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中國清代皇帝,曾立誌革新救國,然而卻逃不出慈禧的掌心。1898年戊戌變法後實際上被軟禁,在無法抗拒的壓力下韜光養晦,以待時機。但終因憂憤成疾於1908年11月14日含恨逝去,終年38歲。
皇帝即位數年,便營“壽域”,此乃滿清舊製。但惟獨光緒帝由於受慈禧太後挾製,其在位34年中從來無人提及為他勘定“萬年吉地”修陵的事。及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光緒帝崩,才急不暇擇地在河北易縣城西偏北約四十餘裏的太平峪(屬西陵範圍)趕修“崇陵”。因此,光緒帝的梓宮隻能於當年十二月從北京奉移到易州梁各莊行宮內停靈“暫安”。到了宣統三年(1911)十月,辛亥革命爆發時,崇陵的基礎工程尚未及半。直至民國2年(1913),光緒帝的正宮隆裕後死後(亦暫安行宮),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才根據《優待清室條件》特派趙秉鈞與清室內務府大臣紹英協商後,撥款趕修。此時光緒屍骨已被冷落五年了。
皇族規模盛大的葬禮耗資驚人光緒帝與他的正宮隆裕皇後是同時葬入崇陵的。其“奉安大典”是“一殯雙棺”的形式。這是在中國曆史上最末一次封建帝、後的“奉安入陵”的儀式了。當時,因為兩梓宮奉移的路線是從河北易州梁各莊出發至崇陵,所經之處,均是人煙稀少的曠野荒郊(係新修成的土馬路),所以,這個奉安大典規模再大,禮儀再隆重,也是鮮為人知的。
民國2年(1913)12月13日,光緒帝梓宮葬入崇陵時,用的是128抬的“獨龍杠”,以表示“真龍天子”歸位。這種杠是用一根前鑲龍頭,後嵌龍尾的大杠,龍頭、龍尾均為金箔罩漆,杠上塗以黃漆。以這根主杠為軸心,兩旁相稱地各拴小杆、抬杆,每邊各用60名杠夫肩舁而行。軸心大杠下,懸著黃雲緞加繡金龍的大棺罩,罩頂上,飾以金葫蘆火焰形的頂子,罩的四角上各係一條黃綢帶,披於前後兩側,以杠夫四名,每人各牽拽一頭,緩緩行進,謂之“拉幌”,杠罩兩側,各有杠夫12名,每夫各舉撥旗(紅漆竹竿,上挑橫2尺、豎3尺,長方形,黃地白圓光,上書“皇室奉安”字樣的小旗,遇有樹枝或其它障礙物,可用其支起,以使皇杠順利通過)。杠的四角各有一名手持“響尺”(約2尺長和1尺長的老紅木的木尺各一根,用1.2丈長的“尺繩”相連,用短尺敲長尺)以指揮、協調杠夫們抬靈操作和行進的步伐。同時,每角還有一名手拿藤鞭的“執鞭壓差”,監督杠頭、杠夫的每一動作。抬杠的杠夫都是清宮鑾輿衛所屬的包衣旗人差役。為了表示極度莊重和嚴肅,要求他們前三天即要齋戒、沐浴、剃頭、刮臉、全身衣帽普新。俱都頭戴青荷葉帽,上插朝天錐式的黃雉翎,身穿紫色團花麻駕衣、土黃色套褲、足穿白布襪、青布靴、上蓋黃色靴護,手上還要戴上黃手套。
這種皇杠不能現拴現用,而是要經過多次演練,直至全體杠夫的技術操作完全嫻熟無誤,經監杠大臣驗收合格為止。
演杠時,在皇杠上放梓宮的地方鋪上木板,擺上一桌兩椅,桌子沏上茶水,由兩位監杠大臣各坐一邊,貌似品茗實際上是在考核杠頭、杠夫操作技術動作、步伐,是否合乎要求。主要的方法是由杠頭以打響尺為號令,指揮全體杠夫慢步、快步,左右轉彎、換肩、爬坡、上下台階等難度較大的動作,繼而排練換杠、換罩等技巧。在全部動作上必須保持杠的絕對平穩,以免“驚駕”,監杠大臣直視杠桌上的茶具,如果杠夫動作起來,杯裏的茶水不蕩漾,不外溢,茶具不傾斜錯位就算達到標準了。這是皇家用杠所特有的禮儀排場,王公以下臣民的葬禮是不準演杠的。
奉安——金棺起杠前,也有辭靈儀式,主要是供“辭靈果子”,王公大臣們依次奠酒,行三拜九叩的大禮。金鼓重樂和笙、管、笛、簫等輕樂參靈後,即由番(喇嘛)、坤道(道姑)、尼(尼姑)、乾道(男道士)、禪(和尚)依次誦經轉咒。禮成後,即由監杠大臣傳令,這時太寧鎮綠營馬隊大喊“得令”!揚鞭開道而去,當做前導。與此同時,梓宮出殿,先被請上64人皇杠“小請兒”。在杠前焚帛化紙、奠酒行禮之後,才緩緩地啟行。待將梓宮抬至在行宮大道上,即換升128人的“獨龍杠”。這時,揚起來的金銀紙錢鋪天蓋地而來。清宮鑾輿衛準備的全堂滿洲執事,排出約有數裏之遙。其行進排列的順序概況是:
走在最前邊的是一座3丈多高的“丹”,即民間所稱的“大幡”。原立於大內乾清宮左門之外,表示招魂之意。奉安時,由杠夫32人抬舁而行。其形狀為一紅漆四方木架,中間裝置一根紅漆旗杆,杆頂為一金箔罩漆“火焰”形的葫蘆頂,頂下懸掛著一麵繡有金龍的黃帛直幅,垂至杆底,四周以紅色“火焰”為飾,上係銅鈴,走起來丁當作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