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認為清朝的滅亡是1912年辛亥革命黨人風起雲湧的直接結果,其實,真正了解這一曆史背景的人,無不認識到清朝之滅亡早在甲午一戰中就定局了。國人的遲遲不覺悟,才是我們打得一敗塗地真正的、直接的原因。就在黃海一仗打敗的這一年,一個駭人聽聞的不平等條約簽訂了,國民的恨心更是平地而起。可是這恨心又是個扭曲型的。認為洋人就是郭嵩燾這些人給招引進來的。要是關閉著,國鎖著,一步也不讓洋鬼子闖進國門來,該有多好!領兵人物中最典型的仇洋排外派董福祥原是左宗棠手下一員虎將,他在西北卓著戰功,後任喀什葛爾總督,1897年調防京師,任武衛後軍統領,1900年,在某些大腦人物的慫恿下,他率眾圍攻各國使領館,將戰火燒得通紅。八國聯軍指為元凶,攻入北京,妄想將中國私下裏瓜分,各自占據勢力範圍。這樣就迫使中國人民不得起而自衛。朝廷無能,老百姓隻好自己組織起來由扶清滅洋到掃清滅洋。義和團由一小支義和拳起蒂,繼由白蓮教、八卦教、大刀會、義和拳合並,迅速壯大起來,特別是在京津一帶勢力大張,在董福祥的指揮下,在廊坊與紫竹林與敵周旋。洋兵不敵這風起雲湧的群眾運動,節節敗退。但是義和團靠的隻是血肉之軀,終於敵不住敵人的長槍大炮。一旦堅守不住,便如大堤潰決,敗下陣來。1901年9月,貽害子孫萬代的《辛醜條約》訂立,弱國更陷於泥沼深潭,難以自強了。
可是不明就裏的民間怨忿卻掉轉方向,對著洋務派來,一時間掀起了一陣聲討洋務派的高潮,郭嵩燾更成了頭號靶子。那時,郭大人已經逝世10年,仍不能得免譴責。義和團放出話來,要把郭嵩燾的墳墓挖轉,要腰斬郭屍以謝國人。長眠於地下的郭公又何曾安眠於一時?到了文革風暴中,紅衛兵果然將郭的墳墓刨了個底朝天,拋屍荒野。要不是墓廬屋的廖冬生老人心地善良,用兩口缸將郭的屍骨收檢藏好,郭的幾根白骨也留不住的。他的後人也如驚弓之鳥,四散逃亡,誰還敢提掃墓的話呀!這一是非似乎永無澄清之日了。
晚清的一大名臣與世告辭後,社會上的震動還是不小的。士林對他評價甚高。俞樾有聯挽曰:
為翰苑,為封疆,為海外遒軒,青史長留不朽事;
是同年,是前輩,是楚中耆宿,白頭頓失老成人。
郭嵩燾的學生嚴複有聯挽曰:
平生蒙國士之知,而今鶴翅懵懂,激賞深慚羊叔子;
惟公負獨醒之累,在昔蛾眉謠諑,離憂豈僅屈靈均。
這雖隻是一部分士子對郭公的懷念,卻正代表著公論也。
究竟有多少人至今仍然認為國家的每一處關口都閉好,國門都鎖好,幹嗎要聽郭嵩燾之流放棄閉關鎖國的“良策”,聽任他們叫喊洋務呢?中國閉關鎖國了一千多年,不是也過了一千多年的太平盛世麼?是的,郭嵩燾從他22歲起就悉心洋務,一往無前。他的見解較之後來的變法維新派還徹底許多,還早許久。他是個十足的革命先行者。
直到他死後又過了一二十年,康梁變法維新之風才平地刮起。先是一小批人運行於地下,然後是一大批人,最後是更大的一批人如夢初醒,高舉廢帝製、興共和的大旗,熱火朝天地鬧起來。譚嗣同、唐才常、黃興、蔡鍔以及孫中山的相繼橫空出世,一個省一個省地轉向革命,終於使腐朽的宮殿一朝崩塌,幾百年的清王朝壽終正寢。郭嵩燾所夢寐以求的興共和、廢帝製,改一人獨裁為君民共主,終於出現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從此可以步日本之後塵,仿效西方棄舊圖新、興邦強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