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特·司各特爵士有一句名言:“每個人所受教育的精華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給自己的東西。”已故的爵士本傑明·布隆迪先生時常愉快地回憶起這句話來,他過去常常慶幸自己曾經進行過係統的自學,這一名言同樣適用於每一個在文、理科或藝術領域內的成就卓著者。學校裏獲取的教育其價值主要在於訓練思維並使其適應以後的學習和應用。一般說來,別人傳授給我們的知識遠不如通過自己勤奮學習所得的知識深刻久遠。自己掌握的知識將成為一筆完全屬於自己的財富。
如果你是一個精明的人,你就應當學會用時間為自己“投資”,為自己“充電”,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培養自己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
上學是幸福的,我們在學校的時候,不用擔心生存的艱難,不用考慮下一步如何找到自己的落腳點,總而言之,求學時期是最輕鬆的時光,也是“充電”的最佳時機。
在離開校園生活好多年之後,你或許有時還在惦念那段“充電”的日子,但時光是不能倒流的。最現實的做法是不妨研究研究自己腳下的路該如何走。當然,要走好“路”,先要思考思考離開學校以後,如何進一步給自己“充電”。
“自主學習”是從學校裏出來後,為進一步加強自身實力,而隨著時代的步伐掌握原來在課堂上沒有學到的新知識、新內容。學習,是每天的任務,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一旦鬆懈,別人很快就會超過你,而你要“攆”不僅很辛苦,而且因為人家也在不斷進步,以致你想趕超也幾乎不可能。一個善於堅持不懈學習的人,即使底子差一點,前途也一定是光明的。
常聽人為學習找借口:“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來冬又至,不如等待到來年。”其實,這隻是懶人的借口。不論你有多忙,一天中抽出點時間來學習,有百利而無一害。愛因斯坦說過:“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
究竟學什麼呢?自主學習,就是自己給自己安排“課程”和“課本”。這裏的“課本”並不是指現成的書籍,而是完全結合自身實際來設計學習計劃。一方麵要把你自己將來要從事的工作和目標作為選擇“課程”的依據,從而確定“專業課程”。如果你將來想做企業老板,就要把經營管理和財務作為主要課程;如果你將來想成為專業技術主管,不僅要學習與專業有關的知識,還要學習人力資源管理方麵的內容等等;另一方麵就是要把鍛煉自己做人的品質,以及社會適應和競爭能力,當做學習的目標,因為,這是“公共課”,而且是最關鍵的。
而我們的課堂在哪裏·“課堂”就是社會,具體而言就是我們所處的環境。而你接觸的每一個人,無論是同事、下級還是領導,都是你的老師。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一次在圖書館看書時,很快就進入了狀態,忘記了身邊的一切,包括時間。不知道過了多久,圖書館鈴聲響了好幾遍,管理員催促大家離館,可是楊振寧專注於自己研究的資料,完全沒有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就這樣,他在圖書館裏過了一夜。楊振寧非常珍惜時間,在他的時間表裏,沒有節假日的安排。長期的磨煉,使他可以抓緊分分秒秒進行思考和演算。
積累知識能力的提高對你的成功之路有莫大的影響。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我們必須注重自己的學習能力,必須能夠勤於學習,善於學習,並且終生學習,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
學習是終生的需要
生命不休,學習不止,尤其是信息革命時代,每一個欲成大事的人都應該認識到,學習將成為終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