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認為,陰陽相反相成,相得益彰,陰陽的相依並存、變通調和的關係,也是其他等價的觀念,如寒熱、黑白、漲落、升降等的參照物。這是一個很妙的動態平衡,而這個平衡就是我們要尋求的一條路。隻有找到了這條平衡之路,我們才能深入理解事物變化的契機,真正掌握管理之道。
《道德經》中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從中可以看出兩個極端,就是陰陽的現象。不過,我們還要懂得“執兩用中”之道,也就是要有“和”的力量。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需要有一種很關鍵的力量,也就是“和”。陰陽調和,就變得非常重要。所以企業高階領導一定要懂得調和鼎鼐。調和得不好,就難以達到意想中的效果。
有的領導因為沒有這種“和”的概念,看到員工很認真,加班到晚上八九點,會馬上拍拍他的肩膀,說:“你做得很好,繼續認真做下去。”員工一聽心裏會想:“繼續認真我就沒命了。”這樣的管理是不適宜的。閩南語中有句話講得很實在,說“老板如果太厲害,你不走是穩死的”,所以作為老板,當員工認真工作的時候,不能學西方人那樣勸他更認真,那樣是起不到效果的,甚至適得其反。做父母的也是一樣,看到子女主動認真讀書,深夜十一二點還在學習,不要對子女說“你要繼續好好學習”,而要說“很晚了,趕緊休息吧”。
中國人要懂得陰陽文化。西方人很少重視洞察力,中國人卻很重視洞察力。當對方很陽剛的時候,我們必須用陰柔來調和。當員工很積極的時候,我們反而要勸他:“都九點了,你不要再做了,趕快回去休息比較重要。”這時員工心裏會想:老板不錯,關心我的健康,我應該更加努力來回報老板。因此,員工跟老板互動得很好。
這就是懂得陰陽文化的妙處。陰陽是循環往複的,高階領導也好,中層幹部也罷,在處理任何事務的時候一定要懂得剛柔並濟。隻是一般的領導者總是很陽剛,太極端隻能物極必反,反而會產生問題。當員工不努力的時候,我們不能說:“算了,要努力就努力,不努力就算了。”而應該勸他積極一點,否則隻會留下一輩子的遺憾。
《易經》最大的智慧體現是調和整個大自然。《易經》陰陽的思維方式,給了我們很重要的啟示。組織中最重要的就是組織氛圍,組織氣氛與組織文化有關,而組織文化是淳厚還是暴戾,通常和組織高階領導的價值觀密切相關。曾國藩說“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對《易經》很有研究的人,他說:“老師,我學《易經》這麼久,已經歸納出《易經》的精髓不過是兩個重點而已,八個字就可以概括出來了。”
我說:“了不起!我們研究那麼久都沒有搞清楚,你居然用兩句話就總結出來了,到底是什麼?”
他說:“第一個重點是無所不包。電腦科技中有著《易經》中的陰陽思想,比如0、1跟《易經》的陰陽變化其實是一樣的原理。幾乎可以說,所有科技的原理都是從《易經》的陰陽而來。醫學中也包含陰陽變化,臨床上常常以陰陽消長來說明臨床的不同症候,常見的各種由實轉虛、由虛轉實、由表入裏、由裏出表等病症變化,也是陰陽轉化的例證……健康的人體也要基本保持陰陽平衡……”的確,《易經》有著包容性,任何學問都可以和《易經》產生關係。
我又問:“第二個重點是什麼?”
他說:“不知所雲。很多人都在認真地學《易經》,可最後卻不知道它究竟講了什麼東西。”
很多人曾這樣抱怨:“老師,我們很認真地在學《易經》,但總感覺抓不到重點。”之所以感覺抓不到重點,是因為一直以來,人們的管理行為的主要依據即易理,不過由於行之日久,對之已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弄不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到底依據的是什麼道理。
《易經》是群經之首,我們何不循著《易經》的思維,返回當時最簡單的狀況,來尋求管理的根本?隻有化繁為簡才能執簡馭繁。