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女性寫作的多音交響(2)(2 / 3)

白鷺鷥在田邊

秋風冬霜白白的身影飛來去白鷺鷥在田邊等阮的腳步來伴伊伴伊過了風過了雨搖搖的腳步親像一隻風中吟唱找食的慈鳥白鷺鷥在田邊等阮搖搖的腳步等過了風等過了雨過了炎熱和寒露伊說阮呀忘了鹽田地不知去到天邊那個遙遙好所在在這樣一片鹽田上生活過的蔡素芬,她心中深藏一個童年的故鄉,人情的故鄉,風土的故鄉;每每返鄉的時刻,“土地的美與純淨一下勾起了人事的感念,一群鹽田兒女的歡喜悲愁全來到心間。”而當她將這一切訴諸筆端的時候,《鹽田兒女》又何嚐不是以精神還鄉的的方式,喚起了我們對於故鄉風貌、生命本4和成長歲月的全部憶念。

人生拆解:新世代女作家的寫作態勢

文壇新生代的不斷湧現,往往以蓬勃的生命力和前衛的藝術個性,激活當下的文學創作,有時甚至會開啟一個文學時代。90年代崛起於台灣文壇的新世代女作家,是以鮮明的代際特征,傳達出於不同於以往世代作家的更年輕的聲音。

從台灣新世代女作家的成長背景來看,她們多出於1965年以後,70年代之間。其主要作家及出生年代可以列出的有:宇文正(1964年)、張瀛太(1965年)、鍾文音(1965年)、林麗芬(1966年)、杜修蘭(1966年)、朱國珍(1967)、陳淑瑤(1967年)、成英姝(1968年)、郝譽翔(1969年)、賴香吟(1969年)、淩明玉(1969年)、劉叔慧(1969年)、張慧菁(1969年)、邱妙津(1969年)、陳雪(1970年)、洪淩(1971年)等等。對於新世代女作家而言,成長的歲月所麵對的,有台灣社會轉型以後的都市化生活場景,有八九十年代以來由大眾文化、後現代主義思潮以及多種意識形態話語相交織的文化生態環境,當然也有日趨多元化、個性化的文學版圖。這種紛繁而喧嘩的生存背景,一開始就為她們人生設計與文學路向的多樣化選擇提供了可能性。在台灣教育普及的背景上,這群新世代女作家大都經曆了大學校0的成長,甚至擁有碩士乃至博士的高階學位。生活在大眾傳媒與全民教育的時代,她們的職業又多與報刊雜誌、電視電台、影視業、出版社、高等院校相關,且其中不少人有出洋留學的經曆,所以人生閱曆雖然年輕,文化視野卻不狹窄,更多地擁有資訊時代的社會生活信息。這使她們的創作一出道,就顯示出開放的、多元化的姿態與藝術流向。

就新世代女作家躍出文壇的方式而言,她們多憑借報刊媒體創設文學獎的管道嶄露頭角,引人矚目。上述作家一般在大學時代開始寫作,躋身文壇之前也曾有過艱苦的創作過程和無人問津的冷遇,後來在名目繁多的文學評獎中一鳴驚人,應合了當前台灣文學新人崛起文壇的標準模式。九0年代文壇新人的得獎,主要是以兩報(聯合報、中國時報)三刊(《聯合文學》、《幼獅文藝》、《台灣新文學》)為陣地,另外也有台北文學獎、洪醒夫小說獎以及各類校0文學獎等等。與此同時,爾雅出版社每年一度的短篇小說選,也為新世代女作家的登壇提供了平台。郝譽翔的《二三00,洪荒》、《餓》,賴香吟的《清晨茉莉》、《熱蘭遮》,張瀛太的《飛來一朵蜻蜓花》、《夜夜盜取你的美麗》,朱國珍的《尋找楊淑芬》,淩明玉的《圖書館之戀》,劉叔慧的《素麵》,陳淑瑤的《女兒井》,張惠菁的《小雪》,成英姝的《三個女人對強暴犯的私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失憶轅失業》,林麗芬的《女子學校男老師》等等,都是90年代以來年度小說選榜上有名的作品。新世代作家得獎之後,又多在聯合文學、皇冠、九歌、6流、探索五家出版社出版作品集。這樣,來自文學獎、年度作品選與出版社幾方麵的合力,為90年代新世代女作家的創作提供了競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