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能圓能方,策略高明為淡定(2)(1 / 2)

大凡英雄豪傑,胸懷大誌,打算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的人,都能屈能伸。這就好比一個矮小的人,要登高牆,必須要尋找一個梯子作為登高的台階,假如一時尋找不到梯子,那麼,即使旁邊有一個馬桶,未嚐不可利用作為進身的階梯。假如嫌它臭,就爬不到高牆上去。

韓信年少時曾受過胯下之辱,但他並不是懦夫。他之所以忍受這樣大的屈辱,是因為他的人生抱負太大了,沒有必要小不忍則亂大謀。後來跟隨劉邦逐鹿中原,風雲際會,先後作過齊王和楚王。在他與部下談起這件事時說:難道當時我真沒有膽量和力量殺那個羞辱我的人嗎?而是如果殺了他,我的一生就完蛋了,我忍住了,才有今天這樣的地位和成就。

人們在製定理想目標時,往往在實踐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致使你氣憤、膽怯、自卑、情緒衝動、灰心喪氣、意誌動搖等,立誌愈高,所遇到的困難就愈大,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樂觀堅毅精神的表現。

苦難是一種前兆,也是一種考驗,它選擇意誌堅韌者,淘汰意誌薄弱者。要達到奇偉瑰怪的人生境界,要成就任重道遠的偉業,必須具有遠大的誌向和極端堅韌的品質。

一場大雪過後,樹林子出現了有趣的現象,隻見榆樹的很多枝條被厚厚的積雪壓得折斷了。而鬆樹卻生機盎然,一點兒也沒有受到傷害。原來榆樹的樹枝不會變曲,結果冰雪在上麵越積越厚,直到將其壓斷,實在是備受摧殘。而鬆樹卻與之相反,在冰雪的負荷超過自己的承受能力時,便會把樹枝垂下,積雪就掉落下來。鬆樹樹枝因能向下,使雪易滑落,所以枝幹依舊挺拔,巍然屹立。能屈能伸,剛柔相濟,正是這種氣度和風範使鬆樹經受了一場暴風雪的洗禮。

富蘭克林小時候到一位長者家裏去拜訪,去聆聽前輩的教誨。沒料到,他一進門頭就在門框上狠狠地撞了一下。身材高大的富蘭克林疼痛難忍,不停地用手指揉著自己頭上的大包,兩眼瞪著那個低於正常標準的門框。出門迎接的長者看到他那副狼狽不堪的樣子,忍不住笑起來:“年輕人,很痛吧?”這位長者語重心長地說,“這可是你今天來這兒的最大的收獲。”

一個人要想在世上有所作為,“低頭”是少不了的。低頭是為了把頭抬得更高更有力。現實世界紛紜複雜,並非想象的那麼一帆風順,麵對人生旅途中一個個低矮的“門框”,暫時的低頭並非卑屈,而是為了長久的抬頭;一時的退讓絕非是喪失原則和失去自尊,而是為了更好的前進。縮回來的拳頭,打出去才有力。隻有采取這種積極而且明智的初始方法,才能審時度勢,通過迂回和緩而達到目的,實現超越。對這些厚重的“門框”視而不見,傲氣不斂,硬碰硬撞,結果隻能是頭破血流,成為擺在風車麵前的“唐詰訶德”。

富蘭克林終身難忘前輩的忠告,將“學會低頭,擁有謙遜”作為自己生活的準則和座右銘,並且身體力行,後來終成大器,卓有建樹,被譽為“美國之父”。

人生感悟

人世間的冷暖是變化無常的,人生的道路是變化無常的,當你在遇到困難走不通時,或許退一步就會海闊天空;當你在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一定要有謙讓三分的胸襟和美德,應該把功勞讓與別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該進則進,該退則退,能屈能伸。

★ 中庸之道,處事圓滑為淡定

提倡“中庸之道”似乎有點不合時宜,因為這一思想曾一度被認為是一種處世圓滑、態度曖昧、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而遭受人們的大加撻伐和批判。其實,從“中庸”思想的本意看,它並不是“奸猾”,置仁義於不顧,為保全自己而明哲保身,而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德行和智慧。

何謂中庸呢?孔子認為“中庸”即為“中和”。孔子說:“中”是有喜怒哀樂之情而未表現出來;“和”是感情表達時合乎節度。“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遵循的通則。如果人們能達到中和的境界,那麼,天地間的一切就會各得其所,萬物也就順其自然而生了。

人生處世的要點,就在於“執中致和”。傳說,遠古時期的舜帝就是一個善於遵循“中庸之道”的智者,他不僅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同時又能加以審視,揚其善,隱其惡,取其中,而施行於民,從而使天下化而治之。治理朝政者若能采用“中庸之道”,就可以處於無為而治的自由境地,避免過於專製,過於偏激,過於依恃,表麵看似愚拙,內心裏卻實在是一種智慧,一種明亮。

孔子對“中庸”的評價甚高,他認為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德行,幾乎沒有什麼東西能夠超過它,若能把握中庸的道理,就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但是,一般人又很少能做到這一點。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這就是說:聰明的人過於聰明,認為它不值得去實行,而愚蠢的人又理解不了。君子和小人在這方麵表現就截然不同。君子的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之道,而小人的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之道,是因為君子能時時居於中,不過亦無不及;而小人所以違背中庸之道,是因為小人對什麼都太在乎或肆無忌憚,不知也不遵循中庸的道理。孔子深知“中庸之道”不是誰都能明白的,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隻有那些有修養的君子才能夠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