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武則天(2 / 3)

據乾陵《述聖紀碑》所載,唐高宗臨終遺言,要求將他生前所珍愛的書籍、書法墨寶等陪葬陵內。武則天在位時,唐國力鼎盛,乾陵前後經營三十餘年,其中稀世珍寶陪葬者當不在少數。據《新五代史·溫韜傳》載,溫韜盜關中唐十八陵,17陵均被盜,惟盜發乾陵時,風雨大作,未能盜成。民國初年,孫連仲也曾率兵盜過乾陵,當時孫連仲部用黑色炸藥炸開了墓道三層石條,仍不知墓道深淺。正在此時,一股龍卷風襲來,刹時天昏地暗,部屬紛紛傳說盜此陵必遭天譴,孫連仲十分心虛,遂罷盜陵之舉。看來乾陵確實未被盜過,將來乾陵發掘之日,或許就是世界第九大奇跡麵世之時。

乾陵地麵上保存至今的,是一批精美的大型石刻群。在內城四門前,各置有石獅1對,玄武門前還置有石馬3對,今存1對。石獅一般高3.35米左右,雕刻非常雄健有力。石獅作為陵園四門的主要飾物,是從乾陵開始的。大型石刻主要集中在奶頭山與朱雀門之間的神道兩側。從南往北,第一組石刻是華表1對。華表呈八棱柱形,高8米,柱身各麵雕刻有華麗的卷草圖案紋飾,柱座還雕刻有獅子等獸類形象。華表是陵墓的標誌。第二組是翼馬1對,從外形看屬波斯馬,高3.17米。西側翼馬帶有犍陀羅式的雕刻風格,東側翼馬帶有阿旃陀式的雕刻風格。第三組是鴕鳥1對,浮雕,高1.8米,雕刻刀法圓潤簡潔。自漢唐以來,鴕鳥由西亞及新疆進貢,物以稀為貴,所以翼馬和鴕鳥都屬於瑞獸祥禽。第四組是石馬5對,高1.8米。第五組是翁仲10對,高4.1米。翁仲是墓前石人,傳說翁仲姓阮,是秦始皇時的巨人,征匈奴時戰亡,始皇樹翁仲像於鹹陽宮殿前,後代的帝王以石翁仲守衛陵園。第六組是石碑兩通,位於朱雀門外石獅以南。西側為《述聖紀碑》,東側為《無字碑》。《述聖紀碑》高6.3米,每邊寬1.86米,上有廡殿式的碑帽,下有線刻獸紋的正方形碑座,碑身分5段,共7節,俗稱“七節碑”。碑文由武則天撰,中宗李顯書,內容是述頌高宗功德,共46行,每行120字,約計8000字左右。初立時筆畫都用金填,光耀陵園,現在個別字的黃金仍有保留。此碑至少在明萬曆年間以前就斷為數段,所以不為金石家所著錄,更為世人所少見。1957年修複《述聖紀碑》時,可見文字已不足十之一二,然而仍是研究唐代駢體文字以及書法藝術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無字碑》通身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碑身高大壯觀,通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約98.8噸。碑側線雕升龍圖,碑額有9條螭龍盤繞,碑座陽麵是一幅長2.14米、寬0.66米的獅馬相鬥圖。《無字碑》據說是按照武則天臨終時“己之功過由後人來評述”的遺囑建造的,故不著文字。又一說為武則天自認為一生功德高大,難以用文字來表達,故不刻文字。唐代以後,“無字碑頭鐫滿字”。題詞始於北宋,金元有之,明時最多,清代絕跡。最早的一首題詞是北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金石萃編》收乾陵無字碑題字13段,但據最新考察證明遠不止13段。碑身現有曆代名人題詞42段,陽麵32段,陰麵10段,題詞大致可分抒懷和記遊兩大類。其中金天會十三年(公元1135年)的“大金皇帝都統經略郎君行記”的題記,是用罕見的契丹文字鐫刻的。從碑文得知,乾陵在金天會年間曾經過一次大的修繕。近兩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曾對《述聖紀碑》和《無字碑》周圍遺址進行清理,發現不少排列整齊的唐代柱礎,說明兩碑唐時均有碑亭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