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從陰陽變化中領悟思想(1 / 3)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管理必須與當地的風俗民情(民族性)相結合,方能發揮效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去研究《易經》的原因。《易經》的“道”已經融入我們中國人的血液,形成了各種獨具民族特色的個性特征。

中國人的民族性、個性幾乎同時包含陰陽的特征。

一個人外表很圓滑,很多人卻是這樣評價他的:沒有什麼缺點,就是內心耿直而已。中國人提倡節儉,但是在論及婚禮的時候,很多人卻是這樣想的:這種重要場合,排場要盛大,輸人絕對不能輸陣。中國人注重禮儀,然而很多時候也會表現出缺乏公德心的一麵。

有人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為什麼?因為台灣人把儒家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發揮到了極致。中國人是能自律的,但是必須給他時間來曆練與轉化。嚴格的管理並不是“良藥”。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管理必須與當地的風俗民情(民族性)相結合,方能發揮效果。

比如,我們規定某處不能丟垃圾,否則會被處罰,就會發現那裏可能是最髒亂的地方;我們要求在某重要場合要肅靜,否則會嚴格處理,肯定會有人悄悄交談。因為我們管那麼嚴,大家有逆反心理,會故意丟垃圾,故意說話。所以,嚴格管理不是重點,中國人其實需要的是自律,不是他律。

當一個人積極地自我要求的時候,他沒有壓力,隻有振奮,隻有積極,不會走消極的路。所以在地鐵站我們會看到,大部分人都是很守規矩的,不趕時間的站扶梯右邊,趕時間的走扶梯左邊。

於是很多人用懷疑的眼光看著我:“老師,你好像故意把中國人說得很好。”當然不是。國學大師錢穆曾強調過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幾百年來,國人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逐漸喪失,這是很可怕的。這時我們如果再強調負麵的東西,會使整個中華民族喪失自信心,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多肯定傳統文化正麵的部分,才能把中國人拉回到中道,對他們有一個比較合理的評估。這也是中華文化複興的希望。”

中國人總喜歡說“知足常樂”,可仍有很多人積極地加入到買彩票的行列中,如果連續好幾期都沒中,總是希望下一個中獎的就是自己,“多一點機會總是好的,說不定我有偏財運”。

陰陽變化常常體現在中國人身上,且是左右搖擺的。你說他保守不變,但是最時髦的也是他;你說他總是事不關己,但是坐下來說閑話管閑事的也是他。

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中國文化裏的陰陽變化。

【要點】中國人常講兩句話,嘴上說的隻能當參考;說“隨便”,心裏不隨便。

真理常在陰陽變化之中有著陰陽思想的中國人,思維是曲線的。而西方人通常是用二分法看問題,不是A就是B。“請問喝茶還是喝咖啡?”西方人隻有一個標準答案,“Coffee,please”或“Tea,please”。同樣的問題,中國人的回答卻不一樣,不說喝茶,也不說喝咖啡,往往會給出第三種答案——“隨便”。因為中國人懂得“中”之道,這個“中”絕對不是指“A+B除以2”,也不是指“次一等”,而是“時中”的意思。時中,能夠幫我們找出大自然動態平衡的道理。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年輕人,他對我說:“我最討厭說‘隨便’的人,隨隨便便,一點原則都沒有,整個社會就是被這種人擾亂的。”這話乍一聽好像說得對,但其實很多人嘴上說“隨便”,心裏還是有原則的。

舉個例子。有一個女孩問一個老先生:“請問您喝茶還是喝咖啡?”老先生說:“隨便。”這個女孩心想:問您喝茶還是喝咖啡,您說“隨便”,幹脆給您喝白開水好了。於是直接端了一杯白開水到老先生麵前。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早就氣炸了,這個老先生沒有生氣,隻是嚴肅地說:“我說隨便,你就真的那麼隨便,我看你真的是太隨便了。”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不能像女孩這樣來處理,因為大部分中國人常講兩句話,嘴上的話隻能做參考,心裏的話才是真的。當中國人說“隨便”的時候,實際上他的內心是不隨便的。

很多高階領導喜歡說“沒關係”。

有人向我抱怨:“我們領導沒有信用。”

我說:“你怎麼會覺得他沒有信用?”

他氣憤地說:“我之前打錯字,他跟我說沒關係,我想既然沒關係,就不用放在心上了。沒想到有一天,領導說要把我換掉,為什麼?”

我說:“因為你聽不懂中國話。中國人講‘沒關係’的時候,事實上心裏還有一句話,就是‘下一次再這樣就開除你’。這才是真話,是你沒有聽懂。”

可見,需要聽懂的是言外之意。

開車也是一樣,速度的快與慢不是重點,也不是絕對的原則。該快的時候不快很危險,該慢的時候不慢也很危險。比如,一般道路開得慢,正好,開得快的話,大家都怕你,大多數車禍都是因為開太快造成的;但是在高速公路上開得慢,大家就很氣憤,會不停地按喇叭:“開那麼慢,上高速公路來幹什麼?”中國人追求安穩,同時也希望能穩中求快。

中國人不強調對錯是非,而比較注重是否圓滿。有一次,某企業的一位員工對我說:“老師,我已經是博士了,讀書的時候還是學校辯論社的社長,為什麼我工作後業績常常是倒數幾名?你給我分析分析,看看是為什麼。”我也很好奇,於是跟著他一起去跑客戶,想一探究竟。原來,每一次跟客戶產生爭議的時候,他都表現得很激動,無論怎樣都想要辯贏客戶,我就知道原因了,這樣業績想不差都難。我們要清楚,贏得爭議,失去交易。口才很厲害,不給客戶台階下,客戶就會覺得:“你厲害,口才贏了我,生意還能給你做?沒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