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 兵屯涼州伺待發伐匈奴班超從戎(1 / 2)

卻說漢明帝麵對控製了西域的匈奴,並且利用西域諸國的人力、物力為後盾,數寇邊境地區,造成了邊疆“城門晝閉”的嚴峻形勢,毅然決定改變其父光武帝對北匈奴的消極防禦政策,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欲仿效西漢武帝劉徹對匈奴“斷其右臂”策略,與北匈奴展開了爭奪西域的鬥爭。且說謁者仆射耿秉屢次上書,請求攻打北匈奴。

明帝因顯親侯竇固曾在河西跟隨伯父竇融多年,熟悉邊疆事物及胡人習俗,遂命耿秉、竇固和太仆祭彤、虎賁中郎將馬廖、下博侯劉張、好時侯耿忠等人共同商議討伐事宜。耿秉說:“從前匈奴有羌、胡等遊獵部落的援助和其他蠻夷的依附,所以不能將它製服。自西漢武帝得到河西武威、酒泉、張掖和敦煌四郡及居延、朔方以後,匈奴便失去了富饒的養兵和蓄馬的地方,斷絕了羌、胡聯絡,其勢力範圍隻剩下西域,而西域在西漢時也依附了漢朝。因此,呼韓邪單於到邊塞請求歸附,那是大勢所趨。”如今的南匈奴單於,情形與呼韓邪單於相似。目前西域尚未依附漢朝,我認為要想控製西域,應當首先進攻白山,奪取伊吾,打敗車師,派使者聯合烏孫,以切斷匈奴右臂。在伊吾還有一支匈奴呼延王的軍隊,如果能將他們打敗,便又折斷了匈奴的左角。此後,就可以對匈奴的本土發動進攻了。耿秉所提到的伊吾,地處西域東部的天山之尾。它的東南西界分別與河西的酒泉郡、鄯善、車師等毗鄰,它的北部在阿爾泰山與北匈奴接界。伊吾地域跨越東天山南北麓、天山餘脈橫貫全境,將伊吾地域分成了兩個獨立的盆地。山南鄰莫賀延磧和蒲昌海,著名的蒲類海就在山的北麵。

它位居西域東端的交通十字路口,是西域去中原的東大門,也是北出天山草原、南去塔裏木盆地、西去車師的交通樞紐,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要津、兵家必爭的要地。耿秉所提到的呼衍王,是北匈奴在伊吾及蒲類海一帶盤踞的首領。當初,匈奴單於被西漢大軍擊潰後,率領部分殘餘兵眾西逃,最終留居在漠北西北角的阿爾泰山、金徽山一帶。而呼衍王則是在東漢初期,趁東漢王朝無暇顧及西域時,趁亂率眾自金徽山西進,侵入伊吾和蒲類海一帶,並控製了這一地區。呼衍王的軍隊盤踞在伊吾,直接威脅到河西走廊的安全。如果要打通西域的絲綢之路,首先必須要奪取和控製西域的東大門伊吾地。漢明帝劉莊對耿秉的建議表示讚許。

會商的大臣認為應先遣兵將岀屯邊塞,再伺機出兵攻打北匈奴。竇固建議說:“如果進攻白山,北匈奴必定調動軍隊救援。還應當在東方出兵,以牽製北匈奴的軍隊。”明帝準奏。冬十二月,明帝下詔以耿秉為駙馬都尉、竇固為奉車都尉,以騎都尉秦彭為耿秉副將、耿忠為竇固副將,皆設置了從事、司馬,出屯涼州伺機待發。卻說奉車都尉竇固,受命率兵進攻白山,討伐北匈奴。他深感此次出征非同一般,任務艱巨,責任重大,若想取勝,還必須充實一些有計謀而果敢的軍事人才。他素聞蘭台令史班超,有誌立功異域的雄心,遂引起了他的重視,便邀請班超入府商榷。且說班超有口才,好涉獵書傳,喜兵法。他的父親班彪,建武年間曾在河西從事竇融,替竇融謀劃事漢,為光武帝統一大漢疆土,做出了不朽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