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接到聖旨,驚倒在地。良久,才哭著請求見李隆基一麵。高力士引她來到李隆基麵前,她哭拜說:“願陛下保重。”李隆基不忍心看她的慘容,隻是以袖掩麵地哭泣。高力士怕士兵闖入,忙將楊貴妃帶到佛堂,讓她拜別佛祖後,引到堂外一棵梨樹下,解下羅巾掛在樹枝上。貴妃朝北拜了幾拜,說:“妾與陛下永訣了!”然後自縊而死,時年38歲。高力士將楊貴妃的屍體陳放在佛堂上,讓陳玄禮帶士兵過目檢查。但據俞平伯先生考證,楊貴妃並沒有死,而是逃走當了女道士。唐朝的女道士等於妓女,庵觀等於妓院。她入庵觀後,縱然後來安史之亂被平定,她也無臉麵再去見李隆基了。也有人說楊貴妃脫身後逃往了日本。
將士們聽到楊貴妃被處死,歡聲雷動,重新保護玄宗西逃。太子李亨卻被當地百姓留住,主持朝政。李亨從馬嵬坡一路收拾殘兵北上,到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稱帝,即肅宗,尊李隆基為太上皇。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唐政府軍收複長安,唐玄宗自成都回來,曾密令中官把楊貴妃遷葬。則馬嵬坡之墓是原來的墓地還是遷葬後的新墳,都無確證。
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故事,一向為古代文人學士所豔稱。唐代中葉以後,且成為一種文學創作材料。白居易的《長恨歌》不脛而走,一時膾炙人口。還出現了《明皇雜錄》、《開天傳信錄》、《長恨歌傳》、《太真外傳》等筆記小說,以及《長生殿》、《貴妃醉酒》等戲曲。當然,圍繞這一題材最為豐富的文學創作形式還是詩歌。
現在的楊貴妃墓是一個小陵園,大門的頂額上橫寫著“唐楊氏貴妃之墓”7個字。走進大門,正麵是一座3間仿古式獻殿,穿過獻殿就是墓家。墓占地大約1公畝,塚高有3米,封土周圍用青磚砌成,前麵立著1通小碑,上麵刻著“楊貴妃之墓”幾個字。關中地區帝王將相、皇親國戚墓數百座,因何唯獨貴妃墓塚砌磚呢?據傳,婦女用楊貴妃墓上的土搽臉,不但可以除去臉上的黑斑,而且皮膚會變得細膩白嫩,因此貴妃墓上的土被稱為“楊妃粉”。晚清曲園老人俞樾《茶香室叢鈔》引趙學敏《本草拾遺》就有“楊妃粉”的記載:“楊妃粉,產馬嵬坡上。取之者,必先祭然後掘之,去浮土三尺,有土如粉,膩滑光潔,於女子最宜,澤肌有效。”可見“楊妃粉”美容之說絕非無稽之淡。正因為如此,遠近的婦女競相來此取土搽臉,連外地遊人也要帶一包墓土回去,墓堆封土越來越小,守墓人不斷給墓上添土,然而不久土還是被取光了。為了保護墳墓,後來隻好用青磚把它包起來,這樣人們就無法再從墓上取土了。
圍繞墓的周圍有三麵回廊,回廊上鑲嵌著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曆代名人到此遊後寫的詩詞。其中有的指責唐玄宗不該把事變的責任推卸幹淨,讓楊貴妃一個人負罪;有的指責唐玄宗無情,認為一個女子嫁給皇帝不如嫁給一個平民。晚唐詩人羅隱就唐玄宗避亂逃蜀,亂平後返回長安途經馬嵬這件事寫的詩中說:“馬嵬楊柳綠依依,又見鸞輿幸蜀歸,泉下阿環應有語,這回休更罪楊妃。”清人何承燕詩:“霓裳驚破太倉皇,掩麵君王失主張。七夕盟言忘不得,牽牛要罵李三郎。”清人趙長令寫道:“不信曲江信祿山,漁陽鼙鼓震秦關。禍端自是君王起,傾國何須怨玉環。”在曆代詩人眾多的詩作中,以鴉片戰爭期間謫戍新疆而途經西安的林則徐寫的最有意思。林則徐在《路經太真墓》一詩中寫道:“六軍何事駐征驂,妾為君王死亦甘。拋得蛾眉安將士,人間從此重生男。”
楊貴妃作為唐玄宗為保護自己而拋棄的犧牲品長眠在這裏,但她為後人提供了如此豐富的遐想,實在是當事人所始料不及的。偉大詩人杜甫曾惋惜地說:“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幾十年後,白居易更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美人寫下千古絕唱的挽歌。在《長恨歌》中,白居易麵對理想化與文學化了的唐明皇與楊貴妃,讓他們發出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更成為千古流傳的至理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