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導向容易使人們急功近利,追求表麵的外在的東西。而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又容易使人們往往簡單地理解矛盾的兩個方麵。對滿足、成功、富貴、權力等,總是期望達到頂峰,人人在我腳下才好,而對空虛、失敗、貧窮、低下等,則唯恐降臨自己身上。這樣,他們處高位不覺得滿足,處低位反而一蹶不振。這兩個極端都不會使人安寧和快樂,並且,對位高者而言,他們難以守成,很快會轉入低下;而對位低者而言,他們欲速不達。結果是成功也好失敗也罷,一切都處在不安與失意之中。他們所缺乏的正是先哲提出的並加以踐行的“中庸”智慧。
人生感悟
凡事,取乎中,是應付時代和任何事情的良方。中是不偏不倚,不左傾也不右斜的。非中則不能正,非正則不能穩,非穩則不能久。
★ 圓通不圓滑,機智變通為淡定
做人做事必須圓通,隻有圓通才有方式方法可言。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必須分清是非,建立自身的道德原則和價值標準,這是“方”,“無方則不立”。但是,隻有方,沒有圓,為人世事隻是死守著一些規矩和原則,毫無變通之處,過於直率,不講情麵,過於拘泥於禮儀法度,不懂得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把握,則會流於僵硬和刻板。比如,鄭人買履的故事,他在去市場買鞋之前,先量好自己腳的大小尺寸,等到了市場才想起自己忘了拿尺碼。賣鞋的告訴他為什麼不用腳試一試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不信自己的腳。還有刻舟求劍的故事等,就是指這種做人拘泥於已有的條條框框,刻板,僵化,不知變通。做人,要學會圓通,但不能圓滑。
圓通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持經達權。它意味著一個人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對社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能處理得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複雜的局麵能控製得住。
圓滑這兩個字,人們一般是不太喜歡的。那麼,究竟什麼是圓滑呢?它是指一些人在做人做事方麵的不誠實、不負責任,油滑、狡詐、滑頭滑腦。圓滑的人外圓內也圓,為變通而變通,失去原則。有圓無方失之於圓滑。離經而叛道,表麵上看是對人一團和氣,實際上已喪失了原則立場。
圓滑是一種“泛性”。它可以表現在一個人如何做人的各個方麵、各個層次之中:既可以表現在他的“政治行為”之中,也可以表現在人的“工作行為”之中,還可以表現在一個人待人接物的細小事務之中;有成熟意義上的圓滑,如“老奸巨猾”,也有一般意義上的圓滑,如為了占小便宜之類的圓滑。
圓滑的人在回答問題時,不是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而是含含糊糊,模棱兩可,似是而非。比如:“請問要喝咖啡,還是紅茶?”圓滑的人不是明白爽快地回答“咖啡”或“紅茶”,而是這樣回答:“隨便”或“哪樣都可以”。林語堂先生把這種表現稱之為“老猾俏皮”。他打了一個比方:假設一個九月的清晨,秋風倒有一些勁峭的樣兒,有一位年輕小夥子,興衝衝地跑到他的祖父那兒,一把拖著他,硬要他一同去洗海水浴,那老人家不高興,拒絕了他的請求,那少年忍不住露出詫怪的怒容,至於那老年人則僅僅愉悅地微笑一下。這一笑便是俏皮的笑。不過,誰也不能說二者之間誰是對的。
在對某些問題的判斷和看法上,圓滑的人常以“很難說”或“不一定”之類的話來搪塞。每一句話都對,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說了等於沒說。在遇到什麼重大的事或難辦的事時,圓滑的人更是一般不會輕易表態。往往隻在有了“定論”之後才發表他的“智者的高見”,事後諸葛亮的“妙語”比誰說得都好聽。
圓滑的人一般都是“隨風倒”的人。像牆頭上的草,善辨風向,見風就轉舵。這類人,沒有是非標準,“風向”對他們來說是唯一判別的標準,誰上台了就說誰的好,誰下台了又開始說誰的不好。還是毛澤東形容得好,圓滑的人是:山中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牆上葦草,頭重腳輕根底淺。
圓滑的人,情感世界複雜多變。待人接物顯得非常“熱情”,充滿了“溢美”之辭,然而隻要你細細地觀察,這類“熱情”中不乏虛偽的成分。這類人,當麵淨說好話,可一轉臉就變成罵娘的話了。這類人,懷揣一種肮髒的心理,設置一些圈套讓一些不通世故的人往圈套裏鑽。甚至“坑”了人家還要讓他人說一句感激的話。
人生感悟
滿腦子“圓滑”的人,看什麼事情都覺得相當圓滑,連帶看什麼人都覺得醜陋、卑鄙。圓滑者可鄙,提倡做一個圓通而不圓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