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雖然一度被袁世凱等大陰謀家存心攫取革命的勝利果實,企圖皇袍加身,重登帝座,終被革命的洪流所淹沒,曆史畢竟沒有被拉回到那條回頭路上去。嵩燾公在地下也許又一度受到驚嚇,不得安身。但革命的列車過來了。他無虞了。
再以後的一段曆史便是撲朔迷離、變化萬千、萬千言論、莫衷一是的時期。也一直沒有人能在冷靜之餘,站出來為郭嵩燾說一說真話,論一論是非。曆史還未能以本來麵目聞世。
直到郭嵩燾死後的100年,全國改革開放有了一個全新的棋局,因而也才終於有了全國史學界的嶽陽會議的召開,開拓對郭嵩燾這個挨了一輩子罵的“反麵”人物的重新評價;在他逝世11O周年之際,才終於有了這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長篇近代史小說的問世;才終於有地方一級的領導人考慮如何為他修複墳墓,還郭嵩燾以“湘賢人物”的曆史地位;才終於有數以百計的年輕學子(碩士、博士、研究生)以郭嵩燾思想為課題在進行深入的研究;影視屏也才終於有了一個新的說法,認為過去我們重視了曆史題材的文學藝術的表現,而忽略了本來應該更加重視的“近代史題材”的研究。
近一時期以來,郭嵩燾的家鄉湖南湘陰、汨羅兩縣引起了對這一人物的重視,他的墓修複了,他的故居也將和左宗棠的有關遺址逐步加以整修,該劃出的建築麵積已如數劃出。紀念左郭這兩個近代史上頗具分量的人物將被提上日程。
郭嵩燾挨了一輩子的罵,《南方周末》還發表了大塊文章,為他把“漢奸”的罪名加以洗雪。他這個一輩子憂國憂民的人,竟一輩子不為國人所理解。這是有識之士在人生道路上最大的痛苦。朝廷把個見多識遠、功高日月的人打入冷宮,死了還對他不解恨似地。當然,人言、是非倥往十年、百年隻是白駒過隙,隻要一旦一個民族有了覺醒之日,這挨過的臭罵,這不公的待遇,也就漸漸地還了公道。這一段用血和淚寫成的曆史的真正價值也就突顯出來了。梁啟超說過,魏源與郭嵩燾是為講求西學之先驅。康梁等人就是從這幾位先賢的言行、著作中悟著革命的大道理的。在那種年代,郭嵩燾是注定不會被重視、被肯定的。他死後,李鴻章奏請朝廷囑國史館為郭嵩燾立傳,頒傳諡號,誰知上諭竟是:“(郭)所著書籍頗滋物議,所請著不實行。”悲劇也者,此之謂也。請允許我用郭嵩燾自己的一句話來作為本書的結束語吧:
“……流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他對自己所持有趵信念是無可動搖的。
現在才過去了五代、百齡,大家就逐漸識得人間曾經有過一個姓郭的人了。
鄧小平同誌在世時,有一次,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來訪,問及郭嵩燾公使的墓地情況,想讓英國駐華大使代表英國人民前去吊祭一番。因為在英國人的心目中,郭公使堪稱學識一流,人品上乘,不愧為中國欽差,十分受人尊敬。
2003年3月,新華社及時發出電訊,報導了郭墓修複的情況。
我想,嵩燾公在天之靈也可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