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段祺瑞(2 / 3)

(三)搭設素彩牌坊三座,地點如下:

1.前門東車站外;

2.西單牌樓附近;

3.新街口附近;

(四)各機關團體搭設祭棚地點如下:

1.政委會:東車站;

2.綏靖公署:中華門外;

3.市政府:天安門;

4.專委會:西三座門;

5.二十九軍:新華門;

6.法院:府右街南口;

7.新聞界:西長安街;

8.各慈善團體:西單堂子胡同西口;

9.北寧、平漢、平綏三路局:缸瓦市;

10.市商會:西四牌樓;

11.銀行公會:護國寺街西口;

12.學界:航空署街西口;

13.安徽旅平同鄉會:新街口;

14.陸軍各學校同學:虹橋(東北大學門前);

(五)西直門外廣通寺前,搭設暫行停靈之祭棚一座。

(六)因西直門外暫行停靈一夜,擬借廣通寺作孝眷住宿之所。由東車站起靈至臥佛寺,家屬所用之食物,均由本處代備。

(七)次日午後三時,在臥佛寺安靈。

(八)臥佛寺孝眷住所由籌備處設備。

丙、禮節:

(一)靈車進站,軍樂起奏哀樂,同時全體肅立迎靈。儀仗隊同。

(二)奠祭時一律用三鞠躬禮。

(三)儀仗騎兵背槍,槍口朝下;步兵背槍,槍口傾向前下。

(四)其餘一切細目,另行規定。

靈前大禮

段氏靈櫬於12月7日由滬啟程北運。“段前執政北平治喪處”於6日即接到滬治喪處及北寧鐵路局局長陳覺生的代表趙蔚如發來的兩份電報,謂段氏靈車準於9日下午6時抵津,將在西站停留一夜,次晨10時開入總站,接受天津各界的公祭。11日上午9時45分,開報平前門東站。平市治喪處當即電複滬處知照。並加聘天津各界20餘人為招待幹事。招待組為確定各方麵招待各項事宜,再次舉行全體幹事會議。

旅平安徽同鄉追悼段前執政籌備處,亦於6日由同鄉追悼籌委會,在後孫公園該省會館正式組織成立,會議推賈幹卿為主任。內分文牘、總務、交際三組,各組負責人員均推定。訂於7日下午2時開會,商討進行辦法。用費已籌妥,並即加聘旅平各界皖省聞人為籌委。接洽事宜概由該省同鄉會負責。

為使迎櫬儀式更加隆重,北平治喪處就靈前儀仗及公祭程序,經多次複議,業已做出最後決定,並向各界發出公告。

段柩抵東車站公祭後起靈,關於靈前儀仗及排列順序規定如下:

第一日:由東車站至廣通寺

儀仗騎兵一連(騎兵司令部);

軍樂隊一部(平市公安局);

銘旌亭(32抬);

儀仗步兵一團,團旗團長指揮(第110旅);

鬆活:鬆獅、鬆亭、鬆鶴、鬆鹿;

喇嘛經54眾;

儀仗憲兵一中隊(憲兵司令部);

影亭8抬;

儀仗保安隊一中隊(公安局);

軍樂隊一部(綏靖公署);

各寺院住持;

高僧53眾;

四季花盆(紙活);

神主轎一乘8人抬;

送殯來賓;

執紼人;

孝子幃;

靈櫬80人大杠;

孝眷轎9頂;

孝眷馬車31輛。

第二日:由廣通寺至臥佛寺

儀仗騎兵一排(公安局騎警隊);

軍樂隊一部(公安局);

銘旌亭16抬;

儀仗憲兵一隊(憲兵司令部);

鬆活:鬆獅、鬆亭、鬆鶴、鬆鹿;

喇嘛21眾;

影亭一座,8人抬;

軍樂隊一部(綏靖公署);

四季花盆(紙活);

儀仗步兵一隊(公安局保安隊);

高僧21眾;

神主轎一乘,8人抬;

送殯來賓;

執紼人;

孝子幃;

靈櫬32人杠;

孝眷馬車31輛。

殯列沿途的素彩牌樓於12月7日開始紮搭,由原訂計劃的3座,增至12座。地點如下:

前門東車站(兩座);

正陽門(一座);

天安門(一座);

中山公園(一座);

西單牌樓(一座);

新街口(一座);

廣通寺(一座);

海澱(一座);

頤和園(一座);

香山公路至臥佛寺拐角處(一座);

臥佛寺(一座)。

關於段氏靈柩由東車站起靈發殯後,公祭禮節規定如下:

靈車進站,軍樂起奏哀樂,同時全體肅立(迎靈儀仗隊同);

祭奠時一律用三鞠躬禮。備素筵;

東車站及臥佛寺公祭禮節如下:

1.就位。2.上香。3.讀祭文。4.三鞠躬。5.禮成。

各祭棚致祭禮節如下:

1.就位。2.上香。3.三鞠躬。4.禮成。

各學校於靈櫬到達其迎靈地點時,全體肅立,由校長獻花圈。

儀仗騎兵背槍,槍口朝下;步兵背槍,槍口傾向前下,握住槍床。

儀仗官兵均左臂纏黑紗、喪章,胸前佩帶白花,刀柄纏黑紗、喪章。

軍旗頂下掛黑紗、喪章,鼓樂亦均掛黑紗、喪章。

奢華儀節

“段前執政北平治喪處”、“旅平安徽同鄉會追悼段前執政籌備處”12月7日再次分別召開會議。北平治喪處招待組為確定對各方麵參加迎靈送殯人士招待具體辦法,特於懷仁堂東廳召開全體招待幹事會議,到會者陳中孚等百餘人。招待組主任高勝嶽擔任會議主席,對各方麵招待事項,均有所商討與決定。

冀察政務委員會亦根據北平治喪處的呈報,最後擬定了迎櫬儀節,對於迎櫬當日下半旗、公祭禮節、靈前儀仗,基本上維持原議,惟對迎櫬鳴禮炮一節,有所更動,規定:靈車入站;靈櫬出西直門;靈櫬至臥佛寺停放就位,各鳴禮炮一次,而每次均照陸軍禮節鳴炮21響。

北平治喪處再次明確公布東站迎靈辦法規定(與原定辦法基本一致,故省略)。並對殯列所經路線,沿途警衛配備作了全麵布署:

沿途警衛配備:

城內外沿途警戒,憲、警共同擔任,由軍警督察處督飭;

車站內警憲酌派;

車站外警憲酌派;

沿途祭棚警憲酌派;

沿途主要街巷由該區隊酌量加派照料,並指揮交通;

廣通寺暫停之警衛由憲警各派官兵10人,會同辦理;

海澱之彩牌坊之照料,由西郊區署派警;

頤和園祭棚之照料,由西郊區署派警;

臥佛寺之警衛,由憲兵司令部派上士班一班,會同西郊警察常川駐守,歸林署長指揮;

中山公園商民公祭之照料,由警憲派人會同辦理。

沿途交通整理:

於儀仗先頭到達時,由警憲會同製止一切車馬通行;

各路電車應於靈櫬經過後,再行開駛,由治喪處函知電車公司照辦;

前門迎櫬人員停車處(在西車站)之指揮,由警憲會同辦理;

北平社會局規定中、小學校公祭辦法

關於平市中、小學校參加公祭辦法,業經社會局規定如下:

參加公祭之各校學生,以10人至12人為限(小學限於高年級者,無高年級者,得於中年級選派),一律著製服,攜帶校旗。中等學校由訓育主任,小學由校長率領,依照規定時間(按照附表辦法)到達指定地點齊集公祭;

每校備置花圈一個,於公祭時呈獻;

中等學校校長在航空署街西口祭棚處集合,參加公祭;

過遠之小學,隻須校長在指定地點參加公祭,並呈獻花圈,學生勿庸參加;

公祭禮節:1.每校代表獻花圈;2.全體行三鞠躬禮;3.禮成;

各校參加人數,須於本月10日以前開單,到科領取黑紗、素花,以資佩戴;

每組負責接洽一切事務人員,由表列第一位之小學校長擔任;

參加公祭之學生,是日休息半日。

此項辦法由社會局第三科以函通知各校遵照執行,如有變更,臨時另行通知。

迎靈前夕

段氏靈車於9日晚到達天津西站,10日在天津總站受祭。將在11日晨7時10分離津,9時45分到達北平前門東站。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北平市市長秦德純,特分派李思浩、王冷齋二氏,於晚6時搭車赴津代表迎靈。日前,宋哲元派赴滬迎櫬、致祭的代表門致中,已於9日提前返平。北平治喪處常委陸錦、魏海樓及庶務組主任賈幹卿,特與幹事王德彬等,自車站起,沿途至西山臥佛寺等處,勘探一切。晚始返處。魏氏則於勘看畢,即於晚6時赴津迎靈。

段氏靈車到津後除宋哲元、秦德純分派李思浩、王冷齋前往迎靈外,平治喪處招待組為與隨靈的滬治喪處接洽,抵平後的具體安排,特派職員張文閣等赴津與之磋商,大致擬定如下:

隨靈來賓平方招待辦法:

隨靈來賓與孝眷行李靈車到平時,均有招待專員辦理運送。來賓行李運至豐澤園,孝眷及隨侍男女仆人行李送至臥佛寺;

靈車到平停車後,隨車北上來賓,全體在站台靈櫬後齊集,候靈櫬下車後,上小杠出站時,請指紼至站外祭棚,然後退出祭棚。候大杠進發時,平、津、保、察,各方親友執紼,滬上親友一律參加送殯行列,在最後端;

孝眷候靈櫬下車後,再下車集於靈後;

所有隨從人車到時,一律不動,俟靈櫬由站台進發後再下車;

靈車到達車站停住後,孝子先下車,向迎靈委員長暨來賓叩謝,並請枉駕先送;

裝靈列車靈櫬所在之位置,務須查明,預計到達車站時,靈車應在站台何位置,以便決定委員長暨其他重要人員之迎靈地點;

治喪處對迎櫬及發殯各項事宜,均已次第辦理就緒,關於各界參加迎靈送殯的代表臂紗標誌及素花,經連日頒發,截至九日晚,按預定統計,已發出十之七八。10日即將發放完畢。

關於平市普通商民致祭問題,平治喪處已決定辦法兩項:

靈櫬到平之日,中山公園社稷壇設備靈堂供奉遺像,以便商民致祭;

是日開放中山公園一天。

關於消防事項大致定三項如下:

車站內外汽車一輛,官兵若幹名;

廣通寺汽車一輛,官兵若幹名;

臥佛寺汽車一輛,官兵若幹名。

以上三項臨時及常川駐守之分配,則由公安局照派辦理。

擔任迎靈送殯各執事人員,北平治喪處規定11日清晨7時,全體在東車站報到,8時分班配備完竣,8時半各界迎櫬代表即可按照預定次序憑證入站,排隊迎候。

關於發殯參加執紼辦法,及全體招待執紼人,規定如下:

第一段(由前門東車站起,至新華門二十九軍祭棚止):招待執紼:李玉麟、潘榘楹、賈德輝、陸錦、李鍾嶽、吳佩孚、蔣雁行、賈德懋、門致中、秦德純、熊炳琦、鮑文樾、邵文凱等71人;

第二段(由新華門二十九軍祭棚起,至西四牌樓市商會祭棚止):招待執紼:胡恩光、蔣廷梓、何豐林、蔡成勳、陳樂山、陳正義、盧金山等59人;

第三段(由西四牌樓商會祭棚至新街口安徽同鄉會祭棚止)招待執紼:趙學芳、方鹹五、丁搏霄、楊文凱、樂振聲等61人;

第四段(由新街口安徽同鄉會祭棚起,至西直門外廣通寺止)招待執紼:楊化昭、程長發、穆文善、魏旭初、董幼丹等57人。

移靈

殯分兩日出:當晚暫宿廣通寺;次晨再移臥佛寺。

段氏靈車於11日上午7時許由津北發出,9時45分段氏靈車抵北平前門車站,各界前往迎靈者甚眾。一時極為熱烈嚴肅,幸事前有充分準備。由於戒備森嚴,秩序井然。靈櫬抵站後,即移靈至西郊臥佛寺停靈。定期舉行國葬。北平治喪處則定從14日起,在中山公園舉行追悼會三日,由各界公祭。

因自前門車站運靈至西山臥佛寺,路途甚遠,而且沿途又有各界公祭,在時間上勢必有所耽擱,故頭天晚間暫宿西直門外高亮橋廣通寺,次日6時再起靈西運。兩日殯途,每遇祭棚,因送靈者及圍觀者過眾,交通均暫告中斷。靈過後,始行恢複。

平市當局為表示哀悼起見,特令全市各界下半旗一日致哀。

前門車站為段氏靈柩奉移臥佛寺的始發點。布置極為壯觀。前門外大街迤東支搭素彩坊一座,車站之前搭了一座大席棚,均為宋哲元委員長及冀察政委會,綏靖公署,冀察兩省府,平津兩市府,及二十九軍重要人員休息室。兩側席棚為各界來賓休息室。

北寧鐵路局局長陳覺生率全體員工,在第二、第三月台前樹立一牌坊,上書“恭迎故執政段公靈車而”。

各界迎靈部位,規定在這三個月台之間,均有木牌標明。第一月台為段氏親友及其它各機關、各團體位置;第二月台、第三月台為軍政部各界位置。

城內外沿途警戒事宜,由憲、警共同擔任,是時,東車站及沿途均由主管區署及北平憲兵司令部加派警、憲,密布於儀仗前頭到達地點,臨時製止一切車馬通行。各路電車亦於靈櫬通過後,方才開始行駛。此外,消防設備亦極周密,東車站、廣通寺、臥佛寺等處,均設置消防汽車一輛,並派兵守候。

上午8時,各界迎靈代表紛抵東站,計有宋哲元、秦德純、吳佩孚、劉哲、門致中、鄧哲熙、張維藩、石友三、張吉德、陳繼淹、富保衡、邵文凱、錢桐、周作民、冷家驥、邸占江、鮑毓麟、李桐文、馬占山的代表王鐸、費起鶴等共約3000餘人。治喪處警衛組主任陳繼淹等親自在場指揮,維持秩序。9時45分靈櫬專車進站,站內頓呈熱烈景象。

靈車一列,共十餘節,靈車居於正中,為藍色,兩端設有素彩牌坊,上書“段”字,兩側玻璃均嵌素色白花。靈車進站後,在金達誌司儀下,舉行迎櫬禮,前來吊唁的各方人士紛紛脫帽向段靈行三鞠躬禮。禮畢,即引導宋哲元委員長及秦德純市長入靈車,首先致祭。祭畢下車,段氏公子等亦隨之下車,先向宋、秦叩首致謝。禮畢,段氏各公子手捧段氏遺囑下車,麵對靈車下跪,靜候移靈。此時,禮炮開始,每隔一分鍾響一次,共21響。

事先治喪處備有杠、罩(係宣武門內大街同順杠房承辦),於靈車到站後,即由杠夫抬罩入站,將罩堵在靈車的東門,再由車上的杠夫將靈柩徐徐移入罩內(杠業謂之“堵門活”)。然後再由另一班杠夫將杠抬起來去找靈柩和棺罩。棺罩為紅寸蟒,並鑲滿“佛”字。靈柩下車,禮炮亦止。段宏業手舉著從上海紮束的比北平市發的靈幡還高出三分之一的引魂幡,它拄在地上,能高出孝子一頭。孝子段宏範手捧乃父遺囑。均由二人攙扶引靈出站(站前所有鐵欄杆均臨時卸掉)。執紼的隊伍蜿蜒長達三丈有餘,至站前祭棚停止,受宋哲元及各軍政機關人員公祭。

隨靈同來者,除段氏眷屬外,計有鄧讚卿、曹提三、張嘯林、龔光舟、吳、苑憫然、李偉侯、陳仲寒、李顧遠、唐伯年、王竹村、程海青、顧水如、莊夢蘭、劉君亮、梁眾義、龔治初、陳山、呂戴之,及段婿奚東曙等,平方代表魏宗翰等亦隨車返平。隨來人員及護靈警衛官兵均分別下榻花園飯店、中央飯店、天福店等處。

段氏靈櫬由站台換小杠迎入祭棚後,即安置供桌、相片、香花、供果後由宋哲元率領政委會全體官員致祭,由吉世安擔任司儀,王喜凡讀祭文。其禮儀秩序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