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歎道:“怪不得你有如此膽量,朕嘉獎你深明大義,赦你無罪。”廉範乃叩謝而退。自此,廉範的義聲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影響,聲譽甚高。後來被選入茂才,又遷為雲中太守。後又曆任武威、武都太守,均能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因勢利導著有功績。再調守蜀郡,蜀郡習俗素尚詞辯,互頌短長。廉範對此都能以醇厚之心,相互勸解,化幹戈為玉帛,並嚴令禁止誹謗和誣告。蜀地山高林密,枯枝雜草較多,時常引發火災。為做好防火滅火工作,還根據實際,撤銷一些舊令。但嚴控水源,要求每戶必須儲水,一旦發生火災,得水即滅,百姓甚感方便,乃歌頌廉範功德。
廉範在蜀郡職守多年,後因事免官回到故裏,居家到壽終。廉範與洛陽人慶鴻為生死摯友,始終不渝。時人稱:前有管、鮑,後有慶、範。話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已是永平十七年初春了。明帝性孝愛,追慕無已。正月,明帝幸臨謁見原陵。夜裏,夢見先帝、太後如平日裏一樣歡樂。夢醒之後,甚為悲傷,久久不能入睡,翻閱曆書,明天正好是吉日,遂率百官及故客上陵墓。天至拂曉時分,天降甘露附在陵墓的樹上。明帝令百官采集,放在靈堂的草席上。
祭奠會畢,明帝從席前伏在禦床上,觀看太後梳妝用的鏡匣中的物品,悲傷地流下了淚水,遂令人以油脂潤澤裝具。左右官員都悲痛得泣不成聲,不能仰視之。是時,益州刺史朱輔宣揚漢朝的德政,使漢朝的威望遠播到遙遠的蠻夷之邦。自汶山以西,前代漢人足跡所未到,朝廷力量所未及的白狼,舉國稱臣進貢。
白狼王唐取作詩三首,歌頌漢朝恩德。朱輔命健為郡掾,由恭翻譯成漢文,獻給朝廷。明帝頒命史官,備錄歌詩。詩雲:大漢是治,與天意合。吏澤平端,不從我來。聞風向化,所見奇異。多賜繒布,甘美酒食。昌樂內飛,屈伸悉備。蠻夷貪薄,無所報嗣。願主長壽,子孫昌熾。蠻夷所處,日入之部。慕義向化,歸日出主。聖德深恩,與人富厚。冬多霜雪,更多和雨。寒溫是適,部人多有。涉危曆險,不遠萬裏。去俗歸德,心向慈母。荒服之外,土地磽確。食肉衣皮,不見鹽穀。吏譯傳風,大漢安樂。攜貞歸仁,觸冒險狹。高山岐峻,綠崖磻石。木薄發家,百宿到洛。父子同賜,懷抱匹帛。傳告種人,長願臣仆!除白狼國以外,又有槃木等百餘國,都在西南塞外,素與漢朝不相往來,至此皆舉國稱臣進貢,他們仰慕的是東漢王朝的盛世。朝廷公卿百官認為,是聖上的恩德和威望遍及遠方,有祥應和。
於是,一起聚集朝堂,舉酒向明帝祝壽。明帝下詔說:“上天降下神物,是應合賢君的出現。邊遠民族仰慕歸化,實由於賢君的德政。以朕的孱弱淺薄,有何資格擔當?隻因蒙受高祖皇帝和光武皇帝的聖恩大德,才能如此。我實在不敢推辭,謹與眾人一起舉酒。命太常選擇良辰吉日,策書祭告宗廟。”於是,推廣皇恩,賜予民眾爵位和穀物,各有等級差別。
若知後事,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