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誠信是安身立命之本(2 / 3)

“隻許活捉孟獲,不能傷害他!”

諸葛亮善於用計謀,蜀軍和孟獲的軍隊交鋒的時候,蜀軍故意敗退下來。孟獲仗著他人多,一股勁兒追了過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南兵被打得四處逃散,孟獲本人也被活捉了。

孟獲被押到大營,心裏想,這回一定沒有活路了。沒想到進了大營,諸葛亮立刻叫人給他鬆了綁,好言好語勸說他歸降。但是孟獲不服氣,說:“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計,怎麼能叫人心服?”

諸葛亮也不勉強他,陪著他一起騎著馬在大營外兜了一圈,看看蜀軍的營壘和陣容。然後又問孟獲:“您看我們的人馬怎麼樣?”孟獲傲慢地說:“以前我沒弄清楚你們的虛實,所以敗了。今天承蒙您給我看了你們的陣勢,我看也不過如此。像這樣的陣勢,要打贏你們也不難。”

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來,說:“既然這樣,咱們不妨來個約定,如果我能抓到您七次,您就歸順我蜀國,孟將軍,您看怎麼樣?”孟獲不以為然地答應了。

孟獲被釋放以後,回到自己的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進攻蜀軍。但是他本是一個有勇少謀的人,哪裏是諸葛亮的對手,第二次又被活捉了。諸葛亮二話沒說就把孟獲放回去了。像這樣捉了放,放了又捉,一直把孟獲捉了七次。

到了孟獲第七次被捉的時候,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願意走了。他流著眼淚說:“丞相七擒孟獲,信守諾言,說到做到,待我可以說是仁至義盡了。我打心底裏佩服,哪裏能不遵守當初的約定呢?從今以後,不敢再反了。”

孟獲回去以後,還說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就重新歸蜀漢控製。

這就是曆史上出名的“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兵書上說,用兵遣將,以信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信守諾言最能服人。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時將孟獲七擒七縱,信守諾言,說到做到,孟獲也終於歸降。

郭汲,字細侯,漢光武帝時期扶風茂陵人(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貫注重恩德,為人十分講究信用,做事多次獲得成功,頗受當時人的稱讚。他做官,在當時聲譽很好。

他做並州牧時,到任不久巡行部屬,到西河郡美稷縣(故城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之北),當地的孩子們聞訊,自發地聚集到一起去歡迎他。場景特別壯觀,幾百兒童,各騎著竹馬,在道旁拜迎。

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幹什麼呀?”

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很高興,我們特來歡迎!”

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

在美稷縣辦完事後,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直到城郭外,並問他什麼時候返回。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並告訴了那些孩子們。

由於事情辦得十分順利,返回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一天,但為了不失信於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可見,誠信乃為人之根本,無論大事小情都應以誠為先。郭汲並沒有因為麵對的是一群孩子就不認真對待。首先當孩子們問何時返回時他不是隨便估計,而是讓隨從計算後鄭重告知;最後當他因為事情順利而能提前返城時,卻又因為和孩子們有約在先而露宿野亭,第二天才進城。

郭汲誠信的行為使他受人尊重,名揚天下,連小小孩童都如此景仰,可見誠信不僅能修身養性同時還能贏得讚譽,當然沽名釣譽的行為是為人所不齒的。

誠信宣言:

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一定是受人尊重令人愛戴的人。一個人要獲得別人的尊重和愛戴,其前提是自己要誠信,別人的尊重和愛戴是對自己誠信行為的最好獎勵。如果自己不誠信,就不能指望別人尊重和愛戴自己,實際上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愛戴也是一種懲罰。

七、誠信是贏得信任的籌碼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英國)莎士比亞

王拱辰是宋朝人,他自幼家境貧寒,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留下無依無靠的母親和四個孩子。王拱辰是長子,於是他就和母親一起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王拱辰孝順母親,生活儉樸,誠實守信,常受鄉裏人誇獎。他還喜歡讀書,而且非常刻苦,經常是天不亮就起床,甚至是半夜醒來也要翻一翻書。

王拱辰通過多年的努力,到二十歲的時候,已經能寫一手好文章,於是他就參加了鄉試和會試,成績都很優秀。後來,他到京城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皇上認真審閱了每一個考生的考卷,發現王拱辰的文章立論新穎,見解獨到,文筆流暢,沒有人比得上他,於是就把王拱辰定為狀元。

第三天,皇上把考中前三名的書生都召集到王宮的大殿上,在早朝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宣布了他們的名單。其他兩個書生都趕緊跪下磕頭謝恩,王拱辰不但沒有謝恩,反而說:“陛下,小生不配當狀元,請您把狀元判給別人。”

金殿上的人都議論紛紛,科舉考試已有四五百年的曆史了,從沒聽說哪個人把到手的狀元往外推,這真是天下奇聞。

皇上聽了也很納悶,就詢問原因。

王拱辰說:“陛下,我也是十年寒窗苦讀,做夢都想中狀元。可是這次考試的題目不久前我剛好做過,所以被選上狀元是僥幸。如果我默不作聲當上了狀元,我就是個不誠實的人。從小到大我都沒有說過謊話。我不想為了當狀元,就敗壞自己的節操。”

皇上聽了,非常受感動,特別賞識王拱辰的誠實,認定他將來一定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於是皇上就說:“此前做過考題,是因為你勤奮,況且從你的文章裏可以看出,你表達的是自己的真實想法,理應選為狀元。再說,你敢於說真話,能夠誠信做人,這才是一個狀元應該具有的品質,你的誠實比你的才華更可貴。因此,朕一定要選你做狀元,你就不要推辭了。”

就這樣,王拱辰成為曆史上有名的誠信狀元。正是王拱辰做人的誠信才使皇上信任他,欽點他為當年的狀元。而他也沒有辜負皇上的重任,在朝中做官五十五年,以自己誠信正直的品格和驚人的才華,得到百姓和官員們的尊敬。

所以說,信任取決於誠信,沒有誠信就沒有信任可言。何謂誠信?誠信乃誠實加信用也!孔子雲:“言必信,行必果”,人無信不立。誠信乃立身處世的準則,是立身之本。己誠,對人則誠,己真,對人無偽。

太史慈,青州(今山東臨淄)人,三國時期吳國的名將。

一次,他在神亭(今江蘇金壇西北)戰敗,被孫權的兄長孫策俘獲了。

孫策以前就聽說過太史慈的大名,於是就立即為他鬆綁,並以禮相待,還向他詢問下一步進軍的策略。

太史慈見孫策如此善待自己,倒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了,隻是一味地說:“我乃敗軍之將,不配共論大事。”

孫策則說:“從前,韓信定計於廣武君李左車,現在,我想請教將軍,您又何必推辭呢?”

太史慈見孫策如此懇切,就說:“州軍剛被打敗,士卒離心,如果分散了,就很難再聚攏起來;考慮到這種情況,想請您采取布施仁惠的措施加以安撫,又恐怕不符合您的心意。”

孫策聽了太史慈的話,長跪施禮回答說:“這實在是我內心所希望的。明天中午,希望您再回到這裏來。”

諸將都很懷疑,認為讓太史慈走了,他明天就不會再來了。孫策則不這樣認為,他說:“太史慈,乃青州名士,以信用和道義為立身處世的首要原則,他一定不會欺騙我的。”

第二天,孫策下令大擺宴席,宴請各路將領,擺設酒食,立竿視影。正午時分,太史慈果然到了。孫策非常高興,後來常常與他商議軍事。

信任是建立在誠信基礎之上彌足珍貴的財富。信任來自於靈魂深處,是出自純潔自信的心靈,是架設在人與人之間的紐帶與橋梁。太史慈由於自己的誠信之名而贏得孫策的信任,才得以保全性命,而且還得到孫策的以禮相待。孫策之所以放他走人,就是因為知道他是一位以信用和道義為立身處世的首要原則的名士。

誠信宣言:

誠信乃做人之本,四海之內皆友人,得道多助,眾人相幫。反之,人無信,遇事將孤掌難鳴,寸步難行。俗話講:春種秋收,自己對人好,別人才能對你好,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

八、成功的人必定是值得信賴的人

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中國)馮玉祥

摩根財團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巨型公司,有華爾街金融帝國主宰者之稱。

1835年,摩根先生成為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的股東。不久,有一家在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投保的客戶發生了火災,如果按照規定完全付清賠償金,保險公司就會破產。股東們紛紛要求退股。

摩根先生則認為自己的信譽比金錢重要。他四處籌款並賣掉了自己的房產,低價收購了所有要求退股的股份。然後他將賠償金如數返還給了投保的客戶。

一時間,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聲名鵲起。

已經幾乎身無分文的摩根先生成了保險公司的所有人,但保險公司已瀕臨破產。無奈之中他打出廣告:凡是再參加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的客戶,保險金一律加倍收取。不料客戶很快蜂擁而至,摩根的公司從此走出困境,知名度甚至超過了不少大的保險公司。

誠信是企業創立之初的奠基石,是企業文化的重要體現,更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守誠信,或許可“贏一時之利”,但一定會“失長久之利”。在風險投資界有句名言:“風險投資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人,第二要素是人,第三要素還是人”。這說明風險投資家非常重視創業者的個人素質。

成就摩根家族的並不僅僅是一場火災,而是比金錢更有價值的信譽。還有什麼比讓別人都信任你更寶貴的呢?摩根先生之所以能讓公司走出了困境並從此崛起,正是憑著他的誠信而贏得了客戶的信賴才得以實現的。所以說,信賴是做事的最大財富,也是成功的源泉。而取得信賴的前提是自己真誠的付出。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世人大都渴望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裏,功成名就、出人頭地。然而,不管人世間的小聰明人如何精於算計,即使一時通過奸詐的手段獲得眼前的實際利益,卻總是跨不過命運這道門檻。因為最終人算不如天算,貪圖小利者畢竟難成大器。上天總是青睞忠厚德高之士,不論商場還是戰場,誠實守信的人比較容易獲得成功。慈善忠厚、誠實守信的個性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同時也是使人生富有的源泉。

日本山一證券公司的創辦者小池國三,就是一位以誠實忠厚起家的企業家。小池國三13歲時離鄉背井,在一家小商店裏做店員,同時替一家機器公司做推銷員。他在20歲時,自己開了一家小商店,依靠以前的推銷經驗,他十分順利地在半個月內與33位顧客簽訂了合同,並且收取了定金。然而,不久之後,他發現他賣的機器比其他公司出品的同樣性能的機器價格稍貴,他想,若是讓與自己訂約的客戶知道了,一定會使他們感到後悔。於是小池國三帶著合約書和訂金,用了三天時間,逐戶進行說明,請客戶廢止合同。這種誠實忠厚的做法,使他的客戶深受感動,結果,33戶之中不但沒有一個廢約,還加深了他們對小池國三的信賴和敬佩。誠實具有驚人的魅力,它像磁鐵一樣具有無形的吸引力。客戶們都像小鐵片般被小池國三的誠實吸引,紛紛前來與他訂貨。誠實忠厚使小池國三財源廣進,他最後成為日本企業界的名人。

通觀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創業曆程和人生軌跡,可以看到,成功的人都是值得信賴的人,因為他們的信賴是自己的誠信所換來的。在社會生活中,誠信的品格就像一筆豐厚的儲蓄,它會源源不斷地為人帶來“利息”。作為管理者,講誠信可以產生人格魅力,增強親和力和感召力;作為經營者,講誠信可以在商界贏得信賴,降低交易成本;作為普通人,講誠信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賴,擁有真誠的朋友。所謂名牌效應,就是誠信的品格在企業和產品中的凝結。人們之所以願意買名牌產品,是因為名牌產品不但其使用價值可靠,而且成為一種文化品位的標誌。當今,一些國際知名企業已從追求商品信譽轉變為追求企業信譽,使得公眾從對某一商品的信賴上升到對生產者和經營者的信賴,凡某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商品具有吸引力,就可信任。可見誠信之重要。反過來,失信則會增大交際成本,會使許多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艱難甚至不可能。為事不以誠,必事敗;待人不以誠,則喪其德而增人怨。“不誠不達,不信不立”,這是亙古不變的人生哲理。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若失去財產,他隻失去了一點,但若失去了誠信,就把一切都失去了。所以,但凡有理想有遠見之人,都把誠信作為其立身行事的基點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誠信宣言:

古往今來的曆史和現實都證明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唯有誠信才能立足於社會,唯有誠信才有機會獲得成功和財富。”凡能成就大業者,多以信義布天下。

九、信守諾言,能得人心

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英國)莎士比亞

春秋時期,晉國的國君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以“信”立國,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在他的治理下,晉國一天比一天強盛起來。

有一年,周朝天子周襄王把原伯貫的土地改封給了晉文公。晉文公預料到原伯貫不會輕易地交出土地,便傳令下去,準備三天的糧草,進行強攻。

原伯貫果然不願意歸順晉國,他欺騙城裏的百姓說:“晉國的軍隊不久前攻占了陽樊,把那裏的大人小孩都殺了。現在,陽樊城裏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原國的百姓信以為真,決心死守城池,不讓晉軍攻進來。

晉文公見原國的百姓不肯歸服,便向城裏喊話說:“我軍隻準備了三天的糧草,要是三天攻城不下,我們立即撤兵,決不會傷害百姓!”

晉軍攻城兩天沒有攻下來。第三天晚上,晉國派往原國的間諜回來,帶來了“原國準備投降了”的消息,說原國的百姓已經知道了原伯貫的話是騙他們的。晉軍將士聽到這個消息後,就勸晉文公,請他再等一等,不要馬上撤退。

晉文公則堅持撤退。他說:“我已經說過了,攻城以三天為限。如果三天攻不下,我將信守諾言,立即撤軍。你們不要再有別的想法了,就準備明天撤軍吧!”

晉軍將士對晉文公的做法很不理解。有個將軍又勸晉文公說:“既然原國已經準備投降,我們不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拿下這個城池了嗎?主公何必多此一舉呢?”

晉文公說:“我們決不能隻看到一城一池的得失。信用,是治國的法寶,也是安民的法寶。國君講信用,老百姓才有安全感。這次我們來收複原國,許諾是攻城三天,這是眾所周知的。哪怕我們多待半天,那也是不守信用啊!得到原國,而失去信用,用什麼去維護百姓呢?這樣,丟失的反而更多!”

於是,第四天一大早,晉軍的將士便打點好行裝,悄無聲息地向後撤退了一舍(即三十裏)。

原國的老百姓發現圍城的晉軍真的撤走了,一兵一卒都沒有留下,無不奔走相告:“晉文公真是講信用啊!他寧可失去原國,也不願失去信用,這才是我們老百姓可以信賴的君主啊!”

於是,百姓們擁到城樓上,將原國的旗子降下來,然後去追趕晉文公的軍隊,請他們回來。原伯貫見大勢已去,隻得打開城門,做好投降的準備。

原國的百姓們追了三十裏,來到了晉軍的駐紮地,勸說晉軍回去收複原國。這時,原伯貫派人送的降書也到了。晉文公這才下令軍隊掉轉方向,朝原國進發。晉軍進城時,城中的百姓夾道歡迎,場麵十分熱烈。

晉文公以“信”立國,把信用當做治國安民的法寶,他寧可失去原國,也不願失去信用,表明他是一位誠信君主。治國憑借信用,可以贏得民心;打仗憑借信用,可以不戰而勝。可見信用的威力之大,它不僅是一種美德,有時還是一種武器。

誠信更是一種做人的原則。固然,誠信沒有重量,卻可以讓人重於泰山;誠信沒有標價,卻可以讓人心靈高貴;誠信沒有體積,卻可以讓人心胸寬廣,高瞻遠矚;誠信沒有色彩,卻可以讓人情緒高昂、愉悅!沒有誠信的人肯定是一個人格上存在缺陷的人;沒有誠信的人肯定是一個得不到他人信任的人;沒有誠信的人也注定是一個孤獨的人。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知榮辱者,首先確立做人以誠信為榮、誠信為本。誠信作為一種人生境界,是一個高品位的人終生最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擁有萬貫資財不足以炫耀,因為缺乏了誠信一切都黯然失色,而擁有誠信者,走遍天下無所顧忌,幸福和成功隨時隨地會降臨。以誠信為榮,祛除私欲,奉公守法,方能行得正、坐得穩、心自靜、身康寧。缺少誠信,就是缺失崇高和壯美。誠信不存,榮辱觀淡漠,而靠喪失誠信暴發的一些人,外在的奢華與內涵的鄙陋形成強烈反差,一時很風光,到頭來卻栽跟頭、倒大黴。

古代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趕到。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賬了。他隻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魚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10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隻得怏怏而去。不料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漁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隻有坐以待斃。

當今時代,需要誠信、渴望誠信、呼喚誠信。作為社會關係總和的人,為人做事、處世立業應該講誠信。一個人如果講誠信,其心靈就會善良,心胸就會寬闊,心底就會坦然,就會活得瀟灑,活得自在,活得不落俗套,就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信任。而一個人如果不講誠信,心靈就會醜惡,心胸就會狹窄,心底就會齷齪,就會在生活中喪失友誼、歡樂和幫助,就會胡亂地煩惱別人、嫉妒別人、傷害別人,就會受到別人的鄙夷、社會的唾棄。若人人講誠信,整個社會就會重仁厚義,和諧安定,人豐民富,安居樂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會光明磊落,從而同心同德,奮力拚搏,高效務實,創造超越,成就大業。因此,我們應該共同努力讓誠信植根於廣袤大地、紮根於人們的心靈。

誠信宣言:

諾言之所以能成為一種力量,是因為信用具有無上的價值。諾言是神聖的,承諾是金。信守諾言,是深深鐫刻在人類文明曆史上的傳統美德;信守諾言,是人際交往的準則。隻有遵守這一準則,我們才能在人與人交往中一路“綠燈”暢行。

十、以誠待人,聚集人氣

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北宋)程頤

誠可以感天地,誠可以動人心。誠猶如一種神奇的磁石,它能將人氣聚旺,人心吸牢。“推心置腹”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光武帝紀》,說的是光武帝劉秀以誠意和仁德感化降將的故事。

公元9年12月,王莽(邯鄲市大名縣人)篡奪漢朝政權,建立新朝。

公元19年,我國湖北省西北部荊州一帶發生了嚴重災荒,饑民們舉起了起義大旗,反對王莽政權的黑暗統治。他們以綠林山(今湖北鍾祥東北)為根據地,稱為綠林軍,聲勢很大。

又過了幾年,漢室宗親劉玄、劉秀也舉著反對王莽統治的旗號參加了綠林軍。

公元23年,農民領袖劉玄當了皇帝。劉秀馳騁疆場屢立戰功,劉玄封他做了破虜大將軍,並且讓他去河北,擴大力量,安撫人心。劉秀到河北後,了解到邯鄲有個叫王郎的算卦先生,冒充漢皇室後裔,自封為皇帝,招兵買馬,拉起了一支不小的隊伍。

劉秀就聯合當地各郡縣的人馬,很快地消滅了這股割據勢力。劉秀從繳獲的公文中,發現了一些郡縣官吏和富戶人家與王郎的來往書信,內容大都是些吹捧王郎的,誹謗他劉秀的。

劉秀認為這已是過去的事了,略為翻了翻,隨即當著眾將領的麵,把這些材料統統焚燒了。這一來,劉秀可真大得人心,許多人都對劉秀更加信賴。根據劉秀立下的戰功,劉玄又加封他為蕭王。

公元24年,劉秀又率軍隊打敗了另一支農民起義軍銅馬,銅馬幾十萬軍隊都歸順了他。劉秀對那些投降的起義軍首領大都委派了官職。但被收編的官兵不少人仍然疑懼不安,擔心劉秀不會真心地信任他們。

於是劉秀就請他們各回各的營寨,仍然帶領他們原來的人馬。而劉秀隻帶上幾個隨從,騎上一匹馬,就一個一個營帳去看望大家。對那些收編過來的將士問寒問暖,表示關懷。

這些將士很受感動,私下裏都互相談論說:“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意思是說:蕭王劉秀這個人對人真誠懇,把赤誠的心都交給了我們,我們怎麼能不為他赴湯蹈火呢?後來人們就把這句話,簡化為“推心置腹”這個成語,比喻真誠待人。

從前,有一個國王,名叫乾夷。他為人忠厚,聰明能幹,是個熱心人。他對百姓的疾苦,也非常關心,常常想盡方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因此,方圓千裏左右的老百姓聽說了,紛紛從四麵八方前來投靠他。但是,他的善行、為人,尤其是得到眾多百姓的擁護,卻使得有些人極為惱恨。

在國王的鄰國,有個修道的婆羅門,生性狠毒、心胸狹窄,出於對乾夷王的嫉妒心,便千方百計地想要害死他。

一天,他來到乾夷王住的宮殿前,對國王說:“陛下!您的恩澤遍及四方,無人不曉;有識之士,無不稱讚您的偉大德行。您是否能滿足我的願望呢?”婆羅門見國王欣然同意,狡詐地笑了笑,接著又說:“陛下崇尚施舍,總是有求必應,現在我有一事相求。我要舉行一次祭祀,已經是萬物齊備,隻差一顆人頭。希望求得大王的頭,來實現我的願望。”

國王奇怪地問:“難道我的頭有什麼特別的,一定要有它,才能完成祭祀嗎?你知道,沒有頭我就活不成了。我有很多寶物,這樣吧!你要什麼寶物,我就給你什麼,要多少給多少,行不行?”婆羅門搖頭說:“我什麼也不需要,隻要大王的頭。大王!剛才您已答應過,要滿足我的願望,您應該講信用,遵守諾言。”

國王想了想,說:“好吧!請你等幾天。”國王連忙下令,召集能工巧匠,拿出倉庫中的珍珠、珊瑚等奇寶,做了好幾百顆與自己的腦袋一模一樣的人頭,又叫來婆羅門,說:“這些人頭與我的人頭一模一樣,你把它們帶走吧!”婆羅門仍搖著頭說:“大王,我來找您,並不是缺少錢財;您送這麼貴重的禮品,我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我隻要求您遵守諾言,把您的頭交給我,別的我都不要。”國王從來沒有拒絕過別人的請求,更不曾料到婆羅門的真正目的,便決定要滿足對方的要求。於是,他毫不猶豫地走到殿外,把頭發纏在樹上,說:“好!我將頭施給你。”

婆羅門見時機已到,嗖的一聲,抽出腰刀,快步走向大樹。這一切事情,都被樹神看在眼裏,心中恨透了這個無恥的婆羅門。就當婆羅門舉刀正要靠近國王時,樹神冷不防地用手猛力抽打婆羅門的臉頰,抽得他踉踉蹌蹌、連連倒退。婆羅門暈頭轉向的,連刀也掉落在地上,無論他怎麼嚐試,就是無法接近大樹一步。婆羅門心知不妙,連刀也顧不得拿,就倉皇地逃走了。

國王得到樹神的保護,安然無恙地回到宮中。全國百姓聽到這件事,無不拍手稱快,慶幸不已。從此以後,他們更緊密地團結在國王的周圍,努力發展生產,人人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人們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誠信守信、寬厚仁慈的國王關心百姓疾苦,為百姓辦實事,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當國王在遭到婆羅門的暗算時,連樹神都被國王的真誠所感動主動幫助國王,使他脫離危險。可見,誠懇待人是感化人心、贏得人氣的重要法寶。它能塑造自身的魅力,並極大地提高凝聚力。

誠信宣言:

誠信是一種力量,它讓卑鄙偽劣者退縮,讓正直善良者強大,誠信無形,卻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無數有形之身,永不褪色。誠信以卓然挺立的風姿和獨樹一幟的道德,高度贏得眾人的信任和愛戴。

十一、坦誠之人才有所靠

誠實的人必須對自己守信,他的最後靠山就是真誠。——(美國)愛默生

明代學者高攀龍曾說:“吾立於天地間,隻思量做好一個人,乃第一要義。”“人”字看似隻有一撇一捺,但要在人生中“寫”好卻並非易事。人生在世不見得非得為將為帥、頂天立地,但起碼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做人的標準含義寬如天海,深若淵藪,古往今來、時世更迭很多人都在探索著、實踐著。關鍵的、根本的是做一個真實坦誠的人。

坦誠包含兩層意思:一曰誠信;二曰坦率。先說誠信。“君子修身,莫善於誠信。”這是古人對誠信的認知。“真誠換真心,誠信變真金”。這是現代人對誠信的理解。現實中誠信的重要性體現在方方麵麵。沒有誠信交不了朋友,沒有誠信談不成生意,沒有誠信幹不了大事,所以說,誠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

一天,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問店主:“我是運輸公司的司機,能在我的賬單上多寫點零件嗎?這樣我回公司好報銷,不過,也不讓你自寫,我會給你好處的。”但店主拒絕了他。

這位顧客繼續說:“為什麼這麼不合作?我可是一個大主顧,如果我常來的話,你會賺到很多錢的!”店主還是拒絕了他。顧客氣急敗壞地喊:“我就沒見過你這麼傻的人!我看你太傻了。”店主也生氣了,高聲說:“請你馬上離開,這樣的生意還是請你到別的地方去做。”然而,顧客馬上握住店主的手說:“我就是運輸公司的老板,我正在尋找一個固定、信得過的維修店,就是你了,你還讓我到哪裏去談這筆生意呢?”

金銀玉帛並非寶貝,真正的寶貝應該是誠信。誠信是美好世界的一部分,是人最基本的素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得以維係的重要保證,是正立於天地之間的腳下基石……誠信會為你贏得友誼、尊重和你想要的一切!它的價值是無法用數字估量的。

誠信是為人最起碼的道德底線。古人雲:“君子修身,莫善於誠信。夫誠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懷下人也。”“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這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對誠信的認知和理解。現實生活中誠信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沒有誠信交不了朋友,沒有誠信談不成生意,沒有誠信幹不了大事。它還深刻地闡明了“誠實是最好的策略,最大的智慧,而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就是最誠實的人”這個生存的哲理。你可能說一百句假話而被別人相信,也完全可能因為一句謊言的敗露而身敗名裂。

同樣的道理,為人要做到真實、讓人信賴,還必須擁有一種坦率的態度。我們混跡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生活和工作中常常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最好的方法,最有效的行為就是坦率,說話直截了當、開誠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