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五章 臨幸曲阜祭孔廟伐匈奴耿秉上書(2 / 2)

當初,烏孫國和大月氏國同居於敦煌、祁連山一帶。烏孫國小勢弱,大月氏攻殺其王難兜靡,奪其地,烏孫族人投奔匈奴。西漢初年,難兜靡之子昆莫為王,在匈奴屢立戰功。公元前176年,大月氏被匈奴擊敗。大月氏舉族西遷到伊犁河流域,擊走塞王,居其地。莫昆向匈奴單於請求報殺父之仇,於公元前130年率部眾西進,擊敗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再次西遷至大夏。昆莫略其眾,居其地。烏孫西進後,匈奴便占其領地。繼而西進,一舉攻占了樓蘭、姑師及其旁的二十六國。

因此,東天山一帶地區便成了匈奴的勢力範圍。後來,烏孫國兵強馬壯,不肯再服侍匈奴。匈奴派兵征伐,被烏孫打敗,匈奴隻好罷休。卻說在秦末漢初之時,匈奴還發兵南下侵占了中原的河套地區,直接威脅到了西漢王朝的京畿地區。西漢高祖劉邦建國之初,雄心勃勃,高唱《大風歌》,親率大軍北伐匈奴,結果被北匈奴單於冒頓率領的三四十萬精兵包圍於白登,突圍不久,援軍趕到,匈奴引兵退去。漢高祖在平城被圍,覺察到匈奴兵力雄厚,一時很難擊敗,也引兵退去。

麵對強盛的匈奴和不斷地襲擾,漢高祖深感憂慮,問計於關內侯劉敬。劉敬倡議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漢高祖劉邦不得已以“和親”撫慰匈奴。西漢王朝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相繼延續三朝,至漢武帝劉徹嗣位伊始,欲雪國恥,屏棄“和親”,誓與匈奴決雌雄。於是,便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實施欲“斷匈奴右臂”的戰略決策,從而開辟了舉世瞻目的絲綢之路。且說漢武帝文攻武略,在北方擊敗了匈奴,收複了河套地區,繼而進軍西北,驅逐了匈奴在敦煌至祁連山一帶所占的河西領地,並在河西走廊設置了酒泉、武威、敦煌和張掖四郡。

後來,因匈奴控製著西域諸國,利用西域諸國的人力、物力來與漢朝對抗。漢朝不得已又和匈奴,在西域展開了爭奪戰。自漢武帝元封三年,派遣趙破奴等率精騎數萬,攻克樓蘭、姑師,並將姑師國改名為車師國,後又分前、後車師國,臣屬西漢之後,又數次遭匈奴控製。如此往複大戰五次,至漢宣帝神爵二年,役屬西域的匈奴日逐王率眾降漢,車師之地重歸漢朝,這五次爭奪車師的戰爭,史稱“五爭車師”。西漢王朝經過五次爭奪車師的戰爭,終於擊敗匈奴,重新控製車師。

車師歸附漢朝後,漢朝便在西域設立了都護府,任命鄭吉為西域首任都護。從此,西域劃歸漢朝版圖。雖然在西漢時期,西域歸入漢朝版圖,其諸國臣屬於漢朝,但後來因王莽篡漢,西域各國因王莽的倒行逆施和欺詐政策,而先後叛離漢朝。東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朝,建國初期忙於國內政事,無暇顧及西域諸國。北匈奴逐漸強盛,便乘機進入西域,重新控製了西域各國。漢明帝劉莊就位時,東漢王朝經過光武帝劉秀十餘年的征伐異己,天下統一。

再經過近二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力漸盛。麵對控製了西域的匈奴,並且利用西域諸國的人力、物力為後盾,數寇邊境地區,造成了邊疆“城門晝閉”的嚴峻形勢。因此,漢明帝劉莊改變了其父光武帝對北匈奴的消極防禦政策,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欲仿效西漢武帝劉徹對匈奴“斷其右臂”策略,與北匈奴展開了爭奪西域的鬥爭。

若知後事,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