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新女性主義文學的異軍突起(6)(1 / 3)

以長篇小說《女強人》而馳名台灣文壇的朱秀娟自己就是一個精明幹練、樂觀自信的女強人。她以文商並進的傳奇經曆成為文壇的一個“異數”;又以作品中的女性人格的現代構建,帶來80年代新女性文學的時代亮點和希望所在。

朱秀娟走上文壇之前,一直沿著投身商界的方向,做著各種知識儲備和人生努力。台北恕強高中畢業後,她本人因高考失利而就讀銘傳商業女子專科學校會計統計係,男友王其涵則順利讀完政大赴美留學,朱秀娟繼之赴美結婚。留居三年,1963年返台投入商界。曾服務於台灣複興紡織公司,台灣產物保險公司,現任多家貿易公司負責人。在商界沉浮多年,和一些商界女性頗多接觸,朱秀娟深感她們有膽有識,可歌可頌,為現代女性樹立了人生楷模。同時,朱秀娟少年時代形成的“叛逆而倔強,好勝而自尊”的性格,她作家中長姊敢做敢當的氣度,在學校裏一直擔任班長的強者角色,加之後來的職業鍛煉,這一切不僅成就了她的女強人氣質,也給她帶來獨特的生活素材和寫作經驗。

朱秀娟走上文學道路,不是偶然的。朱秀娟的父親愛看武俠書,母親喜歡看言情小說,家裏書架上擺了許多中外文學名著。朱秀娟耳濡目染,也成了地道的“小說迷”。先是王度盧的武俠小說,繼而是曹雪芹的《紅樓夢》,尤其令她愛不釋手,對她發生重大影響。她堅持寫日記,喜愛作文,初中時代在同學中就有“小文豪”之稱。當年她的國文老師曾預言,朱秀娟日後能成為作家,而真正實現這個文學夢,是在多年之後。高中時代的朱秀娟也曾嚐試寫小說,但寫好後不敢拿出去,而是悄悄藏起來。後來邂逅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受其鼓勵遂嚐試投稿。朱秀娟60年代開始小說創作,雖然出道較晚,卻是一個長篇小說的高產作家,如今己出版32本小說。自躋身文壇以來,朱秀娟的作品獲得多種文學獎,如“中山學術文學獎”、“年度中國文藝獎”、“金鍾獎”、北美文藝協會“學作有恒”獎、“‘海峽情’小說一等獎”等。但真正奠定朱秀娟文壇地位的,當數獲得1984年“中山學術文學獎”的《女強人》。就是這部小說,讓朱秀娟成為台灣家喻戶曉的人物。

朱秀娼談到她由商從文的動機時說:“我的創作生涯開始得很晚,學校畢業後,就在社會上做事,深感世事無常,自己所擁有的實在是太少太少,再加上我酷愛閱讀,頓然希望如能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留下來的活,當可足慰平生了。”朱秀娟的創作目的,就是要用文字留下自己思想的足跡;但其作品的社會作用和在讀者中產生的反響,已把她推上了時代見證人和婦女代言人的地位。朱秀娟的長篇小說往往以自我生命體驗的融入,在曲折但不離奇的故事中去展現女主角的生活和命運。長篇處女作《雨荷》,通過描寫她自身的婚姻故事,來懺悔對一段純真感情的漠視,那種幼稚與驕傲,使自己的婚姻拖延到三十出頭才開始。《破落戶的春天》裏的那一對分離很久的留學生情侶,曆經情感的磨難,終於在破落戶小城尋求到愛情的春天。這種婚姻故事,也或多或少的帶有作者的自傳色彩。朱秀娟說道:“我的婚姻就是在美國那破落戶似的小城中完成的。那裏的人與事至今仍鮮明地活在我心底。”《歸雁》和《萬裏心航》也是描寫留學生生活的;《晚霜》則是探討家庭的不快和婚姻中的“外遇”,表現了女主人公不平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朱秀娟筆下最突出的人物塑造,是事業女性的形象。《女強人》、《萬裏心航》、《丹霞飄》等作品,都為女性獨立人格的構建發出了時代的的最強音。當今時代的新女性,更多地馳騁在事業的疆場,敢與男性一較短長,也不畏懼風雨人生的獨立出征。置身於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生活之中,接受著現代文明意識的熏陶,她們比之過去的女性,有了更為闊大的社會天地和人生胸懷;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她們的聰明智慧,能力才幹也開始擁有用武之地。特別是她們對於女性主體性和現代人格的構建,更代表了新女性成長的方向。當今社會的現實是,“人際之間生存競爭的激烈,從求學時期就已開始,到了社會更顯得多種多樣。特別是女性的普遍參與競爭,使這個社會益見多彩多姿。朱秀娟所著的《女強人》,詮釋了這個時代,也提出了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女強人》創作完成後,首先在台灣《中央日報》副刊推出,連載時間將近5個月。自1984年3月在台灣出版以來,迄今再版已達70次之多。島內還掀起了一股“女強人”熱,不少報刊、電視台開辟專欄,就“女強人”這一話題展開討論,許多部門與社會團體,紛紛邀請朱秀娟前去演講。朱秀娟也因《女強人》而連續三年榮登台灣十大暢銷作家排行榜。這部作品被改編成廣播劇和電視劇搬上屏幕後,讀者和觀眾引發了“女強人就是朱秀娟”的反響。作者自謙道:“哦!不,女強人是我的一部長篇小說的名字,那當中當然有我對現實的,也傾注了我個人的信念及精神,但是人物情節都是設計出來的。”朱秀娟曾在台灣的演講中,對她心目中的“女強人”作了如下詮釋。她認為“女強人”不應是咄咄逼人的女人,她應該具備現代女性的四種素質:一是聰明而智慧;二是頭腦清醒,不情緒化;三是具有包容性;四是樂觀進取。正是得力於朱秀娟深厚豐富的生活基礎,得力於她將體驗、信念和精神的全身心融入,這種自我形象在作品中的體現,才使小說具有真切、感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