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黎元洪(1 / 3)

黎元洪(1864~1928),北洋政府總統。字宋卿,湖北黃陂人。北洋水師學堂畢業。隨德國教官訓練湖北新軍,由管帶累升為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在新軍中多次破壞湖北革命黨人的活動。1911年(宣統三年)武昌起義爆發,被迫出任軍政府鄂軍大都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當選為副總統。

袁世凱篡政後,夥同袁鎮壓革命。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篡改約法,設參政院,他被任為議長。袁死後,由副總統繼任大總統,與國務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段利用張勳將他驅走,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1922年受直係軍閥支使,複任總統。次年被直係軍閥驅走。後死於天津。

黎元洪自1912年至1922年的十年間,曾經榮任三屆副總統,兩屆大總統。從表麵上看來,他從清末的協統、都督到民國總統,似乎青雲直上,但實際上始終未掌實權,一生蹉跎坎坷,幾起幾落,在北洋“群雄”角逐中,他是個失敗者。1923年,不得不無可耐何地東渡日本,去歇息倦體。半年後,又悄無聲息地回到天津,隱居張園,不再過問政治,專心致力於發展實業,茶餘飯後,常伴禽鳥為樂,潑墨寫畫,以解苦悶之情。

黎元洪墓黎氏晚年一直患有腦病,血壓偏高。1928年5月28日,看完賽馬回到家中頓感心胸憋悶,腦病複發,長時間昏迷不醒,醫治無效,於6月3日晚上10時半,因腦溢血,去世於天津英租界10號寓所。享年65歲。

次日天津《大公報》第二版對此即作了簡短的報道,說黎元洪昨夜逝世。定於6月4日下午2時大殮,一切喪儀,遵囑從簡。並刊登了一幅黎氏身穿燕尾大禮服,白襯衣,頸係黑色領花的半身遺像。

半個月後,其遺族亦於開吊前,在報刊上發出訃聞:

中華民國十七年六月三日亥時,前任大總統顯考宋卿公疾終津寓。正寢。享壽六十五歲。紹基等侍奉在側,親視含殮,即日成服。謹擇於七月十九日,奉移本埠特別一區容安別墅。卜葬有期再行奉告。恐訃未周,特別登報訃聞。

黎氏死後,他的遺族以及舊日屬僚,都主張“暫”按民國元首大總統的身份治喪,以此向南京國民政府請功,予以國葬。

黎氏被殮入一具上等金絲楠木四獨板的重材,而且塗了黑色的褪光漆。殮服用的是民國大總統的衣冠——天藍色的陸軍大元帥禮服,袖頭、袖口用金線繡滿了“嘉禾”,佩著寶星垂金大元帥肩章,胸前掛著各式勳章。身旁放著白纓元帥帽。以便供人瞻仰。

殮後,在私邸停柩47日。

“平凡盛喪”

7月19日,為黎氏靈櫬奉移之期。其殯儀是經過其舊日屬僚精心設計的,反映“推翻專製”,突出民國改元的特點。因此,不用舊式儀仗執事、杠、罩,來個獨出心裁的“平民式總統殯”。此為當年津門一大“盛事”。

黎元洪像黎氏大殯的另一特點就是租界當局破例批準帶有武裝衛隊的殯列通過。此為一“破天荒”之“大事”。

午前8時,黎氏大殯由英租界私邸出發,全列共分為12組,統一由治喪辦庶務處指揮。其路線是:從英租界19號路起,經過法租界13號路,日本租界芙蓉街,轉福島街、旭街,再經法、英兩租界,至特一區容安別墅殯宮停靈暫厝。全部路程約七八華裏。

殯列所經之處,商店鋪戶、民居住宅前均擠滿了中外的觀禮者,甚至臨街樓房陽台、屋頂,均成了觀眾的看台。日租界旭街和法租界梨棧一帶則自上午8時起,群眾即逐漸聚齊,佇立於烈日薰蒸之中,欲一睹此“平民式”的總統殯儀。

租界當局為疏導交通,維持秩序,臨時增派了大批巡邏警察,於各主要路口值勤站崗,指揮疏導。

黎氏的喪儀,雖說是“遵囑從簡”,實際上並非如此。據不完全的統計,所有的執事、鼓樂、僧眾、送殯執紼者約有1萬餘人。所有被雇來的執事夫雖沒有穿傳統的彩繡駕衣,但一律身穿素白表示“維新”。當時,報刊上讚美此舉說“一洗社會之積習,殊足以社會之模範”。

殯列勢派大矣!警備司令部特派了數百名士兵組成了全副武裝的衛隊。全都按規定倒背槍支(槍口朝上),表示哀敬。殯列各組均有大幅白綾旗一麵,上書第幾組的編號,中間有一藍色的“黎”字。蓋仿舊時軍中馬前開道的旗幟。其殯列的排列為:

第一組

國旗兩麵,高約三丈,迎風招展。旗杆頂上金矛煜耀,纓旄鮮明,殊為壯觀。兩旁各有護旗者二。皆嶄新軍裝,正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