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下號曰皇帝)道,(一)舉措審諦,父天母地,為天下主。太平禦覽皇王部
光武第雖十二,(二)於父子之次,於成帝為兄弟,於哀帝為諸父,於平帝為祖父,皆不可為之後。上至元帝,於光武為父,故上繼元帝而為九代。故河圖雲“赤九會昌”,謂光武也。後漢書光武紀注
皇後稱椒房,取其蕃實之義也。案:初學記、一切經音義引作“國風美其繁興”。(三)太平禦覽引作“美其繁蕪”,在下文引詩下。詩雲:“椒聊之實,蕃衍盈升。”案:太平禦覽引作“蔓延盈升”。以椒塗室,取溫暖除惡氣也。案:廣韻四霄注引作“取其溫也”。(四)猶天子朱泥殿上,曰丹墀也。後漢書皇後紀注、初學記中宮部、藝文類聚後妃部、一切經音義十九、錦繡萬花穀九、白帖三十七、太平禦覽皇親部、居處部案:文選景福殿賦注引作漢舊儀
婕妤以下,皆居掖庭。後漢書班固傳注、文選西都賦注
掖庭,後宮所處。中宮,謂諸中人。後漢書宦者傳論注(五)
姬,內官也,秩比二千石,位次婕妤下,在八子上。漢書文帝紀臣瓚注案:引作“秩祿令”。
姬妾數百。漢書文帝紀注
北郊壇在城西北角,去城一裏所。謂方壇四陛,但存壇祠舍而已。其鼓吹樂及舞人禦帳,皆從南郊之具。地隻位南麵西上,高皇後配,西麵,皆在壇上。地理群神從食壇下。南郊焚犢,北郊埋犢。後漢書光武紀注
祭地於河東汾陰後土宮。宮曲入河,古之祭地,澤中方丘也。以夏至日祭,其禮儀如祭天。後漢書光武紀注
馬第伯封禪儀記曰:案:封禪儀馬第伯所作,劭錄之於此書。群書注有引“封禪儀”,或引“馬第伯封禪記”者,皆此書文也。史記孝武本紀索隱:封禪儀,見應劭漢官儀。“車駕正月二十八日發雒陽宮,二月九日到魯,遣守謁者郭堅伯將徒五百人治泰山道。十日,魯遣宗室諸劉及孔氏、瑕邱丁氏上壽受賜,皆詣孔氏宅,賜酒肉。十一日發,十二日宿奉高。是日遣虎賁郎將先上山,三案行。還,益治道徒(
一)千人。(六)十五日,始齋。案:通典引下作”諸扈從王公以下,及東方諸侯盡齋“十四字,無下文一段。國家居太守府舍,諸王居府中,諸侯在縣庭中齋。諸卿、校尉、將軍、大夫、黃門郎、百官及宋公、衛公、褒成侯、東方諸侯、雒中小侯齋城外汶水上。太尉、太常齋山虞。馬第伯自雲,某等七十人先之山虞,觀祭山壇及故明堂宮郎官等郊肆處。入其幕府,觀治石。石二枚,狀博平,圓九尺,此壇上石也。其一石,武帝時石也。時用五車不能上也,因置山下為屋,號五車石。四維距石長丈二,案:通典引”二“下有”尺“字。廣二尺,厚尺半所,四枚。檢石長三尺,廣六寸,狀如封篋。長檢十枚。一紀號石,高丈二尺,廣三尺,厚尺二寸,名曰立石。一枚,刻文字,紀功德。案:太平禦覽地部引作”石二枚,一是武帝時石,用五車載不能上,因置山中為屋,號五車石。一是刻號紀功德,立壇上“。藝文類聚地部引同。(七)是朝上山騎行,往往道峻峭,下騎,步牽馬,乍步乍騎,且相半,至中觀留馬。去平地二十裏,南向極望無不睹。案:通典引”望“作”眺“。仰望天關,如從穀底仰觀抗峰。其為高也,如視浮雲。其峻也,石壁窅窱,如無道徑。遙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為白石或雪,案:太平禦覽地部引作”望人如盂升,或以為小白石,或以為冰雪“。久之,白者移過樹,乃知是人也。案:通典引”遙望“至此二十七字無。殊不可上,四布僵臥石上,有頃複蘇。亦賴齎酒脯,處處有泉水,目輒為之明。複勉強相將行,到天關,自以已至也,問道中人,(言)尚十餘裏。(八)其道旁山脅,大者廣八九尺,狹者五六尺。仰視岩石案:通典引”視“作”窺“。鬆樹,鬱鬱蒼蒼,若在雲中。俛視溪穀,碌碌不可見丈尺。遂至天門之下,仰視天門,窔遼如從穴中視天。直上七裏,賴其羊腸逶迤,名曰環道,往往有索,可得而登也。兩從者扶挾,(九)前人相牽,後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後人頂,如畫重累人矣。案:通典引”矣“作”
耳“。所謂摩胸?石,捫天之難也。初上此道,行十餘步一休,稍疲,咽唇燋,五六步一休。牒牒據頓,地不避濕闇,前有燥地,目視而兩腳不隨。案:通典引”所謂“至此五十一字無。早食上,脯後到天門。郭使者得銅物。銅物形狀如鍾,又方柄有孔,莫能識,疑封禪具也。得之者,汝南召陵人,姓楊名通。東上一裏餘,得木甲。木甲者,武帝時神也。東北百餘步,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闕在南方,漢武在其北。二十餘步,得北垂圓台,高九尺,方圓三丈所,有兩陛。人不得從,上從東陛上。台上有壇,方一丈二尺所,上有方石,四維有距石,四麵有闕。鄉壇再拜謁,人多置錢物壇上,亦不埽除。國家上見之,則詔書所謂酢?酸棗案:太平禦覽果部兩引雲:光武封泰山,上壇見酢?酸棗。上問其故,主者曰:”百官上者所置“。上曰:”封禪大禮,千歲一會,衣冠士大夫何故爾也!“(一0)狼藉,散錢處數百,幣帛具,道是武帝封禪至泰山下,未及上,百官為先上,案:續漢誌補注引無”先“字,(一一)通典引有。跪拜,置?棗錢於道以求福,即此也。東山名曰日觀,案:藝文類聚天部、太平禦覽地部引作”泰山東南有峰名曰日觀“。(一二)水經注汶水引作”東南山頂“。日觀者,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所。秦觀者,望見長安;案:文選顏延年詩注引此作”漢舊儀“。(一三)吳觀者,望見會稽;周觀者,望見齊西。(一四)北有石室。壇以南有玉盤,中有玉龜。案:藝文類聚禮部、雜器物部、文選張平子四愁詩注、白帖十三、太平禦覽器物部、珍寶部引同。山南脅神泉,飲之極清美利人。日入下去,行數環。日暮時頗雨,不見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舉足隨之。比至天門下,夜人定矣。”續漢誌補注、通典禮案:通典引文多刪節。
太山盤道屈曲而上,凡五十餘盤。經小天門、大天門,如從穴中視天?矣。(一五)案:太平禦覽居處部引“泰山有天?”。自下至古封禪處,凡四十裏。山頂西岩為仙人石閭,東岩為介邱,案:下本有“
東南岩名日觀”一段,已見上,今刪。黃河去太山二百餘裏,於祠所瞻黃河如帶,若在山址。山南有廟,悉種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圍,(
一六)相傳雲漢武所種。小天門有秦時五大夫鬆,見在。初學記地部、太平禦覽地部
泰山東上七十裏至天門。初學記地部
秦始皇上封太山,逢疾風暴雨,賴得鬆樹,(一七)因複其下,封為五大夫。(一八)藝文類聚木部、太平禦覽木部、事類賦木部
車駕十九日之山虞,國家居亭,案:藝文類聚禮部引作“建武三十一年東巡狩。二月九日到魯。十九日國家居亭”。百官布野。此日山上雲氣成宮闕,百官並見之。二十一日夕牲時,白氣廣一丈,東南極望致濃厚。時天清和無雲。瑞命篇“岱嶽之瑞,以日為應”也。(一九)續漢誌補注案:補注皆作“封禪儀”,下同。
建武三十二年,車駕東巡狩。正月二十八日發雒陽宮。二月九日到魯。十二日宿奉高。
十五日始齋。十九日之山虞,國家居亭。二十一日夕牲。二十二日祭(天),(二0)日高三丈所,燔燎正北鄉。(二一)禮畢,百官以次上,國家時禦輦,人挽升車也。北堂書鈔禮儀部案:“車”當作“山”。(二二)
晨祭也。日高二丈所,燔燎煙正北也。續漢誌補注
百官各以次上。郡儲輦三百,為貴臣、諸公、王、侯,卿、大夫、百官皆步上,少用輦。(輦者)(二三)續漢誌補注
國家禦首輦,人挽升山。案:北堂書鈔車部引作“乘王輦以升山”。至中觀休,須臾複上。續漢誌補注須臾,群臣畢就位。續漢誌補注
國家台上北麵,虎賁陛戟台下。續漢誌補注
建武三十二年二月辛卯,登封太山。皇帝北麵,尚書令奉玉牒檢進,南麵跪。太常曰:“請封。”皇帝親封畢,退複位。太常曰:“請拜。”皇帝再拜。大行禮畢,(二四)群臣皆呼萬歲。命人發壇上石,尚書令藏玉牒,封石檢也。北堂書鈔禮儀部三引(二五)
騶騎二千餘人發壇上方石。續漢誌補注
以金為繩,以石為泥,南三檢,(二六)案:續漢誌補注、通典引無“為泥南”三字。東方、西方各二檢。案:“二”當依通典引作“三”。(二七)又案:續漢誌、通典皆雲東西各三,南北各二,此有誤。檢中石泥及壇土,色赤白黑,案:“赤”上當有“青”字。(二八)各依如其方色。續漢誌補注、通典禮、北堂書鈔禮儀部
封禪太山,即武帝封處,累其石,登壇,置玉牒書封石此中,複封石檢。藝文類聚禮部
群臣稱萬歲,音動山穀,有青氣屬天,(二九)遙望不見山巔,山巔人在氣中,不知也。(三0)續漢誌補注、北堂書鈔禮儀部、太平禦覽天部案:續漢誌補注引無“青”字。北堂書鈔天部引作“白氣”。
世祖封禪,久案:“久”當作“夕”。(三一)有白氣一丈,東南(
極望),(三二)正直壇所,有青氣上與天屬,遙望不見巔,(三三)瑞命之符也。太平禦覽休征部
元封封禪,書有白氣,案:“書”當作“晝”。夜有光,下天下案:此“下”字當衍。闕石門。(三四)藝文類聚禮部
封畢有頃,詔百官以次下,國家隨後。數百人維持行,相逢推,百官連延二十餘裏。道多迫小,深溪高岸數百丈。步從匍匐邪上,起近炬火,止亦駱驛。步從觸擊大石,石聲正讙,但讙石見相應和者。(三五)腸不能已,口不能默。夜半後到,百官明日乃訖。其中老者氣劣不能行,臥岩石下。(三六)明日早,太醫令複遵問起居,國家雲:“昨上下山,欲行迫前,(三七)欲休則後人所蹈,道峻危險,恐不能度。國家不勞,百官以下露臥水飲,無一人蹉跌,無一人疾病,豈非天邪!”泰山率多暴雨,如今上直下柴祭封登,青晏溫和。明日上壽,賜百官省事。事畢發,暮宿奉高三十裏。明日發,至梁甫九十裏夕牲。續漢誌補注案:此條有誤字。
功效如彼,天應如此,群臣上壽,國家不聽。續漢誌補注
建武三十二年,車駕東巡狩。二月二十二日祭(上)(天)。(三八)日中到山,禮畢,群臣稱萬歲。有頃詔百官以次下。明案:當有“
日”字。(三九)問起居。二十四日發,至梁父九十裏夕牲。二十五日禪祭於梁陰。(四0)陽者祭天,陰者祭地。始元舊禮,以高帝配天,高後配地。北堂書鈔設官部
明堂四麵起土作塹,上作橋,塹中無水。明堂去平城門二裏所,天子出,從平城門,先曆明堂,乃至郊祀。後漢書光武紀注
辟雍去明堂三百步。車駕臨辟雍,從北門入。三月、九月,皆於中行鄉射禮。辟雍以水周其外,以節觀者。諸侯曰泮宮。東西南有水,北無,下天子也。後漢書光武紀注
辟雍四門外有水,以節觀者。門外皆有橋。後漢書儒林傳序注
大射於曲台。漢書藝文誌如淳注(四一)
春三月,秋九月,習鄉射禮,禮生皆使太學學生。後漢書儒林傳序注
立春之日,遣使者賜文官司徒、司空帛三十匹,案:續漢誌補注引作“四十匹”。九卿十五匹;武官太尉、大將軍各六十匹,執金吾、諸校尉各三十匹。武官倍於文官。續漢誌補注、通典職官、太平禦覽時序部案:續漢誌補注引作“名秩”,在立秋下。
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於墓側,(四二)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其親寢所宮人,隨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陳莊具。天子以正月上原陵,公卿百官及諸侯王、郡國計吏皆當軒下,占其郡國穀價四方改易,欲先帝魂魄聞之也。後漢書明帝紀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