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段祺瑞(3 / 3)

全體肅立;主祭人就位;與祭者就位;奏樂。讀祭文:

“惟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一日,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冀察綏靖主任公署主任宋哲元,謹以玄醴庶羞,致祭於前執政段公之靈曰:嗚呼!昊天不吊,竟不茲遺一老。惟公生平四主樞政,三造共和,成遜讓之美。奠民國之基,身係天下安危,蒼生仰望者蓋四十年。故國人於公之薨也,入表震驚,薄海同悼。況當此萬方多難之日,更當有大廈梁棟之思,不禁同聲悲慟者矣。綜公生平,勳業彪炳。光宣之交,首創軍製,強國事效。立國防之基本,整尚武之精神,此公有大功於國者一也。辛亥之役,公憫念生靈,促成國體,清室遜位,遂定共和,此公有大功於國者二也。盈廷勸進,更號改朔,公則正色立朝,不忍以私交陷元首於正義,謀國竭忠,愛友竭誠,於是民國將危而複安,法統將新而複續。此公有大功於國家者三也。徐州難作,公則誓師馬廠,昭大義於天下,三日之間,克平其難,華夏重光,此公有大功於國家者四也。歐戰既起,公獨高瞻遠矚,力排眾議,實行參戰,公理戰勝之後,我乃能出席巴黎之會,遂使青島全區、膠濟一路,收回主權,德奧俄三國取消租界,國際地位,由此增高,此公有大功於國家者五也。我國關稅夙受條約不平等之約束,公於民國十三年邀及友邦,開誠共議,政製自主,由此肇端,此公有大功於國家者六也。至於領事裁判之權,公尤痛心積慮宵旰憂勤,使非內亂挫折,歲月蹉跎,必可早見成功,豈尚待今日當局者憂勞籌劃也哉!嗚呼!公有救國之大功,而不矜其織,不伐其德,誠既照於百世,節複抗於千秋,國事危墜,微公誰挽。我誌澄清,微公誰師?望高山而仰止,薦馨而陳辭。肅英光於千載,永嗬護於來茲。嗚呼!哀哉!伏維尚饗。”

(一)向故前臨時執政段公行最敬禮,一、再、三鞠躬;(二)全體孝子孝孫向主祭人三叩首;(三)全體孝子孝孫向與祭者叩謝。(四)奏樂禮成。然後,由喇嘛、和尚在靈前轉咒。最後,撤供起杠。全體高聲舉哀。

靈柩出棚,仍由杠夫將大罩堵在棚口,由棚內杠夫將靈柩徐徐抬入罩內,當靈柩與大罩走出十餘米之後,再由另一班杠夫,將大杠抬起來去找靈柩和大罩。80名杠夫全身“普新”青荷葉帽、紅雉瓴、綠駕衣、紅套褲(隻有西城同順杠房的杠夫穿大紅套褲,其餘杠房一律用土黃套褲)、青布靴。陣容格外整齊壯觀,這恐怕是北京市麵上最後一個80人的大杠了。

起杠時,西樂、國樂、梵樂響徹雲霄。焚化了祭棚中的靈花、冥紙。所有致祭、送殯代表按既定的班次相繼加入執紼。在四位“執鞭壓差”和“對兒響尺”的指揮下,循道進發。

儀仗最前由騎兵一連開道。次為北平市公安局軍隊團吹奏著哀樂;隊後即為“銘旌亭”,高兩丈一尺。亭內掛著紅綢金字,寫著亡人官銜的巨型牌位,上麵這樣寫著“故前臨時執政段公諱祺瑞之靈位”。這是97歲老人馬相伯所題。由32名杠夫肩抬而進,兩側跟隨四麵“撥旗”。亭後為儀仗步兵一團,由團旗、團長前導。次即鬆獅一對,鬆亭一對;鬆鶴、鬆鹿(即“鶴鹿同春”)各一對。後麵依次為:花圈隊數百人;喇嘛54人;儀仗憲兵隊一中隊;8人抬素彩紮製的影亭一座;儀仗保安隊一中隊;綏靖公署軍樂隊;平市各寺院高僧53人;四季花盆引導8人抬之神主轎(即魂橋);送殯來賓;執紼人;孝子幃幔(支一白布帳子,四麵幃幕下垂,由執事夫舉而行進,孝屬走在裏邊,外人看不見)。後為80人大杠,上麵扣著紅寸蟒嵌“佛”字的大罩,四角有黃綢“拉幌”,罩頂上安有金箔罩漆的“柳葉尖”形式的“火焰”頂。杠的四角各有一名穿孝的“執鞭壓差”,杠的兩側各有四麵紅、藍兩色的“撥旗”。杠前有兩名穿孝的杠頭,以打“響尺”的形式指揮杠夫的步伐和動作。杠後有女孝眷乘坐的白轎18頂;掛藍、白兩色彩子的四輪馬車36輛。全部儀仗莊嚴整肅威風十足,蜿蜒盤旋數裏,殯列經過之處,臨時斷絕交通。馬路兩旁觀眾,極為擁擠,盛況空前。

殯儀行列通過正陽門後,即為吳佩孚上將軍所設的祭棚。祭棚內設祭座,座披虎皮外套,上罩萬年傘,中列段氏遺像,前列香花供果。顯得極為華麗壯觀,孝子入位後,即由吳氏入位主祭,再由吉世安任司儀;

第二道祭棚在中華門內,為冀察綏靖公署全體官員致祭,由綏署參謀長富占魁主祭,吉世安任司儀,和綏署秘書處長鄭貴喧讀祭文;

殯列至天安門前為冀察兩省府及各廳處致祭處所,由張吉墉、柯昌泗分別主祭;

中山公園前為平津兩市府及各局所所設的祭棚,由平市市長秦德純主祭;

西三座門前為冀察五委會及農業合作會所設的祭棚,由劉治洲主祭。

新華門前為二十九軍及冀北保安司令部所設的祭棚,由石友三主祭;

府右街南口為河北高等法院及北平地方法院所設的祭棚,由李楝主祭;

西單堂子胡同西口為新聞記者公會祭棚,由常委管翼賢主祭;李誠毅、馬祉庫、楊仲華、王以之等陪祭。

其餘沿途路祭棚極多,計有:各慈善團體;自治界同仁;平漢、平綏、北寧各鐵路局;市商會;電車、電燈兩公司;銀行公會;蒙古各王公;各大中小學校;地方參議會籌備處;安徽旅平同鄉會,陸軍各校同學等單位所設的祭棚十餘座(限於篇幅,茲不贅述)。因路祭耽擱時間過多,殯列全部出西直門時,已是下午3時45分,眼看就要落日了。

殯列於下午4時10分抵達西郊廣通寺。該寺事前一切迎靈事項,均已布置就緒。大門前支搭素彩牌坊一座,文為“振我國威”。廟內並高紮席棚一座,四壁滿懸挽聯、挽幛,各項祭品,布置極為肅穆。靈櫬抵廟後,遵照既定儀節再鳴禮炮21響。靈柩隨炮聲入廟,停於大殿,然後開始家祭,設素筵一桌,果供、糕點供各一堂,由長子段宏業上香、依家族尊卑長幼依次行三叩首禮。次由各界致祭,由前交通總長龔心湛主祭,先後獻花、讀祭文。後以焚帛、撤供宣告禮成。

廣通寺退居長老長悟偕住持性然和尚贈送挽聯一副,文曰:

往事已成煙,當此月冷風悲,忍聽億兆哭元才;

人生原如夢,試看河殘山破,公能放著即解脫。

祭畢,治喪處招待組即在該寺招待各界執紼送殯的來賓用飯。根據段氏生前信仰,一律用的是新陸春飯莊的素筵,表示謹遵佛教戒殺的清規。由段氏孝眷分別叩首“謝席”。飯後,無職務者即前後返城。段氏家族則守靈於寺內,等候次日移靈。

12日清晨6時,即由廣通寺起靈,往西山臥佛寺進發。其靈前儀仗行列,基本不動,惟將80人大杠改為48人大杠,以便於快速行進。昨日各界人士是否繼續送殯,一律聽便,如欲參加者可於西直門乘坐治喪處特備的大汽車前往廣通寺。

西山臥佛寺暫安段櫬的靈堂,早已布置就緒。靈堂內四壁挽聯如雲。凡是段氏生前同寅、舊門生、親友,均人各一幅,其挽詞含義則亦應有盡有。除宋哲元、秦德純等挽聯送往中山公園中山堂追悼會會場懸掛外,餘者多在此懸掛。現舉數例如下:

傅作義挽雲:

三造共和著青史;創立勳名在事慨推抨,一局安危謝太傅;

千秋論定伴碧雲,飾終葬典箴言傷屬纊,畢生憂瘁武卿侯。

張吉墉挽雲:

生有自來勳勞諧河山益壽;

歿無遺憾惠澤與天地同流。

徐誦明挽雲:

身係於全局安危,豈圖再造共和逮今日邦家鞏固;

五族當集中團體,庶冀大興民國慰我公霄漢英靈。

胡毓坤挽雲:

再造邦家大名垂宇宙;

統禦文武參戰定華夷。

馮治安挽雲:

下為河嶽,上應日星,時勢造英雄,三定共和成往跡;

功在蒼生,名垂青史,國家摧柱石,萬方涕淚哭之初。

湯爾和挽雲:

起家亦自寒儒,再莫談誰敗誰成,過客而今歸佛域;

蓋棺也無定論,更休說為功為罪,大名終古在人間。

萬福麟挽雲:

申府篤生百世殊勳光史垂;

東山係望萬方多難痛星沉。

李鳴鍾挽雲:

春秋明義戰,周占輔共和,若論元宰功勳,曆數賢豪堪首屆;

正氣照日生,留形歸河嶽,俾留國人矜式,況曾庵幔受心書。

鄖文凱挽雲:

磨而不磷,涅而不緇,名世五百年,手造河山歸大隱;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傳薪十六字,愧承衣缽哭先生。

段氏靈櫬於下午1時許被運至臥佛寺,安靈後,開始公祭。冀察政委會委員長宋哲元夫婦;平市市長秦德純;門致中、王揖唐、曹汝霖等均前往致祭。段氏生前老友馬良因懷舊友上祭時痛哭失聲,悲哀萬狀。公祭畢,陸續前往致祭者極為踴躍。吳佩孚因事不克前往,乃特派代表張佐文赴寺致祭;此外並有賈德耀、莫德惠、何競武、王琦、蕭方駿、呂鈞、熊少豪、陸宗輿、鄧如琢、馬介眉、費起鶴、徐明辰、賈幹卿、鄧哲熙、龔心湛等要人,紛紛前往與祭。香山慈幼院於下午3時許,特派全院師生代表500餘人,赴寺致祭。

迎櫬移靈事告一段落後,北平治喪處即積極籌備舉行追悼會事宜。定於12月14、15、16三天,在中山公園中山堂舉行。17日則為旅平安徽同鄉舉行追悼會日期,地點仍為中山堂內,時間定在上午10時至12時。同時,平市各大名刹僧眾、喇嘛於13日起,在臥佛寺段氏靈櫬堂前臨時閣上,每日集會誦經三遍,共為九天“永日功德”。

至於國葬塋地尚未選妥。國葬具體日期預定於民國26年(1937)春夏之交。國葬治喪費用,據說將由中央撥款50萬元。

公祭

根據平治喪處的安排,段櫬安厝後,從12月14日起,平市各界分別在中山公園中山堂公祭(當年謂此為“追悼會”)三天。在此期間全市仍下半旗致哀。14日上午為冀察政委會及所屬各機關開始致祭,由宋哲元主祭。11時為外賓致祭時間。下午1時,由北平市市長秦德純率各局長及高級職員致祭。15日上午為學界,下午為商界及新聞界。16日為民眾及親友同鄉致祭。

公祭期間,公園門前搭有素彩牌坊一座,上書“公理戰勝”字樣。此是為表彰段氏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勝歌功頌德而立,社稷壇四門,亦搭有牌坊。中山堂門前紮有素彩,兩旁搭了席棚,為來賓休息處所。先由園門至中山堂,沿途軍警林立,戒備森嚴。與祭來賓憑證入門,在園門入口處簽到,即可直入禮堂。

禮堂正中,懸段氏遺像,供以素席;周圍供以鮮花圈、鮮花籃等物。上方懸有吳佩服孚所贈的橫額,文曰:“還我山河”。四壁滿布各界挽聯,宋哲元挽額:“日星河嶽”被懸於堂門素彩牌坊正中。其挽聯曰:

謀國公忠,鞠躬盡瘁,溯自典兵戡亂,參戰誓師,正氣壯河山,出處一身關大計;

經年感慨,觀變沉機,惟有扼腕推心,賭棋誦佛,悲聲動天地,滄桑滿眼老奮才。

上午8時許,宋哲元與秦德純、賈德耀等蒞場,當即開始公祭。由宋氏主祭,秦氏陪祭,與祭者有門致中、陳中孚等20餘人。由吉世安擔任司儀。祭禮秩序如下:

主祭人、陪祭人就位;

奏哀樂(平市公安局樂隊);

主祭人上香;

陪祭人獻花;

獻果、獻肴、獻撰、獻羹;

奏樂惰食;

恭讀祭文(王鬱馬癸宣讀):

“維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冀察綏靖主任宋,謹以香花庶羞致祭於前執政段公芝老夫子之靈曰:嗚呼!先生命世之英、重光華夏,拯我蒸民。開陳大計,應天順人。整軍經武,陶鑄群倫。誓師馬廠,凶逆蕩平。參加歐戰,國體愈薄。複我祖地,還我膠青。通商裕課,力盡齊盟。凡茲大節,施乾轉坤。豐功偉烈,永垂漢青。胡天不吊,鬥黯星沉。悲舍八表,更動師門。馨香式薦,庶幾來歆。伏維尚饗”;

向段前執政遺像行三鞠躬禮;

禮成。奏樂。

繼而由冀察各機關要人陸續致祭,計有高勝嶽、鄧哲熙、孫維棟、巴立地等200餘人。到11時,由外賓致祭,共到法使那其亞,日武官今井等百餘人。下午4時,北平市市長秦德純、雷嗣尚、陳繼淹、林世則、富葆衡、謝振平,及各局、處、股主任以上職員前往致祭,亦由吉世安司儀,秦氏領導主祭,王鬱馬癸宣讀祭文。至4時40分禮成。繼由河北高等法院、北平地方法院等機關致祭,由鄧哲熙主祭。

15日上午8時,由學界致祭,學界知名人士前往者有徐誦明、方宗鼇、齊樹芸、李抱齊等;其他如各大中小學校派遣來的代表約數百人。軍需學校全體師生亦前往致祭。11時許,吳佩孚及馮(國璋)、王(世珍)兩氏之子均親備素筵上祭。吳氏率高級舊屬及隨員30餘人,親往致祭,並恭讀祭文,狀至誠摯。此外,還有留東學會,也於11時半派遣張厚琬代表前往致祭。下午由商界及各團體致祭。1時許,平市商會全體委員前往致祭,由主席鄒泉蓀主祭。相繼致祭者,有全省商米會、萬國道德總會、電車公司、電燈公司、平津郵電檢查所,惠通公司,公益聯合會、白字會、國醫學院代表等多人。

下午3時許,有一六旬老媼,手持銀紙錠前往祭堂,自稱她是京東西集人,於今夏由九江北返,因路費中斷,流落於首都(南京)行乞,經過飛艇街段府前,遇段府女仆,亦係北平人,當動同鄉之念,遂走告於段府六小姐、老太太、姨太太等,因此即被引見詢問,共賞國幣十元作為北歸之資,並謂如果不夠,可再來領取。雖然路途遙遠,困難頗多,然而無此十元錢,勢難返鄉。今知段府老太爺奉安此地,特搭車來平拜祭,以報宏恩。當由司儀引導至祭堂行禮,並將該老婦所送的銀錠就於祭堂前焚化。適值治喪處常委師嵐峰在場,當即詢問一遍。念該老婦“居心誠篤可風”,為之讚歎不已。乃命收禮處出國幣一元,賞作歸途的車費。老婦再三不收,經在場的多人解釋後,始接受稱謝而去。

16日為舉行公祭的第三天,雖然昨午突降雨雪,氣溫下降,然而祭者仍絡繹不絕,此日為各界民眾及段府親友、同鄉致祭之期,中山公園開放一日,至此不收門票。

17日為旅平安徽同鄉舉行追悼大會之期。12時以後,一般市民均可隨時致祭。

公祭事畢,冀主席馮治安,察主席劉汝明,津市長張自忠,以護靈人員不遠千裏北來,殊為勞苦,故於15日下午6時,假冀察政委會聯合宴請龔心湛、曾毓雋等護靈人員,並邀秦德純、陳繼淹等作陪。

至此,段氏在平的喪事即告一段落。

“不引人注目的”萬安公墓

據說,在卜尋墳塋,等待國葬期間,由宋哲元將軍代為籌款兩千多元,在香山臥佛寺附近,蓋了幾間房,又將段氏遺櫬從臥佛寺遷入此處(這樣,免去租憑廟殿停靈的費用)。未料,“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爆發,北平淪陷,日偽當局當然不會承認前國民政府關於國葬段祺瑞的決定(如果承認,其家族亦未必接受)。如果段氏家族在經濟上有力量置辦塋地,自行發喪下葬,日偽當局尚可聽之,或許象征性地給幾個錢,輕描淡寫地讚揚段氏幾句空話。段氏家族亦絕不忍廢棄乃父在曆史上既得的身後榮譽,於是隻好等待勝利後再議。不期“八·一五”後,國民黨由於抗日耗盡元氣,財政拮據,無力顧此。段氏家族更無力置地發喪。事情便束之高閣,直至28年後的1964年,才由章士釗(著名學者,1924年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教育總長。是段氏的老部下,老朋友)等人出麵。將段祺瑞遺櫬悄悄葬於京西萬安公墓的水字區。章士釗先生還在段氏墓前的漢白玉石墓碑正麵題寫了銘文:“段公芝泉、母張佩衡之墓男宏業、宏範及諸孫敬立。”據說,1964年修築此墓時,章先生原擬題寫“故中華民國執政段公芝泉之墓”,但經反複思考,以為還是不提官銜為好,讓它成為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