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就是誠實守信。誠信,乃做人之本。中國人特別崇尚忠誠和信義,因為誠信是為人處世的根本。而“信、智、勇”更是人自立於社會的三個條件。誠信是擺在第一位的。一個人隻有誠信,他才能站得住。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誠信立身”的道理。
在一個人的一生當中,可以沒有榮譽,但絕不能沒有誠信。“人,以誠為本,以信為天。”有了它,你才能和別人相處得更加融洽;有了它,你的生活才能更加滋潤;有了它,你的人生才能更加豐富多彩。
一、做事先做人,誠信是根本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鞔,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春秋)孔子在18世紀的一天深夜,一個有錢的紳士走在回家的路上,一個衣衫破爛的男孩攔住了他。
“先生,買包火柴吧。”男孩說。
“我不買。”紳士說完,立即往前走。
男孩追上去,再次苦苦哀求:“先生,請您買包火柴吧。我今天一天都沒吃東西了。”
“可是,我沒有零錢啊。”紳士說道。
“沒關係,火柴先給您,我去給你換零錢。”說著,男孩拿了紳士的一英鎊就跑步走了。
紳士等了許久,男孩依舊沒有回來。紳士隻好無奈地回家了。但是故事並沒有結束。
第二天早晨,紳士剛剛上班,那個賣火柴男孩的弟弟來到他的辦公室。“先生,我哥哥讓我把這些零錢還給您。”
“那你哥哥呢?”
“我的哥哥在昨天給你換完零錢後就被車撞傷了,他正躺在家裏。”
紳士感到十分慚愧。“走,我們去找你哥哥。”
來到兩個男孩的家,隻有他們和繼母。
一見到紳士,被車撞傷的男孩忙說:“先生,都怪我沒有及時把錢還給您,失信了!”
紳士被男孩的誠信所感動了,當他了解到這對兄弟的父母雙亡時,他毅然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擔起來。
看完了這個故事,我很感動。這個男孩是幸福的,他雖然生活窮苦,但有一顆誠信的心,從而換來了他人的信任。
誠信自古就是核心道德之一,是做人的根本。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把“誠”看做“信”的內在基礎,把“信”看做“誠”的外在表現。“誠”本身強調的是真誠,“誠”是道德的真,真實無妄,真實不欺,真心實意,誠心誠意。“誠”是誠實的道德品質,既不自欺,也不欺人。“誠”的對立麵是偽,是假,偽妄,虛假。所以,“誠”的命題是要解決真偽的問題,是人生、人格的最基本問題。
“誠”特別強調內在的真誠,對自己要真誠,真誠做人,一秉真誠,真心誠意地為善去惡,對得起“道德良心”。沒有真誠的良知就無法深切感受榮辱。按儒家的說法,先“正心、誠意”,有這基礎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心意要誠,“心誠則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反之,缺少“誠”的基本品格,所以才會昧著良心做人,昧著良心做事。“誠信缺失”,我看最可怕的就是缺失這種做人的真誠、做人的起碼人格,缺失認認真真做人的基本態度。
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畢業於杭州師範學院英語係,這個學校以往都是培養中學老師的,不過由於馬雲先生學業和社會工作都非常優秀,在大學做過學生會主席和杭州學聯主席,所以成為杭師院曆史上第一個分配到大學做老師的學生。在畢業的時候杭師院的校長在校門口找馬雲談話,要求他至少在那個學校呆五年,否則以後的師弟師妹們也許再也沒有機會到大學去任教了,馬雲答應了。
做大學老師的第一年,每月的工資是89元。而那個時候如果去廣東做英語翻譯,每月的工資可以到1000元以上,但為了信守那個不呆五年不離開的承諾,他沒有離開。幾年後,當他的工資漲到每月120元的時候,如果去做翻譯,月薪是3600元,但不到五年,他仍然沒有離開。就這樣,他在那個大學當了六年半的老師,教出了一批好學生(考試名列前茅的學生中總是以他的學生居多,在那個學校號稱“馬家軍”),自己也成了該校的十大優秀青年教師之一。不過由於看到了其他機會,也完成了當初的承諾,他還是選擇了離開。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馬雲用自己的故事給大家上了非常生動的一課。試想如果不是這種誠信為人的人格魅力,怎麼會有那麼多人願意跟隨馬雲一同創業,甚至在關鍵時刻為馬雲兩肋插刀提供幫助呢!而如果不是因為誠實守信,馬雲提前跑到南方做翻譯。那麼他很可能錯過創辦阿裏巴巴的機緣,與成功擦肩而過。厚積薄發,天時地利才成就了今天的馬雲。
誠信不是口號,要做事先做人。這個世界上還有比讓別人充分信賴更有價值的麼?得到了別人的信賴將會有多少事情變得簡單!
人們常說,做事先做人,假設你因為一點私利,而不守信用,你周圍的人會怎樣看你,而你又會不會感到無地自容甚至想要逃避這個世界……做這樣的假設,無非是讓人清楚地告誡自己:失信是最大的痛苦。
做人應當以誠信至上。說得通俗一點,以誠信待人,是成大事者的基本做人準則,道理很簡單,誠信為全天下第一品牌!無論你是誰,做人做事,都應講“誠信”二字,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在事業上用這種習慣來工作,方可在競爭中取得勝利。
清朝時期,有一個老商人,走南闖北做了一輩子小買賣,積攢下了一些錢,就回到家鄉開了一個小飯館。眼看自己一天一天老了,他覺得應該把他的小飯館交給他的兒子們來管理。
老商人老伴去世早,膝下有三子。大兒子和二兒子機靈,常有一些鬼點子;小兒子性情憨厚老實,隻知道讀書,很少管家裏的事。他想了很久,也不知道該把辛辛苦苦辦起來的小飯館交給誰才好。70歲生日那天,老商人的三個兒子都來給他祝壽。家宴結束後,他把兒子們叫到書房裏,對他們說:“孩子們啊,今天我有一件事情要給你們交代。我現在老了,怕是活不了幾年了,說不定哪一天就突然閉上眼睛了。我這輩子也沒留下什麼財富,就這麼一個小飯館,我想在你們當中選一個合適的人來管理它。我想了好久,想了一個非常公平的辦法,現在我就宣布這個辦法,你們都給我聽好了。”
老商人立即吩咐家裏的仆人搬來三個已經裝好土的花盆,然後從懷裏掏出三粒種子放在桌子上,嚴肅地說:“這是我精心挑選的花種,你們在這裏任選一顆種在花盆裏,半年以後,拿來給我看,誰養的花最令我滿意,我就把這個小飯館交給誰。但是要記住:隻能用我發給你們的種子!隻能用這花盆裏的土!”
三個兒子都答應了父親的吩咐。大兒子和二兒子回到家裏,精心培育了幾天,可是就不見花盆裏的種子發芽,於是就偷偷地去鄉下找花匠。他們從花匠那裏買了同樣品種的種子,又讓花匠換了花盆裏的土壤,高高興興地把花盆抱回家。沒過幾天,那種子就發芽了。
憨厚老實的小兒子每天按時給花盆澆水,可就是不見發芽。他一點兒也不著急,仍然按時澆水施肥。
半年很快就過去了,該是老商人驗收花的時候了。三個兒子都端著花盆來給老商人看,大兒子和二兒子養的花都枝繁葉茂,還開出了很鮮豔的花朵。老商人看著漂亮的鮮花,沒有表現出格外的興奮,反而有了幾分憂慮。當他看見小兒子端著沒有長出鮮花的花盆時,老商人什麼也沒說,就把小飯館的鑰匙和賬本交給了小兒子。
其他兩個兒子很不服氣,就生氣地問老商人:“父親大人,三弟的花盆裏什麼都沒有,您怎麼就把飯館交給他了呢?”
老商人說:“做生意一定要講究誠信,因此要選一個誠實的人做接班人,看來你們的弟弟是最誠實的。”那兩個兒子都一齊問:“為什麼?”老商人緩緩地說:“那是三顆炒熟的種子。”
老商人之所以選中了小兒子作為接班人,是因為他誠實守信。小兒子用自己的誠實贏得了父親的信任。誠信是做人的美德,誠信是立足的根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準則,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道。講誠信,並不是為了維護和增加自己的利益,而是要盡到做人的本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隻有用誠信校正成長的腳步,人生才會更踏實精彩。
誠信宣言:
誠信是一個人必備的品質之一,隻有具備了這種品質,也隻有具備這種品質的人,才會敞開心扉給人看,使人們了解他,接納他,幫助他,支持他,從而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仰。
二、一語為重百金輕,信者無敵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中國諺語魏文侯,戰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
有一次,魏文侯與虞人(掌管山澤園圃和田獵的官員)約定,將於某一天一同去附近的一座山上打獵。
這一天到了。正好幾個大臣在宮裏陪著魏文侯,一邊飲酒,一邊欣賞著歌舞。文侯很高興,大臣們更是高興。
正在這時,天突然下起雨來。文侯也忽然想起今天是他與虞人約定打獵的日子。於是就令人備馬和弓箭,準備出去。左右臣僚們非常不解地問:“我們今天飲酒飲得很高興,天又正下著雨,請問主公您現在要到哪裏去呢?”
文侯說道:“剛才我忽然想起來了,今天是我與虞人約定去打獵的日子。雖然我們飲酒也很快樂,難道我可以因此而不去赴約嗎?”
於是,魏文侯便冒雨出宮與虞人一同打獵去了。
開口相約,是一件最簡單不過的事,但要信守約定、踐行約定,就不那麼容易了,隻有誠信之人才能夠做到。守約是誠信的要求和表現,魏文侯信守約定,冒雨打獵,體現了他的誠信。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主地位,紛紛參與到爭霸戰爭中來,兩百多年間,諸侯們進行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一百多個諸侯國已銳減到二十幾個了。
到了戰國初期,比較大的諸侯國隻剩下七個了,這七個國家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世稱“戰國七雄”。秦國是七個諸侯國中最弱、最被別的諸侯國看不起的,年僅二十一歲的秦孝公即位時,麵對自己的處境和地位非常著急。
為了求得有識之士的幫助,他向天下發布了求賢令:“各個諸侯都看不起我們,這是秦國莫大的恥辱!有能出謀劃策讓秦國強大的人,我封給他高官,還賞賜給他土地。”
秦孝公的求賢令,引來了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改革家——公孫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商鞅。商鞅來到秦國,與秦孝公長談三次,最後說得秦孝公心花怒放,連連稱是,兩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秦孝公很支持商鞅在秦國變法圖強,但這有損秦國貴族的利益。為避免貴族們的反對、幹涉,秦孝公決定先召開宮廷辯論會。在辯論會上,商鞅舌戰群雄。秦孝公看到商鞅才華出眾,當時就任命商鞅為左庶長,主持變法。
獲得了秦孝公支持的商鞅,並不急於頒布新法令,而是先到都城南門外,在很多百姓麵前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杆子。並且貼出告示,聲稱: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他十兩黃金。
不一會兒,城門口就聚了好多人。人人都想得到金子,但沒有人相信這是真的,都怕扛了木頭又沒有錢,自己挨累倒不要緊,關鍵是怕成了別人的笑柄。
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高到五十兩。可是賞金越高,大家就越覺得不合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木頭。
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過了一會兒,終於有個人從人群裏擠出來,他挽起衣袖,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扛到北門。商鞅立刻傳令賞給他五十兩黃金。
這事傳出後一下子轟動了整個秦國,老百姓都說:“左庶長真是說到做到,有了這樣的官可好了。”
第二天,大夥兒又跑到城門口看有沒有木頭。大家沒發現木頭,卻看到了商鞅變法的新法令。法令裏有許多利於窮人的條文,但沒有一個人懷疑這個法令的真實性。
大家都知道商鞅是一個有“信”之人,所以新法令執行得很快,也很好。為此,北宋的王安石賦詩讚譽:“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語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縱觀曆史上任何改革,它都是社會利益關係的調整,必然觸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要想改革推行下去,取得成功,就必須贏得廣大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要贏得廣大百姓的信任和支持,不僅改革的舉措要著眼於廣大百姓的利益,而且改革者本身必須是具有權威的守信之人,能夠說話算數,令行禁止。商鞅在推行改革的新法之前,移木賞金,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展示自己說話算數、言行一致的形象,以取得百姓的信任。
卓恕,字公行,浙江上虞人。他為人篤實講信義,答應辦的事就立即去辦;與人約會,縱然遇到暴風疾雨、雷電冰雪,也都沒有不如期到達的。
有一次,卓公行從建業(今江蘇南京)回會稽(今浙江紹興)探家,去向太傅諸葛恪告辭,諸葛恪問道:“你什麼時候返回呢?”卓公行回答說:“某日當再來親自拜見。”
到了那天,諸葛恪想做東宴請一些賓客,一邊飲酒品菜,一邊等候卓公行。當時,赴宴的賓客都以為,從會稽到建業相去千餘裏,路途之上又很難說不會遇到風波之險,卓公行又怎麼一定能如期到達呢?
不管眾賓客怎麼說,諸葛恪堅持要等卓公行,因為他了解卓公行,知道他是一個誠信君子,他說今天到就一定會到。不一會兒,卓公行果然到了,所有的人都很驚詫。
誠實守信,踐諾履約,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國社會的傳統美德。古代的聖賢哲人對誠信有諸多闡述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說:“信,誠也”;“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征,為證明,證驗之意;“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這些都是說人要說話算數。
誠信宣言:
我們許下諾言,就一定要去兌現它,這是我們在這個社會立足的根本。一個人一再地違背自己的諾言,就沒有人會相信他,在別人眼中他也就成為一個十足的小人。跟他打交道的時候,別人會一直在心裏想:“我會不會讓這小子給騙了?還是別搭理他吧!”如果是這樣,他隻會寸步難行。
三、誠信做人,助你人財兩旺
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日本)鬆下幸之助
誠實是最好的競爭手段,守信是最吸引人的品德。各行各業都有競爭,商業是競爭比較激烈的行業之一,要想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始終堅持誠實守信的經營之道。
在美國,有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婦,她叫凱瑟琳·克拉克,她開了一個家庭小麵包店。她開店的原則是“誠實不欺”,專門銷售“最新鮮的食品”。這就是她非常樸實的“廣告”。她每天在麵包上注明生產日期,公開宣布決不賣超過三天的麵包,若有人發現出售有超過三天的麵包,當眾獎勵一幹美元,結果生意越來越興隆。
有一年秋天,加州發生了水災,麵包缺貨,該店連日加班生產,但是因為有的地方洪水阻隔和路途遙遠,有些麵包運到目的地已經過了期限。按照該店的宗旨,凡是超過三天的麵包,絕對不能出售,凱瑟琳就派人把超期的麵包拉回來銷毀。
一次,運貨員從幾家偏遠的商店收回了一批過期的麵包,在回來的途中被一些饑民攔住,他們提出要購買車上的麵包。運貨員恪守公司的規定,說什麼也不答應,這引起了饑民的一致抗議。他們圍住貨車,說什麼也不讓車走,於是雙方發生爭執,人也越來越多。
這時,幾個新聞記者路過此地,紛紛前來探明原因。運貨員無可奈何地說:“我們老板有嚴格規定,嚴禁在任何情況下將過期的麵包賣給顧客,如果明知故犯,將被開除。我們實在也沒辦法啊!”記者聽了,對運貨員忠於職守、嚴格按公司規定行事的行為十分讚賞,但也想不出很好的解決辦法。這時,運貨員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顧客可以假裝“搶劫”麵包,我假裝“盡力”阻攔。如果顧客拿了麵包,又留下了錢,搶劫麵包不就變成強買麵包了嗎?非常時期,強買應算不得什麼大事。
運貨員話剛說完,在場的人一擁而上,將車上的麵包“強買”一空。運貨員假裝阻攔,記者舉起相機,拍下了這一動人的場麵。
幾天後,各大報紙紛紛報道此事,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引起了無數人的稱道。凱瑟琳麵包店信守承諾,寧可將過期麵包收回,也不違反原則的事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經濟恢複之後,凱瑟琳經營的麵包店因為信譽好,大家十分信賴,營業額直線上升,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裏,銷量不斷增加,財源滾滾而來。很快,凱瑟琳的家庭小麵包店一躍而成為現代化的大企業,每年的營業額由最初的2萬美元增加到400萬美元,凱瑟琳成為名副其實的百萬富婆。
以信用去贏得顧客的信賴,用愛心去關懷顧客食品的新鮮,就用這種“不爭”的方法去贏得“人財兩旺”。
做買賣,隻有以誠待人才能做成大生意;幹事業,隻有以誠待人才能長盛不衰。在這裏誠信不僅僅是一種良好的個人修養,也是一種優秀品格的外在表現,更是一種可以直接帶來財富,轉化為金錢的無價之寶。
誠信宣言:
在如今的市場競爭中,誠信做人是興商之本、生財之道,我們千萬不要隻把誠信喊在口頭上,要付諸實際行動上,用誠信經商,用誠信生財、用誠信贏得生意的發展、壯大、興旺,因為隻有“誠信”,才能幫助你人財兩旺。
四、重義輕利,善於約束
自我失掉信用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死了。——(英國)哈伯特
據《華西都市報》2007年10月16日報道:10月15日,黑龍江省雙色球“6500萬元得主”露麵,領走了巨獎。但他領獎時的一席話把焦點轉到了他的員工身上——一位月薪800元的員工,在得知替老板購買的彩票中得巨獎後,不為所動,第一時間告知老板得獎情況,並將彩票交給老板,甚至沒有說過任何索要報酬的話語。
令人欣慰的是,這位獲得巨獎的老板還沒有“樂得不知道北”,麵對眾多媒體的追訪,能夠如實說出自己中獎的經過。但是,更值得稱道的還是那位幫他買中6500萬元彩票而絲毫不動心,分文未索的員工,人們應該為這位“史上最誠信員工”喝彩!
6500萬元中獎金額,這對於“月薪隻有800元左右,與妻子、孩子租住在哈爾濱市,生活條件相當艱苦”的代買員工來說,何止是一個天文數字或一塊巨大的蛋糕,它更預示著今後生活的榮華富貴,將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而且,按照民間的說法,選中獲獎號碼的人,那是財氣太旺了,巨獎粘了他的財運。然而,在這位普通員工身上,不僅有旺盛的財氣,更有一種“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德行,他不但見錢眼不開沒有悄悄昧下,而且在第一時間向正在外出差的老板報喜,甚至沒有說過任何索要報酬的話語。
麵對巨獎的誘惑,做人的差距一下子就顯現了出來。巨獎也是一麵鏡子,折射出該員工的高貴品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見利思害,臨財勿苟得”、“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錢財乃身外之物,人格是立身之本”等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美德,在這位員工身上得到了充分繼承和發揚。
南宋時期,有一個秀才叫黃裳。他不僅學問高,而且還是一個誠實的君子。
一次,父親派他到城裏辦事。夜晚,黃裳就在一家小客店裏住了下來。由於趕了一天的路,黃裳覺得很疲倦,洗漱一下就熄燈上床,準備美美地睡上一覺。
剛躺在床上,黃裳覺得腰部好像有什麼東西硌著。用手一摸,是席子下麵有一個硬邦邦的東西。他翻身下床,揭開席子,借著月光一看,原來是一個裝著東西的布袋子。
黃裳心裏琢磨,一定是前麵住店的客人忘在這裏的東西,就點亮燈想看一看裏麵裝的是什麼。他解開係布袋口的繩子,隨手把布袋子往桌上一倒,隻聽見“嘩啦”一聲,黃裳立刻驚呆了:原來從布袋裏倒出來的是一堆珍珠,足有上百顆,有幾顆還滾落到地上。
黃裳連忙把掉在地上的珍珠撿起來,又把桌子上的珍珠收到布袋裏。他擔心有遺落在地上的,就又在床下、桌下仔細搜尋了一番,確定再沒有失落的,這才把布袋口紮好,放在枕頭底下。
他熄了燈,重新上床睡覺,可是睡意全無。黃裳心想,我長到快二十歲了,還沒見過這麼多珍珠,我該怎樣處理這些珍珠呢?
他反複地問自己,最後他決定還是想辦法把珍珠還給它的主人。
第二天一早醒來,黃裳收拾好東西準備上路,臨行前,他對店主說:“如果有人到貴店來找珍珠,請他到城裏來找我。”接著,他詳細地說出了自己在城裏的地址。
他到城裏沒過幾天,就有人來找他,說自己是遺失珍珠的人。黃裳說:“珠子確實在我這裏,但是我們得找個地方對證一下,防止被人冒領。”於是,他們來到官府,當堂對證。那人說了珠子的數目,官府的官員親自數了珠子後,和那人說的一點兒不差,這才當堂把珍珠還給失主。
失主非常感激黃裳,當場送他幾顆珠子作為謝禮,黃裳說:“謝謝你的好意,我要是想要珠子的話,你就一顆也得不到了。我既然把珠子還給你,就一顆也不會要!”
這事傳揚出去,人們都稱讚黃裳是個誠信君子,是個德才兼備的書生。
誠實守信是一種美德,誠信的品德是比黃金珠寶更貴重的東西。拾金不昧也是一種美德,它與誠實守信密切相關。一個不講誠信的人絕不會有拾金不昧之舉,一個拾金不昧的人則往往是一個誠信之人。誠信宣言:
“舍我生萬物,至愛育永恒。”不義之利,不僅是蠅頭小利,它更是“刀尖上的蜜”,不足一餐之飽,卻有短舌之虞。麵對“刀尖上的蜜”,不為心動,誠信應對,才可能保住自己的舌頭,保住自己的前程。
五、寧可不許諾,也不要不守諾
一個人嚴守諾言,比守衛他的財產更重要。——(法國)莫裏哀
周成王,西周國王。他的父親周武王死時,他年齡非常小,由他的叔父周公旦攝政。周公旦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幹,為周王朝製定了一整套典章製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條。
有一天,周成王和與自己感情非常好的小弟弟叔虞在宮中的一棵梧桐樹下一塊兒玩耍。
忽然,一陣秋風吹來,梧桐樹上的葉子紛紛飄落。風過後,地上留下了許多梧桐葉。
成王一時興起,便從地上撿起一片梧桐葉,用小刀切成一個玉圭(當時分封諸侯的符信)形狀,並隨手將它送給了叔虞,以玩笑的語氣對他說:“我要封給你一塊土地,喏——你先把這個拿去吧!”
叔虞聽到成王這麼說,高興極了,拿著這片用梧桐葉做成的“圭”,跑去將此事告知他們的叔父周公旦。
當時,周公旦代替尚是的年幼的成王執掌國政,聽了叔虞告訴自己的話,便立刻換上禮服,趕到宮中去向成王道賀。成王不解地問:“叔叔,您為什麼要特地穿上禮服,趕來向我道賀呢?”
麵對周公旦的道賀,早已將向叔虞封地的事忘得一幹二淨的成王,不禁一頭霧水,不知所以……周公旦依然麵帶微笑地對成王解釋道:“我剛剛聽說,你已經冊封了你的小弟弟叔虞!發生了這樣的大事,我怎能不趕來道賀呢?”
“哦——那件事啊!”這才想起此事的成王,忍不住哈哈大笑說:“叔叔,我想起來了。剛才,我隻不過是和叔虞鬧著玩而已,不是真要冊封他呀!”
成王的話剛說完,不料周公旦立即收起笑容,正色對成王說:“無論是誰,說話都要以‘信’為重。你身為天子,說話更是不能隨隨便便,更不能像開玩笑一樣。如是這樣,叫全國的老百姓怎麼能對你信賴呀!你還有資格做一國的天子嗎?”
聽了周公旦的話,成王深感慚愧。於是,成王便迅速決定:將叔虞冊封於唐地!
這就是曆史上“桐葉封弟”的故事。古人說“君無戲言”,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如此。否則,長此以往,還有誰會相信自己呢?不輕率許諾,並真心誠意信守自己曾經許下的每一個承諾,正是我們的立身處世之本。
三國時代,吳國大夫魯肅在諸葛孔明的如簧之舌的煽動下,輕率地許諾作保把荊州借給了劉備。豈知這一許諾,使得東吳傷透了腦筋。圍繞荊州,吳蜀你爭我奪,東吳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氣死了周瑜,為難了魯肅。
輕諾別人,不僅會給自己帶來不守信的聲譽。更會招致許多麻煩,而且有時還會嚴重地傷害別人。
甘茂在秦國擔任宰相,秦王卻偏愛公孫衍。有一次,秦王曾經許諾公孫衍,將來必定對他有所提拔。他親自對公孫衍說:“我準備讓你做相國。”
甘茂手下的官吏聽到這個消息,就去告訴甘茂。甘茂因此進宮拜見秦王說:“大王得了賢相,鬥膽給大王賀喜。”
秦王不解地問:“我把國家托付給你,哪裏又得到賢相呢?”
甘茂大膽進言說:“聽說大王將要立公孫衍為相,不知可有此事?”
秦王一怔,知道自己說了錯話,急忙說:“愛卿,你從哪裏聽來的?”
甘茂回答說:“大王,是公孫衍告訴我的。”
秦王弄得非常尷尬,第二天就驅逐了公孫衍。
秦王輕諾公孫衍,事後又不兌現自己的諾言,結果成了失信於人的君主,同時也傷害了一直忠心耿耿的良臣甘茂。要做到不輕諾,除了要有自知之明之外,還必須養成對客觀情況做比較深入和細致了解的習慣,謹慎許諾!一旦許諾,就要做到。這樣才能成為守信、誠實、靠得住的人。
誠信宣言:
成熟的人一定要誠實守信。做到誠實守信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要求沒有把握的話絕對不要說,有把握的話,在不適當的對象麵前也不要說。特別要注意的,就是千萬不要輕易許下諾言,也就是“不輕諾”。“不輕諾”是人守信的基礎。輕率許諾者,必是少有信義的人。與其最終成為失信的人,不如一開始就不對人許諾。
六、信守承諾贏得他人的尊重
走正直誠實的生活道路,必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前蘇聯)高爾基
三國時期,蜀國國君劉備去世,後主劉禪即位後,朝廷上的事不論大小,都由諸葛亮來決定。諸葛亮兢兢業業,治理國家,想使蜀漢興盛起來。沒料到南中地區(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一帶)幾個郡倒先鬧起來了。
益州郡有個豪強雍閩,聽說劉備死去,就殺死了益州太守,發動叛變。他一麵投靠東吳,一麵又拉攏了南中地區一個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叫他去聯絡西南一些部族起來反抗蜀漢。
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春,諸葛亮率領大軍出發,去南方平息叛亂。到了南方,諸葛亮打聽到孟獲不但打仗勇猛,而且在南方中部地區各族中有很高的威望,就決心把孟獲爭取過來,於是下了一道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