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曾子的妻子要外出,她的兒子哭著也要跟著去,媽媽對他說:“你好好在家,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妻子回來後,曾子捉豬來殺。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和小孩子說著玩的,哪裏就當真了?”曾子卻說:“絕不可和小孩說著玩,他們本來就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騙他,就是教他騙人,大人欺騙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大人,這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於是把豬殺了。
這就是著名的《曾子殺豬》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講誠信。
那麼,什麼是誠信呢?
“誠”就是誠實、忠誠,“信”就是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
誠信,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自古以來固有的美德。
誠信是最寶貴的美德,是我們取信於人的根本;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誠信之風樸實憨厚、曆史悠久。她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文化的血液,成為民族文化基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千百年來,無論是聖賢先哲還是普通民眾都將誠信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從《禮記》的“忠信以為寶”,到《周易》的“人之所助者,信也”;從孔子那句傳誦千古的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孟子的“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到墨子的“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諸子百家無不強調誠信乃為人、立國、奉天之根本。在曆史的長河裏,無數先賢憑著對信義的堅守,鑄就了錚錚鐵骨。正是這一代代誠信的義士,挺直了中華民族的脊梁,使得中華民族之浩然正氣彪炳汗青。
一個民族為什麼能生存?一個國家為什麼能繁榮強大?偉人和英雄為什麼能為社會作出如此大的貢獻?一個平凡的人靠什麼立足於社會?我們的友誼靠什麼來維持?等等,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誠信!
誠信,是為人之本;誠信是高尚的人格信仰,是立足於社會的基石。
自古以來,誠信一直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礎,是做人的根本和道德要求,不論各行各業或是男女老少,都應該遵守“誠信”的社會原則。
然而,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衝擊、滌蕩,人們發現誠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長,利益取代了美德,誠信讓位於欺詐。且不說商場上爾虞我詐,風譎雲詭;且不必說市場內小販們短斤少兩,以次充好;也不必說黑心米販汙油兌陳米、三鹿嬰幼兒奶粉滲入三聚氰胺等一係列事件都是與誠實守信背道而馳。
誠信最基本的一點就是不欺騙他人,一個無誠信的人就是喪失了品德。孔子說:“人無信不立。”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誠信,就會對別人欺騙、隱瞞,這樣的人往往會失去在社會上立足的機會,他的人生將邁入黑暗,是不會得到成功和尊重的。一個人無論是交朋友,還是幹事業,都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誠信度。對任何人都懷有這一顆誠信的心,這樣,你才能擁有朋友和事業。
誠信是一切道德賴以維係的前提。失信於人,什麼工作也就開展不起來。古語曰:索物於暗室者,莫良於火;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誠。也就是說最好借助於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隻有誠信,才能取信於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為今人,更應該誠信做人!而誠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應該讓人忽視的美德,我們應該把誠信作為人生中的一個坐標,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誠信對人,誠信對己,誠信就像一輪圓月,唯有與高出的皎潔相伴,才能襯托出對待生命的態度;誠信就像一個砝碼,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他,搖擺不定的天平就會穩穩地傾向他;誠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夠在浮躁的社會裏,洗盡鉛華,洗盡虛偽,去偽存真。所以我們應該在全社會大力提倡誠信,為社會風氣的淨化,盡一份自己的責任!
胡善林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