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剛柔相濟,性格隨和為淡定(2)(1 / 2)

馬超是為人過剛的典型例子。作為三國中的驍將,他聯合韓遂一起對曹操發動進攻,而且節節勝利。而曹操則利用馬超過剛的弱點,用反間計來離間馬超對韓遂的信任。馬超過剛,他聽不進別人的勸告,卻聽信了讒言,逼迫韓遂投降了曹操,使馬超軍隊大敗。後來馬超又被楊阜算計,被屠了宗族。這都和馬超為人過剛有很大關係。

如果一個人過分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過分地相信自己,過分地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就容易表現得過剛,自然也會傷害周圍的人。

明成祖朱棣攻破南京後,讓方孝孺為他起草詔書,方孝孺不願意,朱棣一再逼迫,方孝孺於是拿起筆寫了四個字“燕賊造反”。朱棣十分憤怒,對方孝孺說:“難道你不怕我誅殺你九族嗎?”方孝孺回答說:“你誅殺我十族我都不怕!”於是朱棣真的把方孝孺的朋友、師生算作第十族一並誅殺。方孝孺的回答很硬氣,但是他的那些朋友和師生卻死得實在是太冤枉。

相對而言,五代十國的馮道做人就不那麼剛烈,而是韌性很強。他的經曆比較離奇,他生活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但並沒有死在亂軍之中,相反他最後活了七十三歲,與孔子同壽。馮道在五代十國時期十分有名望,他並沒有像那些亂世諸侯一樣揭竿而起,而是當了一輩子官。他當官不說,而且在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契丹六個政權中當官,在相位上近三十年。他五次被封公,死後被封為瀛王。

馮道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爭議較大的一個人物,不同的人對他的評價不同,比如歐陽修說他不知道禮義廉恥,司馬光說他是奸臣中最奸詐的;而蘇軾卻說他是佛,李贄把他歸為聖人。這些有爭議的評價我們暫且不管,關鍵問題是馮道在亂世中好好地生存了下來,而且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人如果太剛不僅會讓自己受傷,而且也會讓身邊的人受傷。太剛往往表現為太講原則,很多事情認為自己辦不到,即使丟掉自己現在的一切,也辦不到。讓他說別人一句好話,他做不到;讓他攬上一個別人犯的錯誤,他做不到,他認為誰犯的錯,誰就應該承擔責任。這種人太剛,不能靈活機動,做人不夠聰明圓滑。

人生感悟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表現出適度的柔弱,既是一種修養和內涵,也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是潛龍勿用之時的等待,是將以有為之前的忍耐,當我們遇到危險或者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敵人的時候,表現出柔弱與無助,往往能逢凶化吉。懂得柔弱之智,屈伸之術,遇事謙讓容忍,不敢為天下先,不逞一時之快,留得五湖明月在,何愁無處下金鉤,保存自己,保存實力,終會守得雲開見月明。

★ 收起聰明,適宜笨拙為淡定

至巧不敵至拙。一個人說十句話,如果有九次都正確,人們往往不會稱讚你,因為隻要有一句話說得不對,就會受到眾多的指責;一個人如果十個謀略有九次成功,人們往往也不會十分讚賞,因為如果有一次謀略失敗,人們就會紛紛批評起來。因此,聰明的人應該寧可保持沉默,也千萬不要浮躁多言,寧可表現出來十分笨拙,也千萬不要自作聰明。

衛國人吳起是個十分善於用兵的人,他曾經為魯國國君出力。後來魯國遭到齊國的進攻,魯國國君特別想任用吳起為將軍,然而這時,有人偷偷告訴國君說吳起的妻子就是齊國人,如果任命他當將軍,魯國恐怕會很快滅亡。國君聽說後,就不敢用吳起,然而吳起一心想成功立業,於是殺了妻子,用此來表明他絕對不會去親附齊國。魯國國君看到以後,被吳起的誠意所打動,於是任命他當將軍,不久,魯國軍隊就把齊軍打得大敗。

吳起獲得勝利以後,受到了一些人的嫉妒。這些人開始詆毀吳起。他們說吳起為人猜疑殘忍。他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來魯國,通過他所學的兵法來侍奉國君。國君一懷疑他,他就立即殺掉妻子來表明心跡,無非是想謀求一個職位。然而,魯國是個太小的國家,現在卻成了戰勝國,相信過不了多久,其他各國都會過來謀算魯國。而且魯國和衛國本來很友好,如果國君重用吳起,那麼必然和衛國結仇。魯國國君聽到這話,逐漸開始疏遠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