不在了,但陶侃仍自覺遵守先母的遺訓——飲酒限三杯,表明陶侃之誠信達到了至高境界。

他出生在中國香港的一個貧困家庭,很小就被家人送到戲班。經人介紹,他進了香港邵氏片場,專門跑龍套。在那樣的環境裏,他沒有怨天尤人,依然刻苦勤奮。由於學了一身好功夫,加上為人厚道,幾年以後,他開始擔當主角,小有名氣,每月能拿到3000元薪水。

有一天,行業內的何先生約他出去,請他出演一個新劇本的男主角:“除了應得的報酬,由此產生的10萬元違約金,我們也替你支付。”何先生說完強行塞給他一張支票,便匆匆離去。

他仔細一看,支票上居然寫著100萬元,好大的一筆款子!他從小受盡苦難,嚐遍艱辛,不就是盼望能有今天嗎?可轉念一想,如果自己毀約,手頭正拍到一半的電影就要流產,公司必將遭受重大損失。於情於理,他都不忍棄之而去。

一宿難眠。次日清晨,他找到何先生,送還了支票。他說:“我也非常愛錢,但是不能因為100萬元就失信於人,大丈夫當一諾千金。”

何先生非常欣賞這位年輕人,他的事情也很快傳開了。公司得知後非常感動,主動買下了何先生的新劇本,交給他自導自演。就這樣,他憑借電影《笑拳怪招》創造了當年的票房紀錄,大獲成功。那年他才25歲,全香港都認識了他——成龍。

在一次電視訪談中,成龍回憶起這些往事,感慨萬千,深情地說:“坦率地講,我現在得到了很多東西。但是,如果當初我背信棄義,從戲班逃走,沒有這身過硬的武功,或者為了得到那100萬元一走了之,我的人生肯定要改寫。我隻想以親身經曆告訴現在的年輕人,金錢能買到的東西總有不值錢的時候,做人就應當誠實守信,一諾千金。”

對他人承諾了什麼,一定要做到,這可是做人的根本,言而無信的人是危險的。麵對空洞的承諾,人們除了鄙視之外,更多的還是失望和傷悲。一個人一旦對他人失去信用,或許暫時能夠得到什麼好處,但是其結果損失的是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利益,更多的是人格,確實是很悲哀的。

誠信宣言:

不要輕易地對他人承諾什麼,也不要輕易地對自己許下什麼太多的承諾。好好地估計自己,無論承諾的對象是誰,既然承諾了就要付出行動來兌現,這樣的人生方顯魅力。

三、以誠待人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

偉大人格的素質,重要的是一個誠字。(中國)魯迅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信,此乃天道人論,自古亦然,非獨今世之特有耳。

《說文解字》曰:誠,信也,從言成聲;信,誠也,從人言。然誠者,乃品格信念之所至,所謂內誠於心者也,亦即真誠、誠實、誠懇雲雲;信者,乃言行之所指,所謂外信於人者也,亦即講信義、重言諾雲雲。誠信合二為一,此乃立誠為本,言行一致也。

明山賓(443—527),南朝梁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任中書侍郎、北兗州刺史等職。

有一年,在明山賓擔任某州從事史(事務官)時,正好趕上嚴重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無糧可食,饑餓難耐,性命難保。

這時,為民擔憂的明山賓決定打開糧倉,放糧給老百姓,以解救老百姓的性命。

可是,掾史(州郡縣佐吏)周顯良卻認為此事非同小可,必須事先報告朝廷。

但災情太重,刻不容緩。於是,明山賓在猶豫了一下之後,毅然決定開倉放糧,並說:“朝廷怪罪下來,我一人承擔!”

為了維護放糧時的秩序,明山賓下令約法三章:不排隊的關押十天;冒充貧苦人來領糧的關押十五天;多次來領糧的關押十五天。凡因此被關押之人,在其被關押期間,其家屬也不能來領糧。

告示張貼之後,百姓們大都能嚴格遵守,放糧秩序井然。

一天,一個名叫李虎的中年男子急匆匆地跑到放糧處,沒有排隊便去領糧。他也是情急無奈——三歲的兒子已經餓得快不行了。

由於李虎的行為違反了州裏的規定,負責維持放糧秩序的衙役們便不問緣由,將李虎關押了起來。

十天後,李虎回到家時,看到兒子已經生命垂危、奄奄一息了。見此情景,李虎大罵妻子為什麼不去領糧。

李虎的妻子淚流滿麵地說:“你還不知道呀,章法規定,一人被抓,家屬也不可以領糧!”

李虎一聽,燃起一腔怒火,並將滿腔憤恨記在了明山賓的頭上,發誓要讓明山賓家破人亡。

就在這時,明山賓開倉放糧的事被朝廷知道了。朝廷震怒,並派朝廷命官前來追查。

對此,周顯良很是擔憂,但明山賓卻心靜如水,他說:“這件事情你放心,我早就說過了,出了事情我承擔!”他吩咐周顯良繼續放糧,自己則等待朝廷的發落。

令明山賓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跟隨他多年的周顯良為了取而代之,竟然在背地裏耍陰謀。

朝廷命官讓周顯良找幾個老百姓了解情況,他招來的都是在放糧時有所不滿的人,其中也包括李虎。

李虎就當著朝廷命官和周顯良的麵,大罵明山賓,並說出了自己慘痛的經曆。

朝廷命官得知此事後,大發雷霆,認為明山賓私自開倉並非救民心切,而是別有用心,並當即決定將明山賓革職,且終身不再錄用。

明山賓被革職後,帶著夫人默默地回會稽老家去了。

但是,李虎並沒有就此善罷甘休。他竟背井離鄉,千裏迢迢去追尋明山賓報仇。到了會稽,他找遍了所有的豪宅大院,卻沒有找到明山賓的家。

其實,由於明山賓為政清廉,家裏根本就沒有什麼財產。回到會稽後,當然也不會有什麼豪宅大院,而是住在一間茅草屋裏,度日艱難,眼下正為吃的問題發愁呢。無奈之下,他決定將家中唯一值錢的東西——一頭黃牛牽到集市上去賣。

明山賓來到集市上,往牛脖子上掛了一塊價牌,上寫著:“此牛出賣,紋銀三兩”。

過往的人看了都很驚訝:“這麼壯實的一頭大黃牛,怎麼隻要三兩銀子?!”

明山賓一經提醒,便想更改價牌,提高賣價。但一個年輕人眼疾手快,搶在明山賓換牌之前,提出要買下這頭牛。

明山賓說一不二,就以三兩銀子的價錢將這頭牛賣給了那個年輕人。在場的人見了都說明山賓傻。

明山賓回到家,把賣牛的經過告訴了妻子。妻子哈哈大笑說:“這頭牛能賣三兩銀子就不錯了。”原來,這頭牛幾年前曾得過漏蹄病。

明山賓一聽,說:“那買牛的人不是吃虧了嗎?”

於是,明山賓又匆匆忙忙趕到集市上,可是已經不見了那買牛的年輕人的蹤影。沒有辦法,明山賓便四處打聽,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找到了那個買牛人,並反複向他說明了情況。

可是,那個買牛的年輕人卻以為明山賓是嫌牛賣得太便宜了,想反悔,所以執意不肯退還,兩人就在路邊拉拉扯扯……說來也巧,這事正好讓到處尋找明山賓的李虎給看到了。李虎一見明山賓,分外眼紅,拿出匕首,想趁機行刺。

但是,當李虎看見明山賓穿的是粗布衣服,又得知他生活拮據,竟然到了賣牛求生的地步,不由得遲疑了。

而明山賓並不知李虎與自己有仇,還誤認為他是那買牛的年輕人的親戚,便將賣牛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李虎,還說:“買賣總要誠實,如果得過病的牛被當做好牛賣掉,我心裏會不安的。”

李虎一聽,不由得從心裏讚歎明山賓是個真君子,於是放棄了行刺的念頭。

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誠信是發自內心的、自願的,是人的一種操守,是道德人格不可或缺的因素。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論在何時,不論在何地,也不論身處何境,都不會失去誠信的美德,明山賓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誠實是信用的基礎,信用出於誠,不誠則無信,這就是誠信。誠信不僅是社會中每個人所應遵從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而且也是處理好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誠信待人才能感動他人,而說話不算數,處處欺騙別人,就算是在家門口也寸步難行。

誠信宣言:

日本著名的企業家吉田忠雄在回顧自己的創業成功經驗時說過,為人處世首先要講求誠實,以誠待人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離開這一點,一切都成了無根之花,無本之木。

四、朋友相交,貴在誠信

朋友交而無信乎?(春秋)孔子

朋友之間必須誠實忠信。《論語·學而》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一旦欺騙朋友,朋友也不會信任自己,便會破壞了大家的友誼。而真的朋友,能做到如《禮記·儒行》所言:“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就算大家很久沒見,當聽到有關朋友的謠言,彼此仍能互相信任。

範式,東漢山陽郡金鄉(今屬山東)人。曾任荊州刺史、瀘江太守等職。

範式小時候,家裏比較貧窮。一次,範式穿著一身破舊的衣服,背著一個舊布包,到一所學堂去上學。老師把他介紹給全班同學,幾個富家子弟見範式穿著破舊,“嘿嘿”地竊笑,並故意刁難他,一個同學還腳下使絆,將他絆倒在地上。這時,一個叫張劭的同學忙上前去,扶起了範式。

放學後,範式感到很孤獨,一個人跑到附近的樹林裏,銜著一片樹葉,吹出悠揚而悲傷的曲子。這時,張劭又來到了他的身邊,給他帶來了快樂。張劭想學吹樹葉,範式就不厭其煩地教他,兩人玩得很開心。但過了一會兒,那幾個富家子弟也來了,他們再次嘲笑範式的破舊衣著。張劭火冒三丈,把他們痛打一頓。

那幾個富家子弟挨了打,心裏自然有氣,於是就到老師那裏告了狀。老師知道後,罰張劭跪兩炷香的時間。範式覺得張劭是為了他才被罰的,不忍心看著張劭一個人跪在那裏,就陪著張劭一起受罰。從此,兩個人成了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一天,範式把張劭叫到小樹林,鄭重地向他告別。範式家生活拮據,已經無法支付他的學費了。張劭想出各種辦法想幫助範式,但範式都一一謝絕了。範式沒有什麼貴重的禮物送給張劭,就把自己一直吹用的那片樹葉送給了他。張劭則把自己的玉佩送給了範式。兩個人約定:十年後的今天再在這個小樹林裏相見。

十年一晃就過去了。範式已經當上了刺史。新官上任伊始,範式就遇到了當年欺負自己的富家子弟李廷——他本來是想巴結新任官員的,沒有想到竟然是故人。李廷有點尷尬,但很快就恢複了常態,與範式稱兄道弟,並送上了厚禮。範式斷然拒收,李廷隻好灰溜溜地帶著禮品回去。他憤憤地說:“不就是一個小小的刺史嗎,有什麼了不起的?京城再大的官我都見過!咱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夜晚,範式坐在桌邊,撫摸著玉佩,喃喃自語:“我和張兄相約之日快到了,不知他這十年生活如何啊!”正想著,忽聽大門外有人擊鼓鳴冤。原來是一個老婦人的女兒在客棧被人殺了,“凶手”被人當場抓獲。範式命人把“凶手”帶進官府,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凶手”不是別人,正是自己惦記了十年的好友張劭。

其實,那位老婦人的女兒並不是張劭害的,而是李廷害的。出事後,張劭正好路過,於是便成了替罪羊。範式雖然覺察有些蹊蹺,但一時無法斷案,隻好將張劭押入大牢,改日再審。

真凶李廷擔心夜長夢多,真相敗露,於是想出毒計,要讓張劭把黑鍋背到底。他買通了牢房的看守,讓他們故意以範式之名,對張劭實施酷刑,把他折磨得死去活來。張劭信以為真,當下肝膽俱裂,心灰意冷。但此時範式卻蒙在鼓裏。

一天夜裏,範式換上便服探監。張劭一見範式,怒發衝冠,大罵他假仁假義,並發誓與他恩斷義絕。範式一頭霧水,隱約感到事情有些不對勁,卻又摸不著頭腦。

範式決心要將此案查個水落石出。李廷得知後,立即找來替身自首,並買通京城的大官,誣陷範式辦案不力,瀆職失職,將他革職為民。直到一年之後,新任刺史重審此案,才將李廷緝拿歸案。

被革職的範式一身布衣,帶著行李返鄉。途中,他突然想起了十年之約,於是便轉身往回走。這時,老管家拉住了他說:“你為張劭丟了官,他又對你滿腔憤恨,還去幹什麼呢?再說,張劭早就回自己家鄉去了,你又去會誰呢?”但範式還是執意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