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金庸堅決請求允許他入學,最終獲得劍橋校方同意。陳寅恪說過一句名言:“不求學位,隻求學問。”金庸正是抱著這樣的信念申請就讀劍橋博士學位的,他明確表示,這次入讀劍橋,誌在求學而非為求學位,為的是向他敬重的近代著名曆史學家王國維、陳寅恪、錢穆等先驅學習,追隨前輩,終生學習,廣求學問,以增見識。
春秋時的晉平公,政績不凡,學問也不錯。在他70歲的時候,他依然還希望多讀點書,多長點知識,總覺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太有限了。可是70歲的人再去學習,困難是很多的,晉平公對自己的想法還不自信,於是就去詢問他的賢明臣子師曠。
師曠是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學多才,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心裏亮堂著呢。晉平公問師曠:“你看,我已經70歲了,年紀的確老了,可是我還很希望再讀些書,長些學問,又總是沒有信心,現在學習是否太晚了呢?”
師曠回答道:“您說太晚了,那為什麼不把蠟燭點起來呢?”
晉平公不明白師曠在說什麼,便說:“我在跟你說正經話,你跟我瞎扯什麼?哪有做臣子的隨便戲弄國君的呢?”師曠連忙說:“大王,您誤會了,我這個雙目失明的臣子,怎麼敢隨便戲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認真地跟您談學習的事呢。”晉平公說:“此話怎麼講?”
師曠回答說:“我聽說,人在少年時代好學,就如同獲得了早晨溫暖的陽光一樣,那太陽越照越亮,時間也就長;人在壯年的時候好學,就好比獲得了中午明亮的陽光一樣,雖然中午的太陽已走了一半,可它的力量很強,時間也還有許多;人到老年的時候好學,雖然已日暮,沒有了陽光,可他還可以借助蠟燭啊,蠟燭的光亮雖然不怎麼明亮,也總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晉平公恍然大悟,高興地說:“你說得太好了,的確如此,我有信心了。”
誠然,不愛學習,即使大白天睜著眼,也隻能兩眼一摸黑;隻有經常學習,不論年少年長,學問越多心裏越亮堂,才不至於盲目處世,糊塗做人。
在德國還有一位“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人物。在離德國科隆不遠的西比希城,約翰娜·瑪克司夫人可是個響當當的人物。早在1994年,當時她已70歲高齡,經過長達6年的刻苦攻讀,完成了學業,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科隆大學的教育學碩士文憑。9年後,瑪克司夫人又在年近八旬時,完成了長達200頁的博士論文,最後被科隆大學授予教育學博士學位。小城的市民們,無不對這位孜孜不倦的老人讚歎不已,由此她還當選為該城“最偉大的女性”。
隻有善於不斷學習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不斷學習,終生受益
在信息社會,知識是要經常更新的,這十分重要。有的人掌握的知識的確很豐富,但也未免在自鳴得意的同時遇到不可救藥的麻煩。我們必須知道,追求知識永遠沒有止境,隻有我們不斷堅持努力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才能適應和跟上社會的發展。
根據個人的發展方向,適時地選擇需要學習的知識範圍,製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積極地進行自主學習,並把學到的東西應用於實踐,通過實踐來檢驗學習效果。在不斷的學習與檢驗中,完善自我,走向出色。學習,應當成為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做到“終生學習”。
要想達到令人滿意的學習效果,必須具備堅實的基礎。基礎不是一天就可以打好的,它需要一個艱辛的積累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等到“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之時,也就是你學有所成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