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李世民(1 / 3)

唐太宗是曆代帝王中傑出的政治家之一,他注意納諫、知人善用的做法和以民為本的思想,被以後的封建統治者奉為有道明君的典範。公元649年3月,李世民得了痢疾,醫治無效,6月病死於長安含風殿。終年51歲,葬於昭陵。

北國風光,

千裏冰封,

萬裏雪飄。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隻識彎弓射大雕。

每次讀起毛澤東同誌的《沁園春·雪》,都不禁為曆代偉人特有的英雄氣概所歎服。這裏的“唐宗”即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二兒子。公元617年,他和劉文靜等人策動李淵起兵反隋,進入關中。唐朝建立後,封為秦王,任尚書令。作為統帥,他領兵南征北戰,消滅了劉黑闥、竇建德等農民起義軍,逐步統一了中國,是唐朝的實際開創者。

由於李世民戰功顯赫,名重一時,招致了太子李建成的猜疑。為了對付這位二弟,他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密謀策劃,企圖加害李世民。建成、元吉還利用接近李淵之便,經常說李世民的壞話,還千方百計調開李世民身邊的武將文士。可是李世民也不是等閑之輩,他在多年的征戰中聚集到周圍的文武精英,已形成了一支絕對忠誠的秦府力量。

公元626年6月,李淵看到兒子們的矛盾鬥爭已趨白熱化,決定親自出麵幹預。他讓建成、元吉和李世民都來大內的朝堂,準備由他和朝中的一些重臣來解決他們的問題。李世民抓住時機,先發製人,用武裝偷襲的方式,在宮城的北門玄武門,一舉射殺李建成、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變之後,李淵無奈,隻得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又傳位給太子,而自己當了空有其名的太上皇。這一年是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時值李世民28歲。

唐太宗一共在位23年,年號貞觀。在貞觀年間,唐太宗依靠文武大臣,勵精圖治,開創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文化興盛、疆域遼闊、民族和睦的新局麵,成為封建社會不可多得的盛世,後世稱之為“貞觀之治”。

詩人白居易讚揚唐太宗功業詩曰:

太宗十八舉義兵,

白旄黃鉞定兩京。

擒充戮竇四海清,

二十有四功業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

三十有五致太平。

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北22.5公裏的九山主峰上。主峰海拔1188米,氣勢雄偉,高聳挺拔,兩側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古時候,在天氣晴朗的日子裏,從古都西安向西北方向極目遠眺,越過坦蕩如砥的關中平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九山雄偉的身影。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詩人杜牧就曾經留下了“樂遊原上望昭陵”這樣的著名詩句。但現在已很難有這樣的機會了。

唐太宗仿效秦漢以來封建帝王預作壽陵的慣例,登基之後,就為自己選定了陵園的位置和名稱。當年唐太宗帶兵打仗和在後來的狩獵中,對九山一帶地形很熟悉。他曾對侍臣說:九山孤聳回絕,山高九仞,可置作山陵。說明他看中了九山的山勢雄偉,因而定為陵地。昭陵從貞觀十年(636)首葬文德皇後時開始營建,直到貞觀二十三年(649)葬太宗李世民後宣告建成,營建時間長達13年。這項浩大的工程是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大師閻立德設計並主持的。

李世民像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封建帝王,他的陵墓工程和總體設計思想,也充分體現了大唐帝國逐步走向繁榮昌盛這一時代的特點。

昭陵陵園的規模是相當可觀的。它北起九山,南到今天的趙鎮一帶,南北長約十五公裏,東達今天的東頁穀村,西至莊河,東西寬十公裏多,整個陵園占地麵積約三十萬畝。昭陵的陵園,在唐代還稱為“柏城”,這是由於當時在陵園周圍種植大量柏樹的緣故。陵園周圍為什麼要種植柏樹?據封演《封氏聞見記》記載:《風俗通》雲:“周禮》‘方相氏葬日入壙驅罔象’,罔象好食亡者肝腦,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於墓側,而罔象畏虎與柏。”故墓前立虎與柏。或說秦穆公時陳倉人掘地得物若羊,將獻之。道逢二童子謂曰“此名為,常在地中食死人腦,若殺之,以柏東南枝捶其首。”由是墓側皆樹柏。現在我們還可以從唐代詩人劉滄“原分山勢人宮塞,地匝鬆陰出晚寒”的詩句中,想象出當年柏城周圍的自然環境。當時陵園不僅設陵令管理,又有士兵守衛,一草一木都是不可侵犯的“禁物”。高宗時,將軍權善才的馬誤傷陵園的一棵柏樹皮,惹得唐高宗大怒,要斬首示眾,幸得大臣狄仁傑再三諫阻才免一死。

昭陵的墓室,是沿著九山的主峰鑿山建成的。這樣設置陵墓,一反秦漢帝王在平原上層層壘土,夯築高大封土堆的做法,而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