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司空伏恭已經罷職,改任大司農牟融為司空。司徒邢穆,接續虞延後任。就職二年,適值淮陽王劉延案發。有人上書彈劾劉延,說他與妾姬兄謝弇,及妹夫韓光招聚奸猾,作圖讖,祠祭祝詛,有謀反之舉。明帝下詔有司對此案查驗,有司核查屬實。謝弇、韓光皆伏法,司徒邢穆也受牽連,下獄論死。淮陽王劉延之子劉魴及同族劉嵩、劉信、劉平、劉遵等皆因與諸王溝通,謀反做法或除國,與之有牽連的外戚、官吏處死,流放者眾。
朝廷另任大司農王敏為司徒,有司奏請誅淮陽王劉延。明帝認為劉延的罪行輕於楚王劉英,又念及兄弟手足之情,下詔減罪,遷封劉延為阜陵王,食二縣。且說司徒王敏上任沒過多久,就因病去世。有召汝南太守鮑昱入都,遷為司徒。鮑昱是已故司隸鮑宣之孫,前魯郡太守鮑永之子。據傳鮑宣娶桓少君為妻,鹿車回裏,剴為賢妻良母。時人交口稱讚,與梁孟媲美。父子先後出仕,桓少君也幸福安康。鮑昱有時尚問道:“太夫人,可記得挽鹿車時情景?”桓少君從容說:“先姑有言,存不忘之,安不忘危。我怎敢忘卻呢。”待桓少君病逝,鮑永哀傷地返回故籍,使少君入土為安,再回朝廷入任司隸校尉。鮑昱初為高都長,誅暴安良,有祖父之風尚,旋出任汝南太守,興修水利,發展農耕,政績卓著。
及至代王敏為司徒,明帝特賜他錢帛什器,表彰其功績。鮑昱德行高尚,得任為郎官,可見得善人遺澤,數世不衰。就是桓少君的美德,也揚名世間,並美留芳。卻說永平十六年秋,北匈奴又大舉入侵,兵冦雲中。太守廉範率兵出城迎戰,有官員見北匈奴兵多勢盛,恐怕自己兵少難以抵禦,請求廉範回城據守,再聯係其他的郡兵前來救援。廉範坦然笑著說:“不用驚慌,我自有退敵方法。”
說著,遂命令郡兵,穩住陣腳,沒有命令不得釁戰。北匈奴見漢軍陣勢嚴密,士氣高昂,遂未敢攻擊,便紮下營寨,伺機進攻。兩軍對峙,至太陽落山,轉而昏暗。廉範命令郡兵,用兩隻火把交叉捆綁成十字形,每人手持兩組火把,三頭燃火,蜿蜒環繞營外,猶如千軍萬馬,趨集攏來。北匈奴以為漢軍援軍趕到,正準備退兵。
不料,漢軍突然從營中衝殺出來,金鼓震天,殺聲遍野。霎刹時間,北匈奴不知有多少漢軍兵馬,竟一時慌亂,棄營奔逃。廉範率兵追殺一番,斬首千餘人。自此,北匈奴不敢再犯雲中。廉範,字叔度,係杜陵人。世家為邊郡牧守,唯獨廉範的父親病死蜀中,當時廉範隻有十五歲,聞訊哀慟,往迎父喪,後到京都求學,拜博士薛漢為師,終得成名。及薛漢因楚王劉英案牽連下獄,伏法受誅,無人問津。唯獨廉範前去收屍殮葬,有司上奏此事,明帝聞知大怒,召見廉範斥責說:“你不與朝廷同心,膽敢收斂罪人,難道你不怕王法嗎?”
廉範叩頭說:“臣自己知道無話可說,但認為薛漢既受誅,身已受法處死,屍骸暴露在外。我與薛漢屬師生關係,不忍視而不見,因此草草收斂入葬。我知道犯了大逆不道之罪,罪該萬死。”明帝聽著,又問道:“你是否廉頗的後代,與前右將軍褒和大司馬丹有親屬關係?”廉範回答說:“褒是我的曾祖,丹是我已故的祖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