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原名楊玉環,號太真,生於公元718年。關於她的出生地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她祖籍陝西關中,後來遷居到山西芮城,芮城當時叫蒲州永樂縣。楊玉環的父親楊玄琰是個利欲熏心的人,他早就有把天生麗質的女兒當作搖錢樹的打算。楊玉環自小接受了嚴格的封建家庭教育,她不但誦讀儒家經典著作,而且還學習音樂和藝術知識,史書上說她“曉音律,善歌舞”。18歲的時候,楊玉環作了唐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王妃。
從西安西行不遠,在興平市西寶公路北側的馬嵬坡上,有一座不大的陵園,這就是千百年來牽動著許許多多文人學士文思的楊貴妃的墳墓。公元756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二年,由盛轉衰的唐朝的統治者,在這裏演出了一幕扣人心弦的宮廷曆史悲劇。楊貴妃,這個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美女,作為悲劇的主角,在這裏結束了她的生命,並埋葬於此。
楊貴妃墓開元末年,玄宗“在位久,漸肆奢欲,怠於政事”。唐玄宗認為,自己既然有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家當,理所當然要有一個與之相稱的美人陪伴。於是經過選擇,他把自己的兒媳婦楊玉環先送入道觀,然後,又接進宮中。公元745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地位高於宮內其他妃子。楊玉環得到了唐玄宗的寵愛,她的家族也因此飛黃騰達。楊玉環的父親楊玄琰得了兵部尚書的頭銜,哥哥楊、楊钅奇當上了殿中少監和駙馬都尉,3個姐姐分別被封為虢國夫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尤其是楊貴妃的從祖兄長楊釗更受到重用,唐玄宗賜名他為楊國忠,並讓他接替李林甫當上了宰相。當時的民謠說:“生男勿喜,生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門楣。”就是譏諷楊玉環一人得寵,而楊氏家族權傾天下這件事的。唐玄宗後期,政治上腐敗,社會矛盾尖銳,中央集權削弱。與此同時,邊疆藩鎮勢力日益強大,形成東北的安祿山與西北的哥舒翰兩個最重要的軍事集團。邊鎮兵力擴大,地方節度使勢力強大直接威脅到李唐王朝的政權。在一片太平盛世的氣氛下,潛伏著深刻的社會危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唐玄宗采取了兩方麵的對策,一方麵他厚待、拉攏安祿山,希望安祿山感恩不要反叛;另一方麵又玩弄政治權術,想把藩鎮將領一個個控製起來。但是,唐玄宗的這些對策,並沒有產生多大效果。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以進京討伐楊國忠為名,率領15萬大軍突然在範陽發動了叛亂。
消息傳來,李隆基起初還不信,直到警報頻頻傳來,他才驚慌失措,束手無策。楊國忠怕將領立功而於己不利,慫恿李隆基瞎指揮,使唐軍遭到慘敗,叛軍先後攻占洛陽、潼關,直逼長安。李隆基在楊國忠的勸說下,帶著楊貴妃等人啟程逃往四川,並派人通知沿路各縣準備接待。不料才到鹹陽望賢宮,縣令已經逃走,沒人供應飯食。玄宗命令百姓獻食,百姓獻上高粱、麥豆餑餑,李隆基勉強咽了幾口,流淚不止。
逃亡大軍走走停停,第三天才到馬嵬驛(今陝西省興平市境內)。隨行將士又餓又累,想到楊國忠專權誤國,致使他們受苦,怨恨異常。他們以將軍陳玄禮為首,擋住了楊國忠的馬頭,向他索討軍糧,並趁楊國忠驚慌之際,大喊“楊國忠要謀反”,將他拉下馬來砍死,首級懸掛在驛門上示眾。然後,激憤的將士們圍住李隆基和楊貴妃休息的驛館,喊殺之聲連天。李隆基命高力士出去探視,知將士嘩變,楊國忠被殺,忙命禦史大夫魏方進和同平章事韋見素出去勸解。憤怒的兵士殺死了魏方進,痛打了韋見素。高力士奏請李隆基親自出去勸解,但兵士們仍然不肯罷休。李隆基又命高力士出去問陳玄禮有什麼要求。陳玄禮答說:“楊國忠謀反被殺,楊貴妃也不宜留著,請陛下下令將她正法!”高力士說:“這我不好去奏告。”兵士大聲喧嚷說:“不殺貴妃,誓不護駕!”高力士慌忙逃回奏告。玄宗大驚失色說:“貴妃一直深居內宮,不幹預外麵的政事,她有什麼罪該殺呢?”高力士說:“貴妃是無罪,但將士們殺了楊國忠,留著貴妃哪能心安。願陛下準將士所請。將士安心,陛下也就安全了。”玄宗半晌不開口。在一旁護衛的京兆司錄韋鍔跪奏說:“眾怒難犯,安危就在一瞬間,陛下快快決定吧!”邊說邊叩頭,頭上都磕出了血。這時,外麵喧嘩聲更響,高力士倉皇奏告道:“兵士們要闖進來了。陛下再不決斷,他們要自己來殺貴妃。”李隆基這才流淚說道:“我也顧不得貴妃了,你傳我旨,賜她自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