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東耕之日,親率三公九卿,戴青幘,冠青衣,載青旗,駕青龍,(四三)公卿以下車駕如常法,往出種堂。天子升壇,上空無際,公卿耕訖,天子耕於壇,舉耒三(推)而已。(四四)北堂書鈔禮儀部、藝文類聚禮部、文選藉田賦注、太平禦覽禮儀部
天子升壇,公卿耕訖,嗇夫下種。凡稱藉田為千畝,亦日帝藉,亦曰耕藉,亦曰東耕,亦曰親耕,亦曰王藉。初學記禮部、藝文類聚禮部、太平禦覽禮儀部
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天子親割,三公設幾,九卿正履,祝哽在前,祝咽在後。北堂書鈔設官部、文選辟雍詩注、(四五)太平禦覽禮儀部
輪,送迎至家,天子獨拜於屏。三者,道成於天、地、?三老、五更,三代所尊也。安車人。老者,久也,舊也。五者,訓於五品。更者,五世長子,更更相代,言其能以善道改更己也。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完具。後漢書明帝紀注、續漢誌補注、北堂書鈔設官部
伏日萬鬼所行,故盡日閉,案:太平禦覽引作“故謹”。不幹它事。後漢書和帝紀注、太平禦覽時序部
大將軍、三公臘賜錢各三十萬,(四六)牛肉二百斤,?米二百斛;特進侯十五萬;卿十萬;校尉五萬;尚書丞、郎各萬五;(四七)案:何敞傳注引作“尚書三萬,侍中、將、大夫各二萬”。千石、六百石各七千;侍禦史、謁者、議郎、尚書令各五千;郎官、蘭台令史二千;案:續漢誌補注引“二”作“三”。(四八)中黃門、羽林、虎賁士二人共三千;以為當祠門戶直,各隨多少受也。後漢書何敞傳注、續漢誌補注案:續漢誌補注引作“名秩”。
正月旦,天子禦德陽殿,臨軒。公、卿、大夫、百官各陪位朝賀。蠻、貊、胡、羌朝頁畢,見屬郡計吏,皆陛覲。宗室諸劉雜會,皆冠兩梁冠,單衣。(四九)既定,(五0)計吏中庭北向坐。大官上食,賜群臣酒食,作九賓,撤樂。藝文類聚禮部、太平禦覽時序部
正月朔賀,三公案:藝文類聚引作“大將軍、三公朝會”,下文亦少異。奉璧上殿,向西北。太常讚曰:“皇帝為三公興!”三公伏,皇帝坐,乃前進璧。(五一)古語曰“禦坐則起”,此之謂也。藝文類聚禮部、太平禦覽時序部
元日朝賀,三公拜璧殿上,獻壽觴。太平禦覽時序部
正旦,飲柏葉酒,上壽。太平禦覽木部
明帝永平元年,(五二)光烈陰皇後葬,魂車,鸞輅青羽?,駕四馬,旗九斿,(五三)前有方相。鳳皇車,大將軍妻參乘,太仆禦,女騎夾轂。宋書禮誌、通典禮案:“仆”下當有“妻”字。(五四)
天子法駕,所乘曰金根車,駕六龍,以禦天下也。有五色安車,有五色立車,各一,皆駕四馬。毛詩說雲:(五五)“四者,示有四方之誌也。”是為五時副車。藝文類聚舟車部、太平禦覽車部
天子出祭陵,常乘金根車。春二月,青龍居在前。(五六)秋八月,白虎在前。太平禦覽車部
大路龍旗,畫龍於旗上也。隋書禮儀誌
皇後婕妤乘輦,餘皆以茵,四人輿以行。文選西都賦注、太平禦覽皇親部
孝景帝六年,令二千石朱兩音緉,千石、六百石朱轓,(五七)較車耳反出為藩屏也。太平禦覽車部
皇帝起居,索室清宮而後行。史記孝文本紀索隱、北堂書鈔帝王部
天子車駕次第謂之鹵簿。有大駕、法駕、小駕。大駕公卿奉引,大將軍參乘,太仆禦,屬車八十一乘,備千乘萬騎,案:史記梁孝王世家索隱引下有“而出”二字。侍禦史在左駕馬,詢問不法者。史記孝文本紀索隱、梁孝王世家索隱、後漢書皇後紀注、班固傳注、唐六典十七、文選東京賦注
祭南郊,乘大駕,奉引如故,其餘群司百官大出。祭北郊,乘大駕,奉引如故,其餘十歲五帝雞翅埽前後,(五八)諸軍悉行者也。北堂書鈔儀飾部。
大駕鹵簿,五營校尉在前,案:西京賦注引“漢有五營”。名曰填衛。文選藉田賦注
乘輿大駕,則禦鳳皇車,以金根為副。續漢誌補注案:引作“漢官鹵簿。”(五九)
漢乘輿大駕儀,公卿奉引,太仆禦,大將軍驂乘,屬車八十一乘,備千乘萬騎。法駕儀,公卿不在鹵簿中,河南尹、執金吾、洛陽令、案:史記孝文本紀索隱引作“京兆尹、長安令。”又案:此下當有“奉引”二字,見續漢誌。(六0)奉車都尉、案:“都尉”當作“郎禦”,見續漢誌。(六一)侍中參乘,屬車三案:續漢誌“三”作“四”,誤。十六乘。史記孝文本紀索隱、留侯世家索隱、太平禦覽儀式部
甘泉鹵薄有道車五乘,遊車九乘,在輿前。太平禦覽車部
前驅有雲,案:當有“罕”字。(六二)皮軒鑾旗車。後漢書楊秉傳注
清道以旄頭為前驅。後漢書儒林傳序注
舊選羽林郎旄頭,被發案:太平禦覽引作“放發”。為前驅,(六三)今但用營士。後漢書光武紀注、太平禦覽儀式部
豹尾過後,執金吾罷屯解圍,天子鹵簿中,後屬車施豹尾於道路,豹尾之內為省中。水經注江水(六四)
騎執菰。初學記樂部(六五)
太常駕四馬,主簿前車八乘,有鈴下、侍閣、辟車、騎吏、五百等員。唐六典十四案:以下三條,唐六典引俱作“鹵簿篇”。又後漢書周紆傳注引“鈴下、侍閣、辟車,此皆以名自定者也”。
衛尉駕四馬,主簿前車八乘,有鈴下、侍閣、辟車、騎吏等員。唐六典十六
鴻臚駕四馬,主簿。(六六)唐六典十八
班劍者,以虎皮飾之。文選王文憲文集序注案:儉薨,追贈太尉,增班劍為六十人。續漢誌:“佩刀,虎賁黃室虎文,其將白虎文。”然則班劍者亦鹵簿中所有也。
衣裳公侯華蟲,卿大夫藻火。太平禦覽職官部案:與續漢誌輿服不合,此當有誤。
周冕與古冕略等,周加垂旒,天子前後垂真白珠各十二。太平禦覽服章部
冕廣七寸,長八寸。左氏正義桓公
天子冠通天,諸侯王冠遠遊,三公、諸侯冠進賢,三梁;卿、大夫、尚書、二千石、博士冠兩梁;二千石以下至小吏冠一梁。案:誌引作“平帝元始五年,令公、卿、列侯冠三梁,二千石兩梁,千石以下一梁”。三禮圖引亦作“千石”。此作“二千石”,誤。(六七)天子、公、卿、特進、諸侯祀天地明堂,皆冠平冕,天子十二旒,三公、九卿、案:三禮圖引作“九旒”。諸侯七旒,其纓各如其綬色,玄衣纁裳。後漢書明帝紀注、張宗傳注、(六八)隋書禮儀誌、聶崇義三禮圖
幘者,古之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後漢書光武紀注、初學記服食部、(六九)藝文類聚服飾部、(七0)太平禦覽服章部
孝武時,天子以下未有幘。元帝額上有壯發,不欲使人見,乃使進幘,(七一)群寮隨焉。太平禦覽皇王部
幘本無巾,如今半幘而已。王莽無發,因為施巾,故裏語曰:“王莽頭禿施幘屋。”太平禦覽皇王部
孔子稱:“封太山,禪梁父,可得而數七十有二。”傳曰:“封者以金泥銀繩,印之以璽。璽,施也,信也。古者尊卑共之。”月令曰“
固封璽”。春秋傳“襄公在楚,季武子使公冶問,(七二)璽書追而與之”是也。秦漢以來,尊者以為名,乃使避。太平禦覽儀式部
子嬰上始皇璽,因服禦之,代代傳受,號曰“漢傳國璽”。史記高祖本紀索隱
天子有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且康。”不以封也。北堂書鈔儀飾部、太平禦覽儀式部
璽皆白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凡六璽。“皇帝行璽”,凡封案:句絕。之璽賜王侯書。案:句絕。“信璽”,發兵案:句絕。征大臣。“天子行璽”,案:句絕。策拜外國及案:當有訛脫。事天地鬼神。璽案:“璽”上當有脫,皆見漢舊儀。(七三)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囊白素裏,兩端無縫,尺一板案:後漢書李雲傳注:“尺一之板,謂詔策也。見漢官儀。”中約署。皇帝帶綬,黃地六采,不佩璽。璽以金銀縢組,侍中組負以從。秦以前民皆佩綬,金、玉、銀、銅、犀、象為方寸璽,各從所好。(七四)奉璽書使者乘馳傳,其驛騎也,三騎行,晝夜千裏為程。通典禮案:此段亦見漢舊儀。
金銅(虎)符五,(七五)竹使符十。文選冊魏(公)九錫文注(七六)
銅虎符發兵,長六寸。竹使符出入征發。史記孝文本紀索隱(七七)
印者,因也。所以虎紐,案:北堂書鈔引作“虎劍”,(七八)太平禦覽引作“虎細”,皆字之訛。陽類。虎(者),(七九)獸之長,取其威猛,以執伏案:北堂書鈔引作“係服”。群下也。龜者,陰物。抱甲負文,隨時蟄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北堂書鈔儀飾部、太平禦覽儀式部
尚書仆射,銅印青綬。續漢誌補注、通典禮(八0)
孝武皇帝元狩四年,案:初學記引作“二年”。又上有“卿秩中二千石”六字。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王、公、侯金、,二千石銀,千石以下銅印。初學記職官部、太平禦覽儀式部案:初學記引無末句,“銀”下有“印?紐”三字。
千石至三百石銅印。北堂書鈔儀飾部(八一)
(秩)六百石,(八二)銅章墨綬。後漢書蔡邕傳注
綬者,有所承受也,所以別尊卑,彰有德也。北堂書鈔儀飾部、初學記器物部案:此下綬諸條,與續漢誌輿服皆不合,亦見丁孚漢儀。
綬者,有所承受也。長一丈二尺,法十二月;闊三丈,案:廣韻四十四有注引作“廣三尺”。(八三)法天地人。舊用赤葦,示不忘古也。秦漢易之以絲,今綬如此。北堂書鈔儀飾部
乘輿綬,黃地案:初學記引下有“骨”字。白羽,青絳綠,(八四)五采,四百首,長二丈三尺。北堂書鈔儀飾部、初學記器物部
諸王綬,四采,絳地案:初學記引有“骨”字。白羽,案:北堂書鈔引作“黃地黃羽”,誤。(八五)青黃綠案:“綠”上當有“去”字。赤圭,(八六)二百六十首,長二丈一尺。侯綬,絳地,縹紺,百二十首,長二丈案:“二”當作“一”。八尺。(八七)北堂書鈔儀飾部、初學記器物部
公、侯、將軍,三采,案:“三”當作“二”,下當有“紫白純”三字,見通典禮。(八八)紫圭,長有一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同。(八九)北堂書鈔儀飾部案:初學記器物部引“丞相、禦史大夫、匈奴亦同”。
九卿、中二千石,青綬,三采,青白紅,純青圭,一丈七尺,一百廿首。北堂書鈔儀式部
二千石,綬羽青地,桃花縹,三采,百二十首,長丈七尺。(九0)黃綬,(九一)黃絲,一采,八十首,長丈七尺。民織綬皆如式,不如式,沒入官也。北堂書鈔儀飾部、初學記器物部
墨綬,白案:“白”字當衍。羽青地,絳二采,長丈七尺。初學記器物部
四百石丞、尉,皆黃綬大冠。北堂書鈔設官部
凡先合單紡為一絲,四絲為一扶,五扶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采純為(一)圭。(九二)首多者精,少者麤,皆廣尺六寸。北堂書鈔儀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