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老城印象
老城留下的印象太過深刻,以至於閉上眼後,腦海中都能浮現出那些大大小小,冷清抑或熱鬧的街巷。這也難怪,80年代的南充街道,細細數來也隻得100多條,倘若隻算主街道,便更寥寥無幾了。
而今我常常站在城市的高處,眺望這嘉陵江邊聞名全川的古城。看著它一年年長高長大,時時會生出些幽幽的浮萍之歎。城市在日新月異地發展,高樓林立,一條條小巷變成了寬闊的柏油大道,工地上沸騰的場景讓我們漸漸忘卻了歲月的貧瘠。文明的進程悄悄改變著環境和傳統的生活方式。細細思量,城市的變遷亦在情理中。一個景點的拆除,也就意味著另一個景點的誕生,沒有建設,就沒有發展。
目睹城區的變化,我的內心是喜悅的,但那種悵然若失的情懷,那種客居異鄉般的感受,也隨著舊城的改造,隨著一條條熟悉的老街的消失油然而生。老城的印象,也隻能夠深藏於我的夢鄉了。
記憶當中的南充老城,城域不大,卻分外寧靜、分外溫馨:老街的茶館和地攤,蓮池之畔的落霞和夕照,嘉陵江中唱晚的漁舟,無一不透出一份閑適與安詳。那怕是暫居果城的路客,住久了,也都會情不自禁地融入這安居樂業的生活中去。
也許我太愛這生活、工作了20多年的老城。大南門、小西街、三公廟、文化巷……每每談及,我都能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走進大大小小的胡同,仿佛每一步都踩著曆史的背影;細細觸摸,哪一處斷垣,哪一塊青磚,又沒有烙下過歲月的流痕呢?我曾經無數次漫步於老城大大小小的街巷,穿行於曆史留下的斷垣、殘牆間,用我的目光觸摸過去,想把這即將消失的古老文明深深刻進自己的記憶。
印象中,20年前師院以北、以西的地段都還是農田,老城商業和文化中心尚在五星花園至現今的果山街一帶。那時候,撥亂反正剛剛開始,但經濟的蕭條並沒有影響到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擁有電視的人家屈指可數,紅旗劇場、人民電影院,一放新片便場場爆滿。除此之外,南充還有川劇和京劇等國營劇團。
川劇為四川的地方戲種。南充劇團在川北一帶久負盛名,影響頗大,著名表演藝術家陳全波、汪洋等便經常於此登台獻藝,深受當時的市民喜愛。
京劇團中,也有文武花旦周幗英、麒派老生林臻等知名演員,該團演出曾轟動山城,引起了很大反響。
老城人愛好戲曲,能夠唱上幾段的大有人在。仲夏之日的黃昏,濱江公園、文化宮內,常常可見票友們自發地組織起來,自娛自樂。老城中,處處都彌漫著一種濃鬱的文化氣息。
談老城,不能不談到南充老街。作為川東北一帶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南充的老街甚多。隨著城建步伐的加快,三豐街、龍王街、下河街等都已相繼完成了它們的曆史使命,僅大南門處的紅牆街、孔邇街等,還保留了當年古樸的原貌。
老街區旁多為青磚瓦房,或是帶有閣樓的木屋建築,沿街望去,上板的鋪麵處處可見。
老南充的傳統在老街一帶體現得古味兒實足。掛有大紅燈籠的旅舍、聘有名醫坐堂的中藥鋪,還有茶社和冷酒館等,它們營造了老街獨特的文化氛圍。在老街,你可悠閑地步入書堂,隨意地挑選本過刊或線裝古籍,然後邁進茶館,半靠在竹椅上細細品讀;來一碗五毛錢便能喝到的香茗,單單把玩一下手中的蓋碗,你也能體會到獨有的一種情趣。
隨著歲月變遷,而今的南充老城幾經滄桑,終於抖落了千古風塵,煥發出前所未有的青春。
老城人崇尚質樸、講求恬淡。他們也熱愛生活、追求情調。這一點,單從細小處就能看出。老城人家少有不栽花種草的,他們將其視為休閑之餘的樂事。哪怕經濟上並不寬鬆,也會在自家屋前簡簡單單地砌個花台,栽植些桃李等瓜果之類,讓一年四季花開不斷、綠葉常青。
鋪開稿件,老城印象的點點滴滴湧入腦海,老城的氣息也仿佛充盈了整個書齋,又漸漸地彌漫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