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名。原籍山西文水,生於四川廣元縣,出身於木材商人家庭。9歲亡父,14歲被李世民選入宮為“才人”,賜號“武媚”。唐太宗死後,根據唐代製度,先帝嬪妃均削發為尼,武則天也出家“感業寺”。公元654年,高宗又將她召進宮中,封為“昭儀”,次年冊封為皇後。從此她開始了參決朝政的政治生涯,人稱“二聖”。高宗死後,她先後廢中宗、睿宗。公元684年,親自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武則天權謀善斷,手段殘酷,是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統治的50年間,正是唐朝政治、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全國戶數增加了將近一倍,鞏固了封建統治的基礎。武則天加強和改善了唐王朝和邊疆各少數民族的關係,恢複了“安西四鎮”,設置了“北庭都護府”。武則天晚年,侄兒武三思把持朝政,政憲大亂。神龍元年(705)正月,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擁立中宗複位。同年11月,武則天病死於洛陽上陽宮,臨終遺囑去皇帝尊號,終年82歲。神龍二年(706)五月與李治合葬於乾陵。
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位於陝西乾縣城北6公裏的梁山上,距西安城80公裏。在中國曆代帝陵中,乾陵是惟一的兩個帝王合葬陵。他們代表了兩朝帝王,即一個是大唐,一個是大周,但二人又是夫妻。這種一陵合葬兩個性別皇帝的例子,在中國是僅有的。
武則天像。這個女人為自己造了一座無字碑,給世人留下了更多的議論和猜測。高宗李治,晚年多病,“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索性就將朝政大事全部交給武則天處理。此後,政令多出於武則天。武則天漸漸不再把庸碌無能的李治放在眼裏,使李治成為徒有虛名的皇帝。李治曾擔心李家天下難保,下令傳位給太子李弘(武則天所生的長子)。武則天把李弘毒死(一說得肺結核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不久又借故廢李賢為平民,李治無可奈何。公元683年,李治死於洛陽貞觀殿。當時關中正在遭災,李治遺命要葬於洛陽,後因武則天堅持,才於第二年8月葬於乾陵。可知高宗在位三十多年,未曾預定陵地。
乾陵營造至少經過了23年的時間。乾陵在海拔1047.5米的梁山上。山係石灰岩質,呈圓錐體,東有豹穀,西有漠穀(又叫黃巢穀)。梁山三峰,北峰最高,是乾陵陵寢所在地;南麵二峰較低,東西對峙,上麵各有土闕,當地人俗稱“奶頭山”。奶頭山是乾陵最南的一對土闕,即陵之天然門戶。乾陵以山為,氣勢雄偉,規模宏大,陵園周圍40公裏,實為唐代皇陵之最。
昭陵開創了唐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乾陵在此基礎上,發展成完整的陵園格局。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裏,布局宏大,建築壯觀。以後的唐陵基本仿效其形製,但規模遠不及乾陵。乾陵地麵建築原有內外兩城,還有獻殿、偏房、回廊、闕樓等許多輝煌的建築物。經過考古工作者勘察得知,內城約為方形,陵園內城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3米,西牆長1438米,內城總麵積接近240萬平方米。城牆正中各開一門,南有朱雀門(也叫南神門),北為玄武門(也稱北神門),東有青龍門(也稱東神門),西為白虎門(也稱西神門),四門的形製基本相同,每一門遺址寬度約2.7米。朱雀門是陵園的正門,門內與陵墓正對的空地為獻殿遺址。門外有神道(也稱司馬道,即墓前的大道)直達幾公裏以遠,兩側排列有整齊對稱的大型石像生。寢殿(下宮)位於陵園內城的西南方(即今陵前村)。據《唐會要》記載,貞元十四年(798)整修乾陵時,曾建造房屋378間。金天會十二年(1134)重修乾陵,“鳩工作飾,回廊四起”。然而現在除幾對土闕外,其餘也均已湮沒。
武則天的“無字碑”乾陵玄宮(即墓室)位於梁山主峰南坡,拔地高度104米。《唐會要》記載:“乾陵元宮,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鑄鐵,以固其中。”1958年考古工作者對乾陵的考古勘察證實了文獻記載的可靠性。乾陵墓道開在北峰南麵的山坡,墓道長63.1米,寬3.9米,呈斜形坡,墓道與墓門間用石條填砌,共39層,用石4000多塊。石條之間用鐵栓板拴拉,每三層上下用鐵棍穿聯,再用錫鐵熔化灌縫。工程如此浩大,為關中唐十八陵所罕見。考古勘察結果,沒有發現被盜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