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1865~1936),北洋皖係軍閥首領。原名啟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後赴德國學習軍事。1896年隨袁世凱創辦北洋軍,曾任保定軍官學堂總辦、第六鎮統製、江北提督和北京政府陸軍總長、參謀總長、國務總理。袁死後成為皖係軍閥首領。1920年被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打敗下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後,被奉係軍閥張作霖及馮玉祥推任北京臨時政府執政。在此期間,召開以軍閥、政客為主體的善後會議,抵製孫中山主張召開的國民會議,並在帝國主義指使下召開關稅特別會議和法權會議。1926年鎮壓北京各界人民抗議帝國主義炮轟大沽口暴行的集會和請願活動,造成三·一八慘案。同年4月被馮玉祥驅逐下台,蟄居天津租界。1933年移居上海。
民國22年(1933)段祺瑞應南京國民政府(國民黨政府——下同)的邀請,從天津移居上海。民國24年(1935)被任命為國府委員,但沒有就職。
段祺瑞22年前曾患胃潰瘍症,民國25年(1936)秋,又患腹瀉,經國醫丁濟萬診治,病漸痊愈。未料至10月初,段氏因“憂慮國事”病複加重,乃請英醫白萊生診治,旋入宏恩醫院,照X光,發覺胃潰瘍症複發,且已加重。仍由原主治醫師白萊生繼續診治,除服藥外,並加注射,情況尚好,每日仍能坐起閱報。後見“國事緊張”,段以憂慮而病情越發沉重。迨至10月31日又咳血、瀉血,至晚間9時半,即不能言語,延至2日晚8時40分,在霞飛路寓邸逝世。其子宏業,侄宏綱等,均服侍在側。李思浩、吳光新、梁鴻誌、屈映光、曾毓雋、龔心湛等聞耗,均前往吊唁,並襄理喪務。
段祺瑞像段氏遺妻一,妾二,子一均在滬。
次日(11月3日),京、滬、平等各大城市報刊,均於要聞版發表了這一消息,並刊登了段氏的西裝照,以及民國22年(1933)段氏南下抵滬時的攝影,照片上段氏已體老年邁可想而知,已不可能在政治上有什麼作為了。
《北平晨報》在報導這條消息時,附了南京中央社發出的段氏“略曆”: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少業北平武備學堂,光緒間,赴德學陸軍,年餘歸國,隨袁世凱治軍小站。袁撫魯,段續統武衛軍,袁任北洋大臣,段為參謀長。宣統元年,任第六鎮統製官。辛亥革命,任第二軍軍統,率軍至漢,旋電清宣統遜位。民元,任陸軍總長,二年,代理國務總理,三年,再任陸長,四年秋,袁謀竊國,籌安會成立,稱病辭職。袁死,黎元洪任總統,段為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六年,主對德參戰最力,為黎免職。複辟事起,在馬廠誓師,討逆。七年三月,再任國務總理。九年,直皖戰敗居津。十三年,直奉戰後,複起為臨時執政,十五年下野,自此居津,不問時事。二十二年,由津南下,息影滬濱。二十餘年前,段曾患胃潰瘍症,時發時作,迄未斷根,茲因舊病複發,以致不起,享年七十三歲。”
僧裝“大殮”
段氏死後4天才入殮(北京沒有這樣的風俗)。因段氏生前信奉佛教,其後人遵囑,於11月5日上午,以僧衣、僧帽、僧鞋,作為給他送終的裝裹(據說,還加披了紅底金線繡著福田紋的袈裟,不知確否),總之,是一套佛子朝“大雷音寺”的裝束。按當時,滬上的風俗,遺體放入棺內,算是“小殮”(初殮),必須等到封上棺蓋,舉行了殮禮,才算“大殮”。段氏的大殮儀式是在當日下午2時舉行的,場麵相當隆重。
大殮前,段氏夫人,及長子宏業,次子宏範,女兒五人,長侄宏綱,還有如夫人及孫昌世、昌岱、昌華,孫女、玨、珍,侄宏程、宏綸、宏炳,曾孫希曾,剛於昨晨7時40分乘平滬通車,由津趕到。全體家屬親視含殮。禮用佛教儀式,孝子、孝孫等匍匐靈前,叩首如儀,上祭菜,焚冥紙、往生錢等。然後,便由上海龍華寺高僧圍繞棺柩念經轉咒,給段氏安魂,僧眾齊舉《西方讚》:“讚禮西方,極樂清涼,蓮池九品華香,寶樹成行,常聞天樂鏗鏘,阿彌陀佛大放慈光……”下接《往生咒》:“天靈地靈,普化萬靈。通運三界,佛寶流通,上奉宇宙,下至幽冥……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再轉《七佛滅罪真言》。念罷,乃由孝子等親手插上“子蓋”,然後再由杠房工人將大蓋封上。
殮罷,於是一幹吊唁人員齊入靈堂舉行公祭。參加公祭的有:蔣介石的代表、上海市市長吳鐵城;中政會主席汪精衛的代表、中委褚民誼;監察院院長於右任;外交部部長張群;財政部部長孔祥熙的代表孔公子令侃;中央秘書處處長譚光;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吳忠信;淞滬警備司令楊虎;中委李烈鈞、楊庶堪、薛篤弼、張知本;唐紹儀的代表其子唐榴;上海市公安局局長蔡勁軍;保安總團團長吉章簡;外部駐滬辦事處主任周玨;兩路局局長黃伯樵;上海市府專員王長春;警備司令部秘書王之南;北寧鐵路局局長陳覺生的代表王紹賢;以及知名人士杜月笙、張嘯林、虞冶卿、王曉籟、錢新之、俞佐庭、許修直、郭順、褚輔成、葉恭綽、袁良、屈映光、馮耿光、白寶山、姚琮、周作民、何竟武、江庸、盧學溥、吳蘊齋、姬覺彌、羅迦陵;段氏生前舊友冀察政委會經濟委員會主席李思浩、龔心湛、吳光新、章佩乙;並段宅親友等,凡200餘人。還有日本駐華大使川越的代表該國駐滬總領事若杉;日使館海軍武官;輔佐武官;及日僑名流船津中田等外賓多人。行禮時,由淞滬警備司令部軍樂團,上海市公安局全班軍樂團,還有傳統的民族樂隊(吹班)分別演奏哀樂。共約45分鍾禮成。
段氏大殮之日,南京國民政府通令全國下半旗一日,以致哀悼。
“最高葬儀”
南京國民政府於11月5日上午9時,召開第25次常會。到會的有中委葉楚傖、馮玉祥、丁惟汾、周啟剛、張厲生、方治、居正、張繼等20餘人。由馮玉祥擔任主席,主持會議。討論了蔣介石、馮玉祥、於佑任、居正、丁惟汾各委員所提出的關於段芝泉先生讚成共和,再造民國,遽爾逝世,宜報哀崇,擬請予以國葬案。當即表決通過,做出決議。
國民政府幹當日發表關於國葬段祺瑞的命令。全文如下:
“前臨時執政段祺瑞,持躬廉介,謀國公忠。辛亥倡率各軍讚助共和,功在民國。及袁氏僭號,潔身引退,力維正義,節概凜然。嗣值複辟變作,誓師馬廠,迅遏逆氛,卒能重奠邦基,鞏固政體,殊功碩望,薄海同欽。茲聞在滬溘逝,老成凋謝,惋悼實深,應即予以國葬,並發給治喪費一萬元。生平事跡,存備宣付史館。用示國家篤念耆勳之至意。此令!”
暫時盛葬
國葬具體日期及實施方案尚未確定,於是段氏靈櫬暫厝滬寓。
段宅大門高搭素彩牌樓一座,入內為來賓簽到處、喪禮收受處。花園內高搭天棚,內設官座,為來賓休息所,預備素席數十桌,進行招待。棚內所有治喪人員,上至管事、提調、知賓,下至仆役,均一律身穿大白孝袍,就是外交部長張群參加祭禮時也不例外,在便服外邊罩了白孝衣,因為張群在當年也是受業於段氏,因此不能不以學生的身份出現。靈堂上懸掛著巨幅彩繡靈幔,富麗堂皇。上端懸著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寫的大匾:“元老徽猷”。中間豎立著黑色寬邊雕花的大鏡框,內放段氏晚年半身照片一幅,像前供著段氏遺囑。靈堂四壁掛滿了政府要員及在野名流的挽聯。例如:
王揖唐挽雲:
一代完人,蓋自任天下之重如此;
萬方多難,是知其不可而輕耆歟。
馮玉祥挽雲:
白發鄉人,空餘涕淚;
黃花晚節,尚想功勳。
李烈鈞挽雲:
碩德久為天下望;
大雄終合佛家風。
張知本挽雲:
喻凜防川,言猶在耳;
死於憂國,忠豈忘心。
薛篤弼挽雲:
歐陸參戰,俾國際地位之提高,眷懷前徽人已渺;
馬廠誓師,使共和肇基焉底定,言念後死責方殷。
尤列挽雲:
論功抵馬廠誓師,足見勳名隆萬古;
懷舊則雞壇縈夢,頓令風雨灑千行。
龔心湛挽雲:
了世間生死而來,形沒性存,若憫群倫仍普渡;
係天下安危甚巨,人亡國瘁,悲深薄海況親知。
陳調元挽雲:
項城雲殂,中山不朽,慨共和手創,實曆百艱,地下若相逢,應歎先生老矣;
保陽開業,新鎮談兵,記方略親承,早經三沐,斯人庸可作,更為國家痛之。
褚輔成挽雲:
一身係天下安危,猶憶鯨海興波,正泮國南遷,頓斂敵縱弭隱患;
百裏感國土日蹙,每念馬廠振旅,又胡氛北熾,削平大難喪元勳。
此外,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駐滬總領事若杉要,海軍武官佐藤修,及該國駐英大使吉田茂,貴族院議員阪田利八郎等亦均送了花圈。
各方唁電亦如雪片般地紛紛飛往段宅。
蔣介石自洛陽致電雲:“聞芝老夫子長逝,國傷耆賢,世喪坊表,聞耗痛悼,寧唯私慟,敬電致唁,節哀為盼”。並電其子段宏業雲:“上海吳市長譯轉段駿良先生禮鑒:冬(二日)電敬悉,昨發唁電,諒達禮次,老夫子令德考終,薄海水悼,中正行役在外,不克親臨視殖,除托鐵城兄代表致唁外,並已呈請政府優議追恤,以示崇報。我兄孝思篤至,遭此大故,務望節哀自重,勉承公誌為盼。”同時,特派軍委會副官處長丁琮赴滬襄辦喪事,並致賻儀兩萬元。
餘漢謀四日唁電雲:“閱報驚悉尊公不諱,悼愴至深,大星之殞,青史千秋,伏望將敬勝哀,飾終協禮,謹慰致孝,臨電忡馳……”
吳佩孚六日唁電雲:“頃讀報載,駭悉夫子於二日仙逝,追念師門恩義,感涕難忘,遙望海天,悲痛何已。伏念夫子豐功偉業,勳在國家,林下優遊,名垂竹帛,在天有靈,當無遺憾。吾兄大孝性成,哀毀可想,古者君子居喪,惟貴中禮,尚望節哀順變,以主大事,是為至禱,專唁大孝,即希保愛。”
冀察政委會委員長宋哲元亦於三日致唁電,複派魏宗瀚赴滬,代表致祭。並致賻儀1萬元。
此外,張學良、孔祥熙、馮玉祥、居正、程潛等均紛紛來電慰唁。
最後決議
本來段氏死後,蔣介石撥款20萬元,在黃山購置了墓地,準備以國葬的名義,將段氏安葬於此,但他的長子段宏業認為乃父創業發跡,一世功名,均在“京師”,所以決定扶柩北上,在平郊另卜風水寶地。故北平方麵便決定成立“段前執政平市治喪處”,並舉行會議討論製定了迎櫬、移靈、停靈等各項事宜。
故“段前執政北平治喪處籌備處常務幹事會”,於11月27日下午,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首次會議,同時擬定關於迎櫬、移靈一切辦法及應用禮節後,於次日下午3時,仍在懷仁堂,召開籌備全體幹事成立會。到會的常務幹事有魏宗瀚、陸錦、師景雲、幹事賈德耀、秦德純、冷家驥、鄒泉蓀、魏子丹、陳繼淹(錢宗超代)、石友三、呂鈞、管翼賢、金達誌、宋抱一、淩昌炎等40餘人。由賈德耀主持會議。首由魏宗瀚報告籌備處成立經過,及前日常務幹事擬定的迎櫬、移靈辦法,交大會研究。他說,治喪處的工作可分三個時期:靈柩到平,奉移至安靈處為第一時期;舉行追悼為第二個時期;國葬為第三時期。初步方案現提交大會審議,現在主要討論第一時期,迎櫬應辦事項。旋即展開討論。最後決議:
(一)治喪處組織,決定分設六組,並推定人選。文牘組主任王潛剛;會計組主任孫澤生;招待組主任高勝嶽;警備組主任陳繼淹;庶務組主任賈幹卿;宣傳組主任管翼賢。各組分工合作,各負其責。
(二)通過常務幹事會所擬迎櫬、移靈辦法提案。
(三)關於追悼會辦法及國葬禮節,交由常務幹事會參照執政時代辦理孫中山先生治喪事務情形,及國葬典禮,分別修訂。
(四)參加執紼人數,限定400人,分四班,依次參加。各界機關團體參加人數,由治喪處決定,參加人位由各界自行推定。
(五)服製:甲種:段公親友、學生,一律孝服,由治喪處代備孝服500套。乙種:普通禮服,藍袍青馬褂,左臂佩黑紗,軍警刀把上掛黑紗。
會議臨時動議:
(一)禮炮:擬定靈櫬下火車鳴禮炮24發;出西直門再鳴24發;至臥佛寺停厝地點時再鳴33發。國葬時另定之。
(二)靈柩祗入宋委員長祭棚公祭,其它各棚,僅設段公遺像。
(三)迎靈時,各法團及親友,均在靈車對麵月台上恭迎;各機關人員,在靠近靈車月台恭迎。
(四)公祭用素席,行三鞠躬禮。
(五)加聘周養庵為本處幹事。
該會議還通過了《段前執政北平治喪籌備處辦事規程》以及《段前執政北平治喪籌備處擬定靈櫬至平及移靈至臥佛寺停靈一切籌辦事項(具體方案)》兩份文件。茲錄於後:
《段前執政北平治喪籌備處辦事規程》:
(一)凡關於治喪一切事宜,除中央政府特設國葬籌備處辦理事項外,均由本治喪籌備處(下稱本處)負責籌備。
(二)本處籌備事宜,經全體幹事決議後,呈請冀察政委會委員長核準後執行。但處內普通事件,常務幹事得負責處理之。惟須隨時分別報告委員長及各幹事。
(三)本處如遇重要事項,須全體幹事會議時,由常務幹事通知之。
(四)本處各處主任,商承常務幹事處理各該組一切事務。
(五)對外公文,以本處名義行之。
(六)如有未盡事宜,隨時增添修正之。
〔附則〕治喪籌備處,用款在三百元以下者,各組主任負責開支。三百元以上至一千元,常務幹事負責開支。一千元以上至五千元,由全體幹事會議決定開支。五千元以上隨時呈請委員長,批準開支。
《段前執政北平治喪籌備處擬定靈櫬至平及移靈至臥佛寺停靈一切籌辦事項(具體方案)》:
甲、東車站迎靈:
(一)東車站附城牆搭祭棚一座。靈櫬下車後,委員長、政委會、綏靖公署、冀察兩省府、平津兩市府,二十九軍重要人員,在此公祭。
(二)車站迎靈時,各機關、各團體暨親友迎接,排列地位秩序,由警衛組預置標誌示明,以期整肅。
(三)東車站祭棚迤西,設臨時招待處,所有迎靈各機關團體,及親友等赴站迎靈者,先到該處簽名,並領取臂紗與佩花,以便入站。
(四)招待組預備人員,在東站票房外麵,專任招待並指導各部分入站排列地段。
(五)車站迎靈時之警衛,及迎靈出站次序,與來賓車輛停置地點,均由警衛組負責指揮。
(六)靈車到平之日,全市下半旗一日,以致哀悼。
(七)靈車到站,按照國葬典禮之規定,鳴炮迎靈,以表示哀悼。
(八)靈車到站舉行迎靈禮畢,所有來賓均由招待、警務兩組,引導至預定送殯行列地點,以待起靈恭送。
(九)靈櫬下車,先用小杠請靈至站外祭棚,公祭後換大杠,起靈進發。
乙、東車站公祭後起靈:
(一)靈前儀仗設備及排列如下:
1.儀仗騎兵一連;
2.軍樂隊一部(公安局);
3.銘旌亭;
4.步兵一團(團旗團長指揮);
5.喇嘛經四十八眾;
6.影亭;
7.儀仗保安隊一連;
8.軍樂隊一部(綏靖公署);
9.高僧四十八眾;
10.神主橋;
11.送殯來賓;
12.執紼人;
13.孝子幃;
14.靈櫬八十人杠;
15.孝眷轎二十一頂;
16.孝眷馬車二十一輛。
(二)經過路線如下:
由東車站進正陽門,經中華門、天安門前,西轉經西單牌樓、西四牌樓、新街口;西轉經西直門大街,出西直門,經高亮橋至廣通寺暫停。次晨由廣通寺起靈,經海澱、青龍橋,直達臥佛寺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